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组联户”实现乡镇干部面对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并接受上级组织和群众的双重检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定要等小余来,她来了我们才杀猪吃刨汤。”时近年关,紫阳县洄水镇燕山村村民杨弟祥不住地念叨。
2012年上半年,老杨家的两头猪因喂食不当死了。对他这样的贫困户而言,两头猪就是全家一年的希望。可他们已经拿不出钱再买猪仔。一家人伤心地直抹眼泪。
包联干部余李莉知道后,迅速向镇领导汇报,发动干部捐款买了两头猪仔及时送给他,为杨家解了难。
机构改革镇村撤并后,辖区面积普遍扩大,基层相对薄弱的干部力量配置和管理机制与亟待加强的社会管理间矛盾突出。为更加有效地联系服务群众,从2009年起,紫阳县创造性地开展乡镇干部“包组联户”,全县1360名镇干部与1478个村民小组、7万多农户结成“包组联户”对子,面对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手把手引领群众谋发展,心贴心进组入户维护稳定,成效明显。
逼出来的“包组联户”
双桥镇是紫阳县偏远的大镇。2006年,该镇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县上“黄牌”警告,工作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干部对计生对象掌握不明,造成了大量的政策落空。面对窘境,该镇决定变部门联村为干部直接包组,缩小责任辖区,靠前实施监管,上门开展服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成功摘掉了“黄牌”,计划生育工作从后进一跃变为先进。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双桥将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纠纷调解、产业发展等全部纳入干部包联内容,尝试一年后,管理村组与服务村民的难题一一破解。
城关镇共有5万多人口,社情民意最为复杂,不少群众上街卖菜,也习惯顺便到信访局去坐坐,鸡毛蒜皮的诉求满天飞,信访量始终居高不下。在借鉴此法后,一个月就使信访量大为下降,到第四个月时居然实现了零上访。
紫阳山大沟深,村民居住分散,到乡镇机关办事往往来回就是一整天,一趟还不一定能办妥。有了两个镇的成功实践,紫阳敏锐地意识到“包组联户”机制是破解一系列社会管理难题的好办法:每个干部在村里都有联系的农户,每个农户都有干部联系,群众的难题解决了,诉求得到及时倾诉,可以从根本上克服政府工作与群众要求“两张皮”现象。
2009年初,“包组联户”工作机制在紫阳正式全面推行。
干部与群众点对点“相亲认亲”后,一个镇干部包一个组、联系80至100户农民,每月坚持到这些农户家中走访一次,千名干部穿行在村庄院落,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村民家里无论大事小情,都可以直接找自己的联户干部,让他们帮着办,形成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生动局面。
干群“无缝对接”
民情信息簿、农户通讯录、服务承诺书、服务监督卡、入户工作日志。在紫阳县的各个镇政府,如今都有这样一套工作材料。干部们到谁家去过,承诺过什么,做过什么,通过这些资料都能清清楚楚看出来。
紫阳还为“包组联户”干部进行了准确的角色定位,督促干部争当社情民意的调研员、服务群众的代办员、维护稳定的调解员、建强组织的指导员和惠农政策的宣传员,结合群众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民生建设和服务、社会安全稳定、基层民主建设开展工作。
农村有很多事都是小事,不及时解决常常会演变成麻烦事。“帮我给儿子汇点钱”“帮我领一下表”,现在村民们常常会因为这些小事给联户干部打电话;“我家要修房子,手续办不来”“我想发展产业,不知道整啥”,村民们也常常会因一些挠头的事心急如焚地找联户干部。农村特困户怎么评,为什么张老三评上了,李老四没评上?涉及这些政策规定,联户干部到各家以后,就面对面解释处理。
“原来不‘包组联户’,涉及哪个部门就是哪个部门的事。像杨弟祥这样没有过年猪的事属于民政办管,与所在的计生办没关系。联户之后,我包这个组联这户群众,他的事就是我的事,不负责就是失职!”已有11年乡镇工作经历的余李莉深有感触。
有了包联责任约束,干部们必须对自己联系户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除了为村民办一些具体事,还要认真抓好各类灾害、事故预防,完善抢险救灾等预案和措施;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控制刑事案件、降低治安案件。对村上发展项目、重大决策等还得组织党员群众商议,把组织的意愿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迫使干部必须处理好与群众、与村组干部、与联村领导的关系,必须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办实事、当参谋。
这样一来,干部有了工作抓手,群众有了帮扶靠山,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很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推广,茶叶、魔芋、厚朴、蔬菜等农村支柱产业得到加快发展,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得到很好的服务和衔接,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2012年,紫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3元,同比增长19%,增幅连年位居全市榜首。
构建长效机制
紫阳清醒地认识到,好机制到底能否取得好成效,关键在能否长期坚持。
为此,该县出台了严格考核、跟踪督察、强化培训、集中会审等五项制度,以确保干部联户联责、联责联利、联利联心,真正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到组、服务到户、增收到项。
各镇成立考评督察办公室,采取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和年度总评相结合进行全方位考核,考核成绩按30%的比例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在每周的例会上,采用“抓阄”等办法随机抽取3至5名干部进行现场汇报,汇报后考评办现场电话核实。
曾经有一个镇干部在入户时溜号了,开会汇报时夸夸其谈,想要蒙混过关,结果镇上领导在未提前通知他的情况下,让他带着去农户家检查,当在第三家检查没入户后,此干部脸红了,自愿提出扣除当月的400元考核奖金。此后,所有的干部再不敢胡乱应付,再没有入户溜号的了。
2012年,紫阳县还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分类录入全县所有移动和固定电话,定期进行专题电话调查。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中明确规定:总分100分中赋予民意调查10分的分值,其中“包组联户”入户率一项就占4分。以前各镇年度考核前后两名往往都只是相差零点几分,如今因为民意调查这个硬指标动辄出现几分的差距,直接影响单位年终奖励、评优以及干部提拔指标分配。
把握新媒体时代大势,作为推行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工作机制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和深化,紫阳今年要求全县干部开通便民服务微博,实名上网,将包联工作动态及时上传微博,真实记录和还原事实真相。干部在进村入户时发的微博记录做不了假,干部与干部之间还可以相互监督,也为各镇、各部门搭建了一个对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进行动态管理的平台。
“每到一户我们都得让联系户签字确认,办了什么事、了解到什么情况也都要记在‘包组联户’记录本上。督察办随时可能电话抽查,也会定期到各个村督察,直接问村民。没去愣说去了,查出来,要扣年度考核的分,自己也下不来台。”蒿坪镇信访室主任朱小琴笑着说。她包联的是蒿坪镇龙泉村,因为去得勤,办的事多,现在村里的群众都把她当成自家人了。
上有组织的“紧箍咒”,下有群众的“火眼金睛”,干部的工作干得好与不好,要接受组织和群众的双重检验,来不得半点马虎。群众和干部从陌生到亲近,广大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各种矛盾在入户时就能解决,很多中心工作联户干部们也能一竿子插到底传达到村民。干部行为更规范,干群同心谋发展的合力得以形成。近年来,紫阳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实现了全市领跑、全省进位,年度综合考核位次从2006年的全市第九到2010年跃居第二,2011年位列第一。
(原载《当代陕西》2013年2、3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