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是今后一个时期贫困山区统领全局的重要工作。到2020年实现脱贫,中央有决心、省市县有信心,镇村有没有底气?情况如何?
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日前以高桥镇为采样点,到镇村、社区,访农户、居民,看工厂、园区,与镇村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在记者接触的人群中,无论是寄住在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小区“交钥匙工程”房屋的贫困户,还是镇村、社区干部,情绪普遍乐观。
过去有基础、现在有办法,曾经的难题又有了新政策破解,紫阳县高桥镇党委书记刘磊告诉我们,不仅有信心,而且很充足。
底气一:中央政策好
刘磊带我们看几户享受陕南移民搬迁政策,从高山搬迁到集镇社区的村民。
村民王安政,被称为“处在五保边缘的人”。原来居住在兰草村大田马槽沟,家里有4亩4分地,种点庄稼不够野猪吃。退耕还林到现在,享受退耕还林后8年政策,每亩仅补助125元,一年500多元补助,干啥都不够。按照“孤身寡人”纳入五保,年龄不够。在过去高山,这样的人不少。刘磊说,不是这些群众没有本事、也不是不够勤劳,关键是自然条件差,有劳力、没办法。不少人甚至连媳妇儿都找不到。所以过去高山五保户多,原因就在这里。“年轻是个单身汉、老了就是个五保户。”
当年为了这些地方的脱贫,功夫花的不小。修路、拉电、人畜饮水,投资不小,好多都投资在山高水远的地方。有不少地方为一两户拉几杆公里电线,多大代价。但是效果很差,依然留不住人、经济也发展不起来,解决不了贫困群众脱贫问题。现在这些地方人搬完了、投资也都浪费了。
早上十年,国家、个人,在基础设施投资上要节省多少钱?
老王现在搬迁安置到远元小区的415房,房子很小,最简单的一室一厅一厨。属于政府免费提供的交钥匙房,现在老王在集镇打零工自挣自吃,不仅生活没有问题,并且用他自己的话说,“钱用不完”。让他郁闷的是好政策来晚了,早个5年,找个媳妇还能够添个娃。现在嘛,靠运气。
就在眼前,搬迁改变家庭结构的村民也有好几个。原来住在芭蕉山垴垴一位年轻人,不仅现在媳妇有了,娃也添了。刘磊笑着介绍其中一位。当时,因为单身,到信用社连贷款都贷不上,还是刘磊担保,才说服信用社放的款。
好政策多。高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沈德安感慨,过去让干部包抓贫困户,有劳力的户好说,还有的困难群众就真没有办法。给钱,我们工资就那么多,还要养活老婆娃儿,有几个钱给他的?给他找个地方打工,出个安全事故谁负责?现在的办法是政府兜底,这部分特殊群体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底气二:前期有基础
在高桥镇,能够信心十足表示可以提前脱贫进入小康,也是本届班子对镇情的精准认识。镇长乌胜鸿对高桥镇有一个历史看待的分析。他觉得,高桥的基础是很好的。与其他镇相比,高桥土地条件好,有龙潭坝、观音坝、裴坝和泥池子这三坝一池,在紫阳算是平地多、土地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全县三所高中,高桥有一所,历史上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有全县唯一一个农场。早好些年前,当地农民就会自觉关心,为什么农场的庄稼比我种的好?群众相信科技、利用科技、依赖科技的意识强。
过去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虽然难免走了一些弯路,但是路子越来越明晰,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打下很好基础。建成10万亩厚朴林,就是高桥镇最为得意的一笔成绩。
厚朴,高大落叶乔木。树皮、根皮、花、种子及芽皆可入药,以树皮为主,有化湿导滞、行气平喘、化食消痰、祛风镇痛之效;木材供建筑、板料、家具、雕刻、乐器、细木工等用。叶大荫浓,花大美丽,可作绿化观赏树种。高桥从上世纪90年代世行项目尝试大面积种植药材。2006年以后,借助退耕还林进入发展高峰,每年仅投入苗木少在100万多在250万株。十多年过去了,厚朴已经成林,入冬,叶子凋落,从龙潭村到深磨,从裴坝到铁佛,沿途山坡上,满眼都是白花花的厚朴林和厚厚的落叶。
刘磊说,厚朴好处多多。比如说,解决了偏远山区种什么的问题,过去高山种点粮食不说够不够吃,亏不亏本,每到收获前后,晚上不是敲锣鼓就得放鞭炮,防范野猪糟蹋!比如说,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就如同绿色银行,价格好出手,价格低,储蓄在那里。更重要的,解放了劳力,种上厚朴除了剥皮需要人手,其他时间,出门该打工就打工,丝毫不影响!屋里山上在长钱,外面双手在挣钱,那是什么概念?
近几年来,新建的8000亩生态茶园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单采摘鲜叶工资一项,每年给农民带来大量现金收入。一天百八十元是保底收入,在清明前后靠采摘芽头,手艺好的最高一天收入500元以上。
此外,每个村都还有一些可以挖潜提升,乃至吹糠见米的项目。比如双龙村,退耕还林建设的800亩适生板栗因为没有嫁接,至今没有丝毫效益。一旦进行嫁接,最多3年就可以大见成效。有100亩茶园,管理好,仅仅老少在家照管,一亩也有近万元收入。村里还有魔芋,一年一亩三五千斤,也是可观收益。甚至还有玉米。把本地苞谷品种种植好,企业高于市场价50%,按照每斤1.8元价格收购,两亩的收成也能够保证一人达到脱贫收入标准。
所有这些,都是这些年培植出的好项目、奠定的好基础。
底气三:群众想脱贫
高桥人特别勤劳。无论在裴坝小区还是在远元小区,无论是困难群众的保障房还是搬迁群众的安置房。能够看到在家的基本上只有陪孩子上学的老人、妇女,其他人或者外出打工,或者就近找事情做,极少游手好闲之人。远元小区居住在保障房的,大多是最初按照低保户条件入住的。真正进入小区后,没有一个是靠低保度日的,就是靠上街搞废旧回收,也要找事情做。不少人已经像415的老王一样,不再吃低保。甚至还有的户,开始计划自己攒钱买房。
群众思富。刘磊说。2006年以前,多数地方退耕还林对树种没有讲究。他们找到县林业局,请求把高桥的退耕还林树种确定为亦药亦树的厚朴。政策争取到以后,大家高兴得很,一些群众甚至把原来的槐树砍掉来栽植厚朴,为的是厚朴有经济效益。怕厚朴苗子赶不过灌木杂木和野草生长,在深磨西垭子,宋先初等诸多村民甚至买来化肥给厚朴施肥,创造了高桥农民给树苗施化肥的纪录。
为什么大家愿意这样干?因为你从老百姓增收的角度去考虑,用老百姓乐意接受能够理解的办法做工作,把事情做到老百姓心坎上了。有的干部错误认为群众依赖思想重、懒,其实群众脱贫致富愿望强的很。有时候之所以不动弹,是我们的办法不切实际,想当然了。干部为群众服务,仅有想法仅有这个出发点还远远不够,务必沉下去,脚踏实地想办法出主意。
这两年,高桥镇又大力推广郑远元的修脚致富经验,解除群众认为修脚下作的思想顾虑,提供从事修脚产业的技术支持。不少村民夫妻一道、弟兄姊妹一道、乃至父母儿女一同,外出开店从事修脚行业。修脚,成为高桥人创业、致富的重要路线之一,不少家庭一人修脚、全家脱贫。
据悉,高桥镇有人口2.1万人,2015年,仅在本镇农商行和邮政储蓄上的存款余额就达2.5个亿,高桥人均1.25万元。2015年高桥镇还有一个重要信息是,下半年镇上小学生回流91人、初中回流学生41人。镇长乌胜鸿认为,这显示高桥镇宜居状况的提升。
三穷夹一富,想富不得富;三富夹一穷,想穷不得穷。何况政策鼓励富、基础支撑富、政府支持富,群众努力富,共同在奔富路呢?
原载2016年1月21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http://sjk.akxw.cn/akrb/html/2016-01/21/content_124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