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日报头版头条:土货“上网” 扶贫“给力”

时间:2018-10-22 15:32作者:唐 波 吴 佳来源:《安康日报》

紫阳地处秦巴腹地,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紫阳巧妙布局电商网络,35万茶乡群众正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昔日被重山阻隔的山城,成了电商云集的物流集散地,集聚了开放发展的新优势。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今年仲夏时节,走进紫阳县电商服务孵化中心,紫阳县三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青春洋芋”。自6月28日上线10天,借助于建行善融平台、苏陕协作淘常州平台,累计线上销售突破15000单10万余斤。

“青春洋芋”是紫阳县电商龙头企业三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针对紫阳高山土豆开发的电商产品。2017年累计销售130万斤,帮扶71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元。该公司还策划了“私房茶”“紫阳乡礼”“寻味紫阳”“蜜密”均受到业界好评。公司通过引进电商企业合作、搭建线上平台等线上与线下方式开展电商销售。

紫阳县成立电商服务孵化中心,免费为电商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并提供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小额创业贷款等服务,建立指标引领和考核奖惩机制,鼓励支持广大青年,尤其是贫困青年从事电商创业,已成功孵化电商企业30家。

针对专业人才短缺,电商成长“动力”不足问题,该县采取“流水席式”培训人才,建立“培训+孵化”的电商成才机制。

“县电商办联合县人社局开展电商技能专项培训,采取‘流水席式’方式,即‘导师常驻,学员即来即学’,最大限度降低电商人才准入、培养门槛。”县电商办负责人李占伟说,人才培训主要包括典型案例教授、保姆式电商辅导等,较易被接受。目前,全县开展电商培训7664人次,其中培训贫困户1938人次。

政府搭建电商营销服务体系,先后与京东(西安华讯得贸易有限公司)、中国邮政、中国网库等相继达成项目相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线上建立了京东·中国特产紫阳馆、淘宝·特色中国紫阳馆,作为紫阳富硒特产集中网销平台和渠道。线下组织年货节、电商购物节、青年电商发展峰会、富硒产品博览会、爱心义卖等活动,促进紫阳富硒农特产品销售。线上线下联动,共同促进农产品上行,2017年实现线上年交易额5.2亿元。至2018年7月,实现线上电子商务交易额2.4亿元、网络零售额1.3亿元。

“互联网+”促脱贫显成效

在毛坝镇电商服务站,负责人王华正忙着整理商品。粉条、腊肉、变蛋……服务站围满了前来送货的村民。从村民的背篼里,王华仔细地把一包包粉条收捡起来,检查质量,码放在包装箱中,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现在农村土货越来越受追捧,全镇36户农民和我签了网销合同,每年要采购3500斤野生猕猴桃、2000斤野菊花、3000斤富硒粉条、5000斤富硒腊肉。”王华说,乡亲们的土货通过电商卖,价格高而且方便,而店主则通过提取佣金获得利润。

让“土货变网货”,就是电商服务站的一大功能。类似粉条、腊肉这样的农产品,依托散布在各镇村的电商服务站、村级服务网点,有的镇电商服务站自己在网上销售,或者集中到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整合,通过快递,奔向各大城市。

在紫阳县,建有1个紫阳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为全县电商创业者提供“人才培训、产品组织、文案策划、摄影美工”等一体化服务;在镇有像王华家这样的镇级电商服务站13家,主要负责整合镇级区域特产,组织聚集电商创业者进行网上销售;在村有村级电商服务点100家,主要为贫困群众提供网上代买代卖、快递代收代发、费用代缴等服务。

2017年,该县电商企业硒锌粮有限公司实施了首个电商扶贫示范项目,暨电商企业跟贫困户签订精准扶贫帮扶协议、入资收益协议等,由政府、金融部门帮贫困户入股至电商企业,电商企业每年向贫困户给付一定固定收益,促进贫困户直接增收。瓦庙镇庙坝村71户贫困户与该公司签订电商扶贫协议,通过政府补助资金参股该企业,每年可获700元固定分红收益。

紫阳县将电子商务和富硒产业、精准扶贫有效结合,配套电商扶贫专项资金,大力推动实施,形成订单农业、入资收益、就业创业、溯源增值、网销带动五种电商帮扶贫困户增收方式,打造出了“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模式,建立了企业与贫困户共促共进联动机制。

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4个电商扶贫示范点,引导和培育了5个电商扶贫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26家,培育了销售贫困户特产的电商转型企业13家,累计带动贫困户3000余户,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约800余元。

整合资源力破难题

近年来,紫阳农村电商走得稳、走得快,源于破解了一个个制约其发展的共性难题。面对农村物流成本高,网货“下行不易,上行更难”——他们“化零为整”,聚合分散的物流资源,大幅提高了物流效率。

2017年,该县建立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并整合顺丰、“四通一达”等9家物流快递企业,共同建设紫阳县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中心。建设了覆盖全县的6条物流配送干线,结合镇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建立了17个镇级、100个村级物流中转站,“通过合理分工、接力快递,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县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中心负责人说。

“掏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土货生长环境、联系方式等,发生质量问题,也可追责。”县电商办负责人说。随着标准化质量认证体系的完善,目前已对全县16家茶叶及食品企业、富硒食品生产企业119款产品进行了质量追溯。

“以网络交易大数据为基础,来决定种植结构和具体品种。从‘种什么卖什么’变成‘要什么种什么’。”县电商办负责人介绍,市场嗅觉灵敏的“网络订单式”农业和灵活多样的网络营销,让农民生产与市场需求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在紫阳,更多的农民还在与农村电商深度“绑定”,通过土地、技术等入股与电商企业合伙发展,以“网络订单+保底分红”等方式,实现了增收精准到户。

——原载2018年10月22日《安康日报•城乡经济特刊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