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任河漂流的方向与线路分析
今年在旅游推广上看起来显得沉寂的紫阳任河生态漂流,其实并没有低迷与消沉。相反还加紧实践探索,力求在把稳旅游市场脉搏基础上,进一步找到未来企业服务提升的解决方案。这使得公司老总陈禄军在旅游企业发展方面的思考,无意间已经与一个市长思考的问题到达了同一层面。
安康高铁离正式建设已经越来越近,作为旅游企业,怎么提前做好准备吸引更多游客?怎么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玩得美?
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精力整体倾注在脱贫攻坚,无暇更多顾及自己这样的小企业发展时,企业自己怎样寻求生存与发展之道?
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怎样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并且把尽责任变为找机会,找到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共同发展之道?
寻找留住游客的路径
交通越来越便利,即可以把客人带来,也可以把客人带走。陈禄军近年来从便捷的交通上尝到甜头,也倍感交通便捷对旅游企业的威胁。这的确是把双刃剑。陈禄军的漂流项目距离高速路权河出口不到5分钟车程,距离紫阳县城不足20公里,距离安康不过60公里。这个日接待能力5千人次的任河漂流景区,今年最高峰日接待游客3000多人漂流。这里的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四川达州、万源方向和省内西安。他们给任河漂流起的名字是大河漂流。任河漂流在四川游客眼中是河宽、滩急、浪稳、水清。
陈禄军却知道自己的短板。一是项目单一,二是能够让游客停留的时间短。大量游客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漂流项目结束就纷纷离去,几乎大多没有产生二次消费。
因此,陈禄军在完成景区一期项目建设约8千万投资后,开始着手二期项目建设,开发任河对岸向阳镇境内的天生桥景点。按照陈禄军设想,二期完成后,任河生态景区就扩展为一河一谷两大项目。一河以任河漂流、垂钓为重点;一谷依托天生桥桃花谷步行栈道和民宿,向养生休闲发展。
记者也实地查看了天生桥风景。感觉这个景区生态环境比较完整,峡谷风光完备,特别是天生桥景点奇特自然,游览体验较好。且开发建设难度较小。一旦建成,则可以有效分流游客,较好解决过去景区承载游客能力不足问题,更使得景区接待周期大大延长、客人逗留时间大大延长,二次消费增多。
县委派驻包帮企业的干部,原紫阳县移民局局长胡培德今年初被企业再次要求派驻包帮,他从文化包装历史挖掘方面为企业后期发展蓄力。在胡培德看来,这里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镇,临近向阳镇芭蕉口中共安康老地委旧址,也是安康红色旅游重镇,山水人文荟萃,完全可以在未来高铁贯通后的安康旅游中占据更重的分量、吸引更多游客。
寻找企业发展的路径
与不少企业相似,近年来紫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任河漂流生态旅游度假区,已经很难像企业发展初期,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确,在企业发展初期,国土、水利、交通、农林、移民等全县多个部门县镇多级领导全力支持,任河漂流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安康热点旅游项目。
但是在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之后,企业能够争取资金项目逐渐减少。作为企业,陈禄军显然希望一如既往地获得扶持、奖励。毕竟作为实体经济,任河漂流在拉动紫阳旅游业发展方面、在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和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任河漂流进行的是基础产业意义上的努力,它成为一个平台,农家乐的餐饮、农产品的销售、民宿以及宾馆酒店住宿乃至短途交通等等服务,在此之上,串珠成链。鼓励实体经济,其实是鼓励创新最为紧迫的地方;鼓励基础产业企业,其实是正本清源、提纲挈领。可以说,现在扶持在这些基础产业、龙头项目上的每一笔资金,今后都将成千上万倍回报到这片土地上。
但是,陈禄军显然也懂得,面对市场,毕竟还是需要企业自己去面对。等靠要绝对不是市场行为。因此,他们利用间歇期拓展经营项目,增加驾驶员培训的内容来增加收入;他们加强用工管理节约成本支出。9月1日,在记者采访后第二天,公司水上游乐设施停止经营。公司人员说,开学以后,这个以青少年为主要客源的项目就进入淡季。
目前,相比大量资金的投入,企业获得的收入还很少,加上100多员工的工资,陈禄军他们着实有些捉襟见肘。不过陈禄军的信心依然很足:这样优质的旅游资源早晚要绽放异彩,现在就是要保持定力,挺过难关,曙光在前!
记者采访时,任河漂流景区建设正在扎实推进。任河上的玻璃吊桥正在建设,两头桥墩已经基本成型;往天生桥方向,13公里公路已经启动硬化。公司并积极向外发出招商信息,希望引进资金共同进行二期建设。
寻找共同成长的路径
在任河漂流上码头,头发造型时尚的当地村民、公司员工贾耀斌为漂流的游客发放救生衣。或许知道我们是记者,贾耀斌忍不住炫耀,别看我们这个地方,设施水平还是相当不错。四川人过来一看救生衣,都感觉我们这的要亮爽得不得了。
不过,胡培德觉得,任河漂流现在可以提升、需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比如漂流沿线还能不能增加点其他内容,让游客愿意停下来喝喝茶?让游客下水去游一游?再比如沿途经过的桥墩能不能合理科学利用?废弃的公路桥能不能开发蹦极项目?要让游客玩得更开心,还需要继续努力。其实,每次提升,看似是企业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实质是企业自己给自己找到新的增长点突破点。一次提升就是一次商机、一次改善就是一次宣传。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企业大发展。
这个提升也包括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在主动加入到脱贫攻坚战之后,陈禄军觉得自己的企业比过去更多了一种价值感获得感。特别是今年在当地推广种植2千亩甜玉米,在劳动力需求少的情况下为群众大幅增加收入。过去本地苞谷晒干剥净,卖苞谷籽不过八角钱一斤,现在是连苞谷壳苞谷瓠子苞谷芯芯含水家门前卖八角五一斤,你说划算不划算?
不过不是所有扶贫项目都获得认可。与贫困户积极参与甜玉米种植不同,任河漂流景区接待中心为贫困户和当地群众免费提供的农副产品销售摊位几乎无人问津。陈禄军期望与附近农户联合发展民宿旅馆,也还少有农户愿意加入。
好在,陈禄军这样的企业主已经认识到如何把附近群众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有这个意识,双方迟早能够走到一起、走出精彩!
——原载2018年9月17日《城乡经济特刊》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