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专题报道> 学习与实践>正文详情

提升生态颜值产值 赋能乡村宜居宜业

时间:2021-02-05 17:00

——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个重要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重大问题,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举旗定向,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紫阳作为地处秦巴腹地的山区脱贫县,虽然经过全县上下五年艰苦鏖战,困扰紫阳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但作为国家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区位特殊、责任特殊,既要保护生态、涵养水质,又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更为艰巨,发展更有潜力。全县林地面积270.4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1.8%,森林面积217.08万亩,森林覆盖率64.5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林业部门推进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绿水青山。林业部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遵循“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贯穿林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林业在乡村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中的优势,将林业工作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结合起来,把乡村绿化美化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景结合起来,坚持不懈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扎实推进林旅融合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硬产值”,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狠抓增绿添彩,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态为支撑。一是加快实施增绿添彩工程。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抓手,把林业生态建设与水质保护、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等工作结合起来,围绕打造生态带、产业带、城镇带、景观带、旅游带“五带合一”的汉江生态经济城镇带,依托长防人工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实施“绿美茶乡•彩色紫阳”增绿添彩工程,在汉江任河沿岸、重要通道两侧、重点节点区位广植彩叶树种,打造不同季节不同森林景观,加快森林绿化彩化美化,实现生态优良、林相优化、景观优美。二是推进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积极开展“国家森林乡村”、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创建活动,大力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突出抓好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四旁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身边增绿行动,实现乡村庭院四季花果飘香,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微森林公园、公共绿地,让群众享受绿色福利。三是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森林结构,依托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工程,加大乡土珍贵树种混交林培育力度,改善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汉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资源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功能提升。

(二)强化资源管护,助力生态乡村建设。严格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依托森林资源网格化监管机制,建立和推行“林长制”,加强林地、绿地保护管理,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新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森林资源监管水平,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实行森林资源管理月报制度,推进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检查和森林督查常态化。规范林地保护管理,严格林地使用审核审批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从严管理矿石开发等征占用林地审核报批。强化天然林、公益林、商品林管理,加强擂鼓台自然保护地保护,扎实推进封山禁牧工作。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活动,加强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三年攻坚行动,坚决打赢“青松保卫战”。严格落实各项防火措施,严防森林火灾发生,确保全县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三)严格依法治林,助力和谐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持续开展“五乱”问题专项整治和“绿卫”森林执法等专项行动,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涉林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有效保护秦巴森林资源安全,营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广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群众的法治素养。结合森林防火等资源保护工作,加强林区“天网”工程建设,整合完善护林员队伍,提升林区社会治理能力。健全乡村林业法治建设,积极调处乡村林权纠纷,推动乡村治理和谐稳定发展。

(四)发展绿色产业,助力富裕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产业兴旺是重点,有兴旺的产业才会实现更好的宜居宜业。立足推动乡村生态产业振兴,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文化旅游叠加”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乡村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果、林芋、林药、林蜂、林菌等多种森林复合经营模式,组织实施一批森林观光、林果采摘、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项目,加快发展林上采、林下种、林中养、林内游、林外览的山林经济,强力推进林旅融合、林游一体,把生态产业培育成生态景观、把产业基地打造成观光园、采摘园,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加强林业技术推广与培训,让群众懂技术、会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培育乡村绿色产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进林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他们成为乡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带头人。

(五)深化林业改革,助力活力乡村建设。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林地经营权,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激发乡村林业发展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林业生产效率和林地产出率。鼓励村民承包林地地以入社、流转、入股等多种方式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引导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实现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将森林资源变成可交换的资产、可流动的资金、可盈利的资本,增加乡村群众的财产性收益。探索建立林区作物野生动物致害保险机制,降低林区群众因灾损失和风险。

(六)繁荣生态文化,助力文明乡村建设。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既是生态资源,也是文化资源,寄托着美丽乡愁,传承了良好乡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坚持生态普及、文化引领并进,秉持发掘保护、传承利用、融合发展并举,大力建设和弘扬乡村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生态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独特的乡村生态文化示范村,建设一批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保护良好、生态经济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基地,打造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加大乡村古树名木保护力度,积极传播古树名木生态文化,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古树名木的管理和保护。广泛开展生态教育,结合“野生动物保护月”“爱鸟周”等活动,多层次、多样式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充分发掘、大力扶植、广泛宣传林业行业先进典型,讲好林业故事,传播林业声音,用生态文化和林业行业精神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