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今日紫阳>正文详情

“兴村富民”的“新民答卷”

时间:2020-12-17 08:35作者:唐安华 刘效廉来源:紫阳县财政局

紫阳县瓦庙镇新民村面对山高地广、贫困面大的村情实际,如何既让资产收益扶贫资金效益高效发挥,又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镇党委、村两委历经几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兴村富民”的产业发展路子,提交了一份村集体经济壮大、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答卷。


 细“审”题,选准产业路子


新民村520户1915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2户838人,贫困发生率43.7%,受制于山高地偏等因素影响,群众始终未摘掉贫困的“帽子”。

有稳定的增收产业才能彻底摆脱贫困。镇村通过反复调研,了解到新民村5至8组海拔在800至1300米之间,属大黄最适宜生长区,且部分家庭也种植有大黄,但因缺乏“龙头”带动,农户“单打独斗”、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导致大黄产销不旺,群众只有眼巴巴地望着“金山银山”受穷。群众对此深表无奈,“想种大黄,没有销路”,“种了大黄,没有收益”。群众对发展大黄有强烈的意愿,更坚定了镇村党组织在该村发展大黄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并深入研讨论证后,确定了“以资产收益扶贫资金为支撑,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切入点,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着力点,以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落脚点”的发展路径,将村集体、企业和贫困群众紧紧镶嵌在产业链、利益链上,提高贫困户“造血”功能,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目标。


 巧“破”题,搭建发展平台


路子选好了,如何实施且长期发挥效益又成为镇村面对的难题。在苦寻对策、思路过程中,一名组干部的一席话,让镇村干部茅塞顿开。原来该村经营主体紫阳县神洲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仁兴、冯永国,两人均是贫困户,正是通过建立大黄基地种植和加工后直接销售给制药厂,已初步形成产销链条,收入可观,顺利实现了脱贫致富。该合作社一直想建一个大黄加工厂,但因资金实力不够未能如愿。镇村党组织负责人当即找到该合作社负责人,与其深入沟通交流,双方一拍即合,明确了“借鸡生蛋”、“借力打力”的合作思路,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领办企业的方式,通过使用注入给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110万元资产收益扶贫资金,建成加工厂区,形成村集体固定资产,将厂区租赁给合作社运营,并积极协调解决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动态监管,使合作社一门心思搞经营;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提供种苗、吸纳用工、技术培训指导、保底价收购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规模发展大黄产业,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确保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020年5月,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厂房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大黄加工厂建成,租赁给紫阳县神洲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考虑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先期按3.3万元/年向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缴纳费用作为村集体固定收益,待合作社发展壮大之后,重新确定租赁费用。村集体固定收益将按相关规定及流程予以分配,确保村集体、群众稳定受益。


 精“答”题,引领群众增收


新民村通过实行半自营、半合作的经营模式,在村支部的监督管理下、专业合作社的严格履约、持续带动下,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和信心倍增,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2019年,合作社与103户贫困户405人签订了帮带协议,投入19.4万元,为60户贫困户发放大黄种苗194000株。目前,全村种植大黄1500亩,其中木竹坪核心区500亩,有育苗基地30亩,10亩以上种植大户20户,贫困户陈开金一户种植大黄达30亩,获得产业奖补资金就达1.8万元。流转13户40人贫困户土地144.6亩,年收益21359元。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220人次,帮助贫困群众成为职业农民,提升科学种植管护水平。2019年,吸纳33名贫困群众在园区整地、栽苗、锄草等,获得收入62500元;2020年吸纳贫困户14人务工,获得收入34974元。今年已收购新鲜产品36000斤,预计到年底共收购100000斤,价值达18万元,计划收购成品大黄40000斤,价值32万元,103户贫困户户均获得收入4155.3元。

五组村民陈开喜,属低保贫困户家庭,2017年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经济效益,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低保金。2018年合作社在该村大力发展大黄产业,该户通过合作社提供的大黄幼苗和技术指导,开始种植大黄,农闲时间又在合作社务工,2019年获得务工收入6000元,2020年务工收入5000元。现已发展大黄8亩,预计亩产达到5000斤,每亩纯收入6000元,仅此一项家庭收入达48000元,2020年顺利脱贫。

下一步,该合作社还将充分利用烘烤设备,拓展丰富经营范围,收购贫困户土豆、四季豆等农特产品,进行蔬菜干制品深加工,多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届时,新民村将真正形成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企业稳定发展、群众稳定增收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