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做法和成效
紫阳地处陕南西部,境内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群众进城入镇办事路途远、费时长;外出务工人员多,“三留守”群体大,想办事走不出门、找不到人,办事极为不方便;县级部门分布零散,群众办事经常找不到门、跑冤枉路;部门审批环节多、时限长、效率低,一些办事人员为民意识淡薄,服务群众生冷硬蹭,暗箱操作、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存在,群众怨言多、意见大。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紫阳县委、县政府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为民实效的突破口,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处理、电子监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全程代理”运行模式,彻底杜绝了审批服务过程中“吃拿卡要、生冷硬蹭、推诿扯皮和群众多头跑”的现象,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实现了清正廉洁。
一是公开县级权力清单,权力晒在阳光下。为了解决部门权力利益化、服务群众“中梗阻”、审批“暗箱操作”等问题,紫阳县对县级部门审批事项逐项进行清理和规范,对政策依据、申报材料、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等方面逐一复核,对部门自行设置的前置审批进行清理,统一按照“程序最简、资料最少、收费最低、时限最短”的要求,优化每个审批事项的审批流程,极限压缩审批时间,办结速度取“上限”,收费标准取“下限”,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瘦身”和流程再造,把分散在48个部门的408项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汇总成权力清单,并在互联网公开,是全省首个向社会公开的县级权力清单。全县408项审批事项审批时限平均压缩到法定时限的50%以上。如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登记审批时限由法定6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房产证办理由原来法定的3个月压缩到1个月。通过公开权力清单,部门明明白白审批,群众清清楚楚办事,规范了审批行为,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二是中心集中统一办理,办事只进一个门。紫阳县受地理条件限制,政府部门分散在县城大街小巷,过去群众办成一件事、跑软两条腿,群众办事跑冤枉路、吃闭门羹、受窝囊气是常事。一些部门对审批迷恋,害怕“大权旁落”,原便民服务中心不少审批事项应进而未进,或虽在中心设立了窗口,但授权不到位,窗口成为收发室、中转站,群众办事往往要在中心和部门间来回跑。紫阳县坚持不进中心挪位子、窗外审批摘帽子的硬措施,将48个部门的408项审批事项全部纳入政务中心集中办理,各部门不再受理审批业务,推行“AB”岗工作制度,实行双休日正常上班,解决了两头受理、体外循环的问题,实现了中心之外无审批,杜绝了过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群众跑来跑去”的现象,群众办成一件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有效防止了职能部门独立审批体制下存在的监管缺失、暗箱操作所带来的审批不透明、不阳光的问题。
三是实行电子联网审批,办审双方不见面。为了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顽疾,杜绝“吃拿卡要、生冷硬蹭”等现象,紫阳县建立了电子行政审批系统,采用“一事一号一流程”的方式,对即办件即来即办,承诺件、联办件、上报件群众只在窗口提交申报资料,窗口及所属部门负责全程办理,在规定时限办结,系统自动发送手机短信通知申办人,在窗口统一领件,形成了前台窗口受理、后台部门审批、过程中心管理的审管分离格局,变过去群众跑为现在干部跑。设置21个镇便民服务中心,由县政务服务中心统一管理、联网服务,统一审批乡镇32项审批事项。部门审批人员可在任何地方利用互联网对报审件进行远程签批,签批意见自动存入电子档案,办理人员第一时间得到反馈意见,解决了审批人员外出不能及时审批的问题。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建立了紫阳县阳光365政务服务网站、阳光政务365微信公众平台,外出务工、在外上学等人员可通过阳光政务365网站网上办事大厅、手机移动网微信公众平台,不出门、不回家可实现网上预约办事、网上查询、网上申报审批事项、网上投诉,“掌上服务厅”和“指尖上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办事群众不与审批人见面,不再跑部门、找关系,使“暗箱操作”没空间、“研究研究”没时间、“权力寻租”没土壤。
四是设立统一收费窗口,织牢贪腐防护网。部门对审批权的迷恋,归根到底还是看重行政审批中的“自由裁量权”,审批中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群众办事四处找门子、托关系,“熟人好办事、少缴费”的“潜规则”拉大了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影响了党委、政府形象。为此,中心设置了银行服务窗口,实行“一窗式收费”,统一收取中心所有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费用,禁止窗口工作人员向办事群众和企业直接收费,窗口人员与钱“不见面”,系统自动生成缴费单据,既方便群众缴费,又杜绝了搭车收费、乱收费、人情收费等违规行为,使审批行为更加规范、廉洁,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建立了廉洁审批的“防火墙”。
五是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审批过程全管控。为了加强审批过程的全程监督,紫阳县建立了电子监察系统,群众办事的受理、审核、批准、办结等审批服务各个环节全程跟踪、预警提醒、考核汇总,每个环节办理时间精确到秒,对临近承诺办理时限的事项,系统提前一天预警提醒,每两小时通过短信催办审批人员,并通知中心管理人员及时督办,加快审批进度。电子监察系统联通县政府领导、监察局,领导随时了解和监督审批情况。审批结束后,系统自动提醒办事群众对承办部门进行满意度评价,对窗口每天审批工作进行分析、考核、汇总,自动生成考核结果。通过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做到了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同步,实现了审批服务第三方全过程监督,使群众办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流程都置于政务中心管控之中,减少了审批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人情因素,有效地提升了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
六是破解重批轻管难题,监管服务更务实。李克强总理指出,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重点解决“会批不会管”,“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等问题。改革前,全县各部门具有审批职能的股室超过100个,工作人员近400人。通过改革,将各部门审批业务全部收归政务服务中心,仅需要工作人员103人,近300名干部不再从事审批服务。部门审批事项全部收归政务中心后,这些职能部门改变了靠审批实施管理的习惯,加强了服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从根本上杜绝了过去“重审批、轻监管”和“以审代管”的做法,节约的审批人力资源又充实了监管力量,为做好后续监管服务提供了保障。同时,没有了审批手段,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只能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进行有效的后续监管和服务,从而推动了机关作风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能加强后,行政审批事项增多了,以前食药监局“门庭若市”,干部多忙于审批服务,自从审批服务事项进入政务服务中心后,食药监局腾出了精力抓监管,全局所有干部走出机关开展“百日百案”违规违法查处活动,对全县6000多家餐饮行业进行食品安全大排查,监管触角深入到了农产品、农家乐、农家宴等监管“盲点”。县环境保护局把工作精力放在了汉江污染治理和环境执法监管上,加大污染治理和跟踪检查力度,确保了汉江水质安全。
七是坚持科学精细管理,打造最优质服务。为最大程度便民利企,不断落实便民举措,在中心配置了多媒体查询机、电子显示屏,设置了咨询导引台、申办人填写台、休息等候区,设立了便民服务区为群众提供低价、快速的复印、打字、传真等配套服务,配备了手机充电器、擦鞋机、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为办事群众提供温馨美化、舒适便利的办事环境。为规范服务行为,不断健全监督体系,将各部门窗口及个人工作情况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考核,占部门综合考核分值的10%;制定出台了《紫阳行政审批违纪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对审批部门、部门负责人、审批人员、窗口工作人员4个层次、32种违纪违法行为实行责任追究。为提升服务水平,不断规范服务行为,邀请专业机构对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政务礼仪培训,每月组织一次业务知识学习,窗口工作人员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中心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该体系认证的县级单位。为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了激励机制,积极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每月评选流动红旗窗口、优秀窗口工作人员,党、团员示范岗,中心涌现出一大批“践行五个一,争当示范岗”的先进典型,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为民服务氛围。今年以来,中心受理各类办件29320件,时限内办结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9.7%。
经过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紫阳县政务服务中心从过去群众眼中的“收发室”到如今交口称赞的“办事不用多头跑,政务中心全办好”,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深化了政务公开。通过公布权力清单,让群众详细了解审批事项的具体内容和操作过程,对“政府权力”一目了然,进一步规范了审批服务行为,让审批服务在阳光下操作,全县行政审批更加公开、公正、透明。
二是方便了群众办事。通过建立县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统一办理审批事项,实现了中心之外无审批,避免了群众办事多头跑、多次跑,根治了群众办事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等诟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三是提高了办事效率。通过对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优化流程、简化程序、下放权力,按照“即办件直接办理,承诺件承诺办理,联办件并联办理,上报件负责办理”的操作模式,通过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严格限时办结,在电子监察系统的全程监督下,办件提速50%以上,各项审批事项均能按期甚至提前办结,办事效率大幅提高。
四是实现了清正廉洁。通过推行“全程代理”运行模式,形成了审办分离新格局,办事群众和审批人员不见面,解决了审批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从源头上杜绝了“吃拿卡要、生冷硬蹭、推诿拖拉”等行为,树立了清正廉洁之风。
五是转变了政府职能。紫阳县政务服务中心坚持为民服务宗旨,规范行政审批,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环节,推进政务公开,引入三方监督,通过“全程代理”的运行模式,密切了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信任度和满意度,实现政府管理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工作人员由“管理员”向“服务员”转变,体现了“执政为民”“勤政便民”的根本要求,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原载《陕西工作交流》2014第59期
2014年9月16日印发,2014年10月9日收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