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紫阳2万农民进城落户

时间:2012-10-11 08:27作者:梁真鹏 刘全军来源:《华商报》

从2011年开始,紫阳县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启动进有条件的农推村居民进城落户,目前,23308名农村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摇身变成城里人。

  紫阳是个贫困县,农业人口占70 %。从2011年起,该县开始启动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建立布局合理、结构有序、梯次推进的城镇化总体格局,逐步探索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社会参与、统筹推进”的工作模式,在多项有效措施的推动下,广大农村居民纷纷解放思想、走出深山、进入城镇。农民进城,要进得来,住得下。该县按照富裕户进县城、中等户到集镇、一般户住新村、困难户靠保障的思路,努力为进城农民解决好住房问题。

  拉大县城骨架,完善城市功能,在县城启动了西门河新区、仁和国际社区、江南新区等大型住宅项目建设,同时启动了世纪大厦等保障房项目、金水湾等棚户区改造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已为4500名进城农民提供了房源,随着后期项目的继续实施,每年可为2000名以上进城农民解决住房问题。继建成高速路引桥后,迅速启动了港口大桥和西门河大桥建设,将“一城四区”连成整体,并启动了蚂蝗梁新区的规划设计,使县城规模扩大一倍以上,为更多的农民进入县城提供了承载。与此同时,县内各主要集镇也不遗余力地为进城农民筑巢。蒿坪镇采取统规统建的办法,新建了双星现代化社区,建设公寓式住宅500套,集中安置进城农民2000余人。截至目前,该县类似已建、在建的集中安置点达到42个,安置进城农民已达9100人。

  在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工作中,最大的难题是钱从哪儿来?紫阳县采取农民主导、政府补助、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的多渠道融资办法,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问题,保障了工作地顺利推进。

  启动伊始,该县即实行了捆绑政策,将山地危房搬迁、生态移民搬迁、避灾移民安置等项目进行整合,统筹使用项目资金,共同推进农民进城工作。54岁的单发坤是紫阳县向阳镇合垭村人,如今全家已告别世代居住的小山村,在集镇里迎来他们的新生活。手捧着居住卡,他心里特别激动,当了50多年农民的他,终于名副其实的进了城,当上了 “城里人”。全镇首批144户、501名农民欣喜的领到了进城入住居住卡。近年来,该县通过各类项目向进城农民支付补助资金近3000万元,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同时捆绑使用以工代赈、小流域治理、农村饮水等各类项目资金,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该县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房源建设。双桥镇在建设兰草安置点时,引进私营企业垫资建房,政府全盘回购后将住房原价销售给进城农民,将门面房加价销售后的盈利用于配套设施建设,在没有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人进城、镇变大、街变靓的三赢效果。如今,这一模式已成为各镇推进农民进城的主要筹资方式。各金融企业也进一步加大了贷款投放力度,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定居。据统计,各金融企业为进城农民投放住房贷款已超过2亿元。

  农民进城能否安下心、留下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稳定就业,能否享受城里人的平等待遇。该县采取强化培训、创业就业、均等待遇、全面服务等措施,确保了进城人员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该县把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进城农民的必修课,大力组织进城农民中的适龄劳动力参加各种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目前培训覆盖面达到95%以上。同时采取提供小额贷款、给予贷款贴息、减免相关税费等措施,大力扶持进城农民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再就业。近年来已向2100余户进城农民发放贷款超过1亿元,直接带动就业4500余人。针对“3848”等就业困难人员,该县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办法解决就业,近年来累计安置就业达到780人。推进政府组织化转移就业,将进城农民中的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外出务工,近年来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达到200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加强了教育、卫生、计生、社保等各方面的服务,进城农民子女按居住区域就近入学,自由选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医保,全县每年还提供200套以上保障性住房,解决进城落户农民住房问题,使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