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日报头版头条:绿叶变“金叶”

时间:2017-09-27 14:02作者:周锦政 汪可平来源:紫阳县委宣传部

6月19日,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联合《中国工商报》开展的商标富农及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圆满结束。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商标入选全国十大富农商标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并名列榜首,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的地理标志商标。

茶叶是紫阳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唐代即为宫廷贡茶,清为全国十大名茶。近年来,紫阳县委、县政府立足天然富硒的资源禀赋,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育龙头强基地,塑品牌拓市场,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格局,推进了产业富民强县步伐,10余万茶农因茶致富。

“发展特色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县委书记赵立根表示,将进一步加快紫阳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茶产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

发展茶叶产业,既要千家万户参与,也要龙头带动。紫阳县采取部门包帮、重点扶持等措施,突出抓好盘龙、和平、闽秦3家标杆企业,发展现代加工,使其在国内茶叶加工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从而带动全县茶叶产业发展。

盘龙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紫阳县一家大型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在当地县政府的扶持下,已成长为一家集天然富硒茶种植、生产销售、茶文化研究、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目前,该公司拥有年产800吨智能化、清洁化生产线4条,自建观光茶园2000亩,带动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园5000亩,辐射周边三个镇茶园4万余亩。

同时,该县积极支持县内骨干茶叶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通过重点培育,现有和平茶厂、盘龙等省级龙头企业3家,焕古庄园、秦巴山等市级龙头企业5家,全国知名品牌示范企业11家,形成了以区域龙头带动中小加工厂、中小加工厂联接农户的格局,初步建立起了支撑全县茶产业发展的企业群体。

牵动龙头一条线,带动基地一大片。茶叶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茶产业迈向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发展之路。截至2016年底,紫阳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1万亩,发展茶叶现代示范园区15个,省级茶叶标准示范园17个,成功创建“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相继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茶叶发展示范县”、“全国产茶重点县”等称号,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

龙头企业的兴起,也使紫阳的茶产品开发趋向多元化。现已形成以富硒绿茶为主,红茶、黑茶、青茶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系列产品多次在“中茶杯”“国饮杯”“国际名茶”“国际茶博会”等国内、国际质量评比中获得金奖。

“走出去”推动转型升级

举办紫阳富硒茶2017年北京推介会,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三届亚太茶茗大赛……今年以来,紫阳县举办、参加的国内大型茶事盛会达10余次。“只有大胆走出去,才能知道市场欢迎什么,自己还缺什么,走出去是最好的产业转型。”多次带着茶企到西安、京津等地推介紫阳茶的县长陈莲说。

走出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据统计,我国现有名茶不下300种,如何让紫阳茶在品类繁多的国际国内茶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紫阳县深谙茶产品品质对“走出去”的重要性。

该县首先从茶园管理抓起,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治理病虫害,严禁使用农药、除草剂,确保茶园无公害。严格执行紫阳富硒茶品牌、质量、标准、包装、宣传“五统一”管理,不定期开展紫阳富硒茶集中专项整治和域外市场打假维权;对全县所有QS(SC)获证茶企实施年度目标责任百分制考核,健全信用评价和信息发布机制,实施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创新生产技术、改良加工设备、优化包装设计、提升产品档次。

通过狠抓质量管控,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推荐绿茶公共品牌”、全国“一村一品”十大知名品牌 、2015年“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等30余项殊荣,连续四届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首,“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9.67亿元。

产品有了好品质,“走出去”也就有了底气。紫阳县按照“规范县内市场、主攻省内市场、拓展省外市场、瞄准缺硒地区”的营销策略,出台奖励扶持办法,鼓励茶企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紫阳富硒茶销售连锁专营店。2015年以来,全县新增区域性销售中心、超市网点、直销店、加盟店300余家。紫阳县富硒茶销售区域也由西北逐步辐射到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和欧美市场。同时,部分茶企成为一些大型企业或重要赛事的茶产品供应商。

绿叶变成“金叶子”

发展茶产业的目的是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如何最大限度地让以贫困户为主的茶农受益?紫阳县积极让群众参与茶叶种植、生产、销售等环节,把种茶、采茶、加工茶、卖茶、茶旅发展成群众的增收点。

每年3至5月春茶上市的季节,在紫阳县21万亩的茶山上总会活跃着数以千计茶农采茶的身影。这些绿油油的茶园,已成为不少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采一个月春茶,相当于在家种一年庄稼的收入。”双桥镇莲花村采茶工夏召翠说。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和村里十几位留守妇女“组团”来到四坪村闽秦茶叶基地采茶。

除了采茶能挣钱,部分茶农通过在茶企打工或自己种茶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今年63岁的东木镇月桂村村民徐志华是盘龙公司的一名茶园管护工人,每天有80元的工资。据盘龙公司总经理助理吴肇海介绍,公司每年进行茶园管护、茶叶加工需要用工2万个以上,为茶农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仅用工一项每年要支付劳务工资200多万元。

金行兵是焕古镇东河村的一位老茶农。10年前,他开始种茶,现已发展茶园16亩,其中丰产密植茶园达到14亩。近两三年,老金每年的茶叶收入超过6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茶大户。

一叶兴,百业旺。在茶业发展的同时,一些茶叶重点镇、茶叶基地村的群众开始吃上了“旅游饭”。

向阳镇营梁村有茶园1800多亩,其中富硒茶观光园500亩,是典型的茶叶专业村。走进营梁村,处处是绿浪翻涌的茶园。3年前,村民罗会全在茶山附近开了一家农家乐,到了周末,上门的客人络绎不绝。“开农家乐,每年能挣个10来万元。”从心底涌起的幸福感化作笑容挂在罗会全的脸庞。

如今,在紫阳许多茶叶专业村,纷纷利用生态优势发展起旅游业,土豆片、腊肉、干四季豆等农副产品,备受游客青睐,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让人更加欣喜的是,在今年第21届西洽会上,紫阳县人民政府与浙江颐高智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12亿元的硒茶小镇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必将发挥旅游业对茶叶产业的带动作用,激发茶旅结合“扩散效应”的旅游扶贫优势,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茶香氤氲,茶韵悠远。这一片小小的绿叶,不仅装扮了紫阳的山山水水,也鼓起了农民致富的“钱袋子”。

——原载2017年9月27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