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紫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我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面对贫困现状,紫阳县立足实际,变“输血”为“造血”,举全县之力,打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组合拳”,有力推进了全县脱贫攻坚进程。
结穷亲,党员干部包村包户包脱贫
“我是来干事的,不是来凑数的!如果组织信任,我愿意在第一书记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这是紫阳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科员汪义德派驻麻柳镇染房村参加村民大会时的表态发言。如今,在汪义德的带领下,染房村不仅成立了生猪养殖和茶叶两个专业合作社,还吸引成功人士薛远华返乡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茶叶加工厂,直接带动16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
2017年以来,紫阳县实行了县级领导包抓脱贫攻坚“三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名县级责任领导牵头联系一个镇、包抓一个村、负责一项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实行县、镇、村三级干部包组联户,5000余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成对子,贫困群众家家都有干部“亲戚”。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紫阳县有效整合了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镇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四支队伍”,夯实扶贫力量,先后组建176支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户实行差异化、精细化、“滴灌式”帮扶。
同时,县上还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建立脱贫责任清单,把脱贫工作纳入镇(部门)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双述双评双考双测评”制度。严格脱贫攻坚工作“一票否决制”,对完不成年度脱贫任务的,不评优、不提拔、不换岗;对脱贫工作取得实效、群众满意度高的干部,实行评优晋级优先、选拔任用优先,激励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2017年,紫阳县先后有56名脱贫一线的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被提拔为科级领导干部。
挪穷窝,移民搬迁让山里人变城里人
“要不是从山上搬下来,说不定现在我还在外漂着呢。”28岁的高桥镇裴坝安置社区搬迁户张旭平说起现在的生活,满脸笑容。
由于父母身体不好,为了养活家人,张旭平年纪轻轻便跟着村里人到陕北煤矿出苦力。这两年赶上移民搬迁新政策,全家从高山上的土坯房搬进了集镇新居。如今,张旭平和父亲都在社区附近的开源公司上班,一人在厂区管技术,一人在园区管养殖,两人每月加起来有6000多元收入。
在紫阳县,不少贫困群众像张旭平一样,告别了土坯房,由山里人变成了城里人。据统计,2017年通过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核定,紫阳县仍有2.04万户6.66万人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完成搬迁,户数和人数分别占安康市总任务的20.5%、20.8%,相当于整体搬离一个小县。
“为了加快移民搬迁工作进度,我们将3年任务一次下达,将计划任务分解到镇、到点、到户、到人,逐年实施。建房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实施。”县搬迁办主任熊耀松说。
2017年,紫阳县累计投入资金近8亿元,在全县103个安置点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极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兴产业,精准扶贫到户到人
2017年12月18日,紫阳县2017年度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投资收益分红大会,在紫阳县紫诚旅游公司院内举行。当天,紫阳县紫诚旅游公司等4家企业帮带的1334户贫困户共计领到了210余万元的投资收益“大红包”。据悉,此次分红是紫阳县政府与陕西供销企业集团合作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项目的收益。
去年以来,紫阳县立足生态富硒优势,重点发展了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五大特色种植业和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上联农业园区、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下联贫困户,把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组织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增收有门路,确保致富路上一户也不落下。
紫阳县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党政主导+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订单定向培训模式,3年来,全县共培训了修脚技师1.65万名,带动2万人从事修脚产业,帮助8000多户在册贫困户实现增收。2017年,全县仅修脚产业一项,可实现劳务收入10亿元。
——原载2018年3月2日《陕西日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