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驱车紫阳农村,20多所新颖别致的敬老院闪亮山野。自2008年以来,该县捆绑各类项目资金近3亿元,使7万余受灾群众得到永久性安置、4358名“五保”对象得到长效性供养。
五保集中供养与灾后恢复重建并重。2010年“7·18”特大洪灾造成紫阳直接经济损失15.3亿元,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县委、县政府坚持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累计整合项目26个2000余万元,信用联社提供受灾群众建房贷款8904万元,下拨受灾群众建房补助资金1.2亿元,下拨维修加固资金1416万元,共安排受灾群众建房7222户21666间,修缮房屋10111户30333间,开建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16个。
与此同时,敬老院建设工程也紧跟上马。截至2011年11月,该县累计捆绑资金1亿多元,总面积为 3万平方米的22所新建敬老院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其中18所已经投入使用。安置点和敬老院集中供养2410人,占对象总人数的55.3%,“五保”对象达到全覆盖,集中供养率超过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24.2个百分点。
“四心服务”为院民营造幸福乐园。爱心、耐心、细心、尽心——蒿坪镇敬老院探索出的“四心”服务,成为全县学习的榜样。今年37岁的护理员李琴,每天要在30个居室巡回数次,默默地干着两个人都难做好的居室整理、病人护理、衣被换洗等琐碎重复的工作。她自己的3岁孩子托付给老人照料,自己离家再近都只回去看望了两次就匆忙回院了。年过半百的镇干部李家洪,谢绝几次高薪聘用的差事,当了敬老院院长,把一个七八十号人的院管理得井井有条,办得红红火火。
从新建敬老院的规划形成,到一所所敬老院竣工和入住前的验收,再到院民入住后的饮食起居,县上四大班子领导都没有松懈过一时,经常深入建设一线视察督促;民政局从领导到干部也是常年奔波在县与镇的路上;项目镇的主要领导更是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忙碌在现场。
为管好敬老院,紫阳县民政局对全县敬老院分为县级、区域、镇级和村级设施进行全面周密的配套,实行居室定床位、按级定编制、按编定岗位、按岗定待遇;县政府将全县敬老院服务管理机构列为民政局下设事业单位,院长由县、镇政府从干部中选拔任命;应聘竞争上岗的服务人员全部按公益性岗位对待。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解决敬老院服务人员待遇。
大力发展院办经济保障院民生活质量。办好敬老院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仅凭国家有限的民政资金是难以办好的。县民政局算了一盘细账:即使提高补助标准,用足政策,每个五保对象每天生活费仅为7.20元,而按照现行市场物价,每人每天3餐、外加每3天一荤,按14元计算,每人每天几乎有7元缺口。照此推算,一个敬老院一年至少要给一个院民寻找2000元的供养补助。
县政府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采取了4条措施:一是安排政府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建设养殖圈舍和征用生产用地;二是充分发挥县直部门和镇政府的作用,为敬老院提供无偿的生财条件,扶持发展院办经济;三是村级安置点由村上负责缺口部分,对符合条件,且愿意入住大院的可逐步转移;四是积极引导和发挥社会自愿捐助、慰问作用。
界岭镇敬老院院办经济起步较早,2010年起院民生活由每日两餐改为每日3餐,日生活标准每人超过了13元,每周还有一顿肉。斑桃敬老院建于2009年,入住院民40人。院里今年养猪9头,出栏4头。院长见人笑嘻嘻地说:“院民一日三餐油水厚,每隔三天还给吃顿肉。”
截至目前,该县已经累计划拨土地85亩、茶园200亩、新建养殖圈舍55间。加上民政供养金和院办经济收入补充,该县2011年五保供养生活标准年均达到了3400元。预计2012年全县院办经济收入可达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