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有“三难”:双桥镇是怎么化解的?

时间:2012-06-29 08:23作者:陈圣强 王 帅 王国星 秦宗道来源:《陕西日报》

10年搬迁近280万人,投资近1230亿元,陕南避灾扶贫搬迁项目堪称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的移民工程。这是一件好事,群众对此普遍欢迎,但这又是一件难事,首先资金缺口压力巨大。钱从哪里来?房子怎么建?搬迁后群众如何致富?安康市的自然灾害多发县紫阳县双桥镇的探索值得借鉴。

紫阳县的一个偏僻小镇——双桥镇,因东、西两条河上各有一座古桥而得名。集镇街道自然发展,沿河修建。全镇共有1.6万多人,较封闭,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经济属紫阳县中等偏下的镇。然而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高山小镇,却创造性地将移民搬迁与集镇建设结合,悄然走出了一条移民搬迁新路。

双桥镇正在建设的兰草坪现代社区,与集镇老街隔河相望,新建了两座石拱桥相连,彼此形成鲜明的特色。作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整个社区占地40余亩,临河依山一字排开而建,中间是一条13米宽480米长的街道,两侧共建有小高层楼房260套、3万平方米,门面房150个、3500平方米。临河是一条600米长的观光河堤,社区所有管线入地。另外,社区还建有26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100个停车位、一个活动中心、一个农贸交易市场、一个大型百货超市、一个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建成后将是紫阳县目前设计最先进、功能最完备的新型农民社区。

目前,整个社区塔吊林立、钢花飞溅、机声轰鸣、人头攒动……建设场面热火朝天,几乎每天都有成群的村民前往驻足观看。一个工人师傅介绍说,自去年8月开工以来,他们就一直这样坚持昼夜施工、冒雨施工,加班加点赶进度。预计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明年6月以前可全部入住。

穿针引线,打消移民搬迁户顾虑

税费改革后,乡镇一级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财政。那么政府拿什么来抓发展、搞建设?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向上面争取项目。然而,陕南山地扶贫避灾移民工程几乎没有项目可争取,只有各级政府分担配套的微薄补助。怎么办?这么大的工程,投资从哪里来?

“开头我们也想学其他地方,找一个房地产老板来开发,结果却没有一个敢来!”紫阳县双桥镇党委书记周锦政说,“因为这种办法,特别是在我们这种偏僻的小镇,有两难:一是老板不敢修房,害怕没人买,资金回收慢;二是农民不敢买,害怕一下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房屋的进度、质量没保证!”无奈之下,双桥镇便毅然决定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自己来搞。

首先是对全镇进行科学规划,其中人居建设确定为“一线三心”,即建设洞双公路人居一条线,包括集镇人居中心、许河村(原解放乡)人居中心、常湾村(原苗河乡)人居中心。同时明确规定:全镇海拔800m以上地区一律不准再建新房,停批一切单独建房,旧房重建必须3户联动建设小高层,鼓励群众优先搬迁城镇,其次是新村,实施依次搬迁。从政策的角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进城入镇安居,避免因选址不当,二次遭受灾害,从而一劳永逸。

其次就是调查摸底和思想动员,通过镇干部“包组联户”,逐户进行收入情况、搬迁意向和思想顾虑等调查,建立详细的调查档案。通过“炉边茶话”、院落会议等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群众解决“不愿搬、不敢搬、怎么搬、将来怎样生活”等一系列思想顾虑。讲清讲透“只有搬迁才有出路”的种种好处,以及搬迁过程中政府给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

一切准备停当后,该镇于2011年8月13日在中学大操场组织召开了兰家坪移民新区建设工作的部署大会。县规划、城建、扶贫等部门领导亲临指导,全体镇、村、组干部和全体教师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之后,于9月6日又组织召开了群众听证会,对房屋价格、征地价格等进行了听证。

按照县上“富裕户进县城、中等户进集镇、一般户住新村、困难户靠保障”的总体原则,结合群众的搬迁意愿,该镇制定了分年度依次搬迁的详细计划,并张榜上墙广泛宣传。与此同时,按照一个干部包三户的责任机制,集中时间深入中等户家中动员,签订购房协议,交纳购房定金,每户预交1万元。为了让群众看清看懂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激发搬迁热情,该镇在西安制作了“兰草坪现代社区”沙盘,放置在搬迁指挥部办公室供群众前来参观。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很多在外务工的人听了家属的介绍后,也纷纷打回电话要求定房屋、定门面,有的甚至抢着寄回了定金。结果,仅用一周时间就收了260万元购房定金。

拿到这笔定金后,该镇紧锣密鼓地统征了兰草坪42亩社区建设用地。用“包组联户”夯实责任,三个干部一组,每组负责三户人的征地工作,按照2.3万元每亩的标准价,工作组从政府直接把征地款领走,然后深入一家一户限期落实。此举,直接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了干部的人头,也暗中避免了一些干部在背后“使拐”,打掉了一些群众的“靠山”。全镇仅用3天就顺利完成了42亩土地的征地工作,且无一起异议和上访。

各就各位,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

房屋价格,可以说是搬迁群众最为关心的事,双桥镇通过群众听证会来决定。政府在其间充分发挥作用,在群众和开发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成功解决了群众“不敢买”和开发商“不敢建”的问题。

“我们这里的开发商,更像是一个建筑商,他们是按确定的规划建设,政府统一按照听证会的价格回购,随后我们按照住宅和商业用房,采取不同政策进行运作,确保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周锦政介绍。

听证会最终确定每平方米单价923元,4楼以上每层减20元,4楼以下每层加20元,摇号选房。政府回购后,将按照这个价格出让给移民搬迁户。这样一来,除去国家补助,每户购房户只需投入8万元左右即可住上一套新楼房,总投入远远低于自建房。为了减轻移民户经济负担,紫阳县双桥镇购房款的交纳共分三次进行,定金1万元,摇号选房时交4万元,交房拿钥匙时再交1万元。这种分期付款的方式,极大减轻了移民户的经济压力。另外为解决一些移民户的资金困难,镇政府还在当地信用社为每户协调了5万元贷款。

但对于回购过程中政府将按923元每平方米的价格拿到150间3500平方米的门面房,双桥镇则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公开在全县以2000元每平方米的底价进行拍卖,本镇移民户优先获取,这些房源目前基本售罄,由此政府赚了350万元左右。之后,政府便用这笔赚来的钱建设街道、广场、幼儿园、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管线入地等公共设施,对移民户进行二次补偿。

另外,让群众关心的就是工程质量,该镇通过两道关口硬性保证,除监理公司技术监理严格按照设计技术把关外,镇政府还派出干部住在工地对工程用沙、砖、钢筋等主要建材实行质量登记、总量掌控,每项工程的验收都必须经过两道关口双层签字后方可生效。

此外,还有双桥镇特别的收获:据测算兰草坪现代社区建设对土地的利用率至少提高了6倍,小地块解决了大搬迁,这对紫阳这个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地方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另外,260多户移民户的老宅在未来还将陆续拆除,整理为产业用地,由此仅建设这一个安置点就至少可增加300亩好田好地,全镇耕地不减反增。大移民为该镇产业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用地空间。

其实,这也是双桥镇创造奇迹的秘密所在。整个建设过程,政府只参与策划、动员、运作和监管。巧打组织仗,搞了“大移民”。

紫阳县双桥镇党委书记周锦政说:“目前项目总投入高达4000万元,而政府几乎不花一分钱!”只见他手臂一扬继续说:“为进一步拉大集镇骨架,近期我们还用这个方法筹集了500多万元资金征了集镇规划区内的180亩土地,可满足未来20年的开发用地!”按照规划,双桥镇在未来五年,还将陆续启动四坪、东河坝、老街等新社区建设项目,使集镇人口达到1万人规模,基本实现城镇化目标。

打组合拳,增收致富的合唱乐章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搬到街上去了,离庄稼地远了,将来吃啥?”这是所有移民户最为关心的事情。

对此,双桥镇已谋定并打开了“组合拳”。“具体来讲,就是三个方面!”镇长罗彬说,“一是外出务工,二是社区就业,三是产业发展!”

吹糠见米,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劳务产业发展。双桥镇一直以来都是劳务大镇,常年在外务工的人数保持在3000人左右。从去年腊月开始,该镇加大了组织化输出的力度,尝试着有组织地输出了近200人到新疆务工。走时,镇政府为他们召开了隆重的欢送大会,然后由一名镇领导带队,统一包车、统一订票,佩戴鲜花送他们进站上火车。“五年之内,全镇将组织化输出劳务6000人以上!”双桥镇劳动保障所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此外,社区建成后,因为人群集居,会自己创造一部分就业岗位,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经粗略测算,仅兰草坪一个点,就会创造200多个就业岗位。五年后,该镇的集镇人口将达到7000人以上,也就是说将新增2000个就业岗位,很多人将由农民变成个体私营者,放下“苦力碗”吃上“轻松饭”。

“大移民为土地大规模流转,为药材和茶叶产业的连片规划和连片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周锦政说。目前,该镇已发展茶业、魔芋龙头企业多家,厚朴深加工企业的引进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

农民下山、产业上山。该镇对未来的产业发展制定了“一轴三层的”的科学布局,即权洄公路产业发展主轴,低山茶叶、中山魔芋、高山厚朴三层。

早在几年以前,双桥镇就制定了“四万工程”产业发展目标,即五万亩厚朴、两万头商品猪、两万亩魔芋、一万亩茶园。目前,这些目标都已基本实现。后一步就是顺着思路继续做大。闵秦茶厂在该镇租用了200多亩土地发展丰产密植茶园,周围的村民在茶园里务工,旺季时每天可挣300多元钱。今年,该镇又为这个厂统征了近300亩好田好地发展丰产密植茶园。

推进中,双桥镇始终坚持规模化经营,放手培育、鼓励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对全镇所有产业用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以产业大户、龙头企业、村级组织、产业协调、镇政府等为主体,进行集中连片流转,集中进行产业开发。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所有移民户从农民转身为产业工人,年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真正过上“居住在社区,工作在园区”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