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党建网:落实一号文件发展乡村经济的实践探索

时间:2019-01-08 13:08作者:潘远鹏来源:紫阳县委党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具体部署,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对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紫阳县地处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之“四区叠加”的核心区域。属国定贫困县、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发生率高达30.6%。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农业大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是必须夯实的基础性工作。

干什么——聚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位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之首。近年来以“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为指导,秉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理念,重点围绕富硒茶叶、富硒魔芋、富硒林果、禽畜养殖、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打造林下经济全产业链,探索出一条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茶叶是紫阳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唐代即为宫廷贡茶,清为全国十大名茶。立足紫阳天然富硒的资源禀赋,始终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已建成优质茶业生产基地21.5 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7318吨,实现综合收入38.56亿元,人均茶叶收入超过2700多元,使12余万茶农因茶致富,累计带动2.2万贫困人口脱贫,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云木香、大黄、荞麦、魔芋等面积达15万亩,林下养羊11万只,林下养禽154万只,养蜂8000 箱,农民人均山林经济收入3635元。此外,紫阳县围绕修脚浴足、特色烹饪、家政月嫂、电子商务、建筑劳务等行业,实行定点、订单、定向培训,形成了“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脱贫模式,实施“三包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费、免教材用品费、发放交通补贴,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该县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等称号。

2、强力推进产业融合。产业发展,既要千家万户参与,更需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融合。通过重点培育和平茶厂、盘龙、闽秦3家省级龙头企业,焕古庄园、秦巴山等5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全国知名品牌示范企业,形成了以区域龙头带动中小加工厂、中小加工厂联接农户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了支撑全县产业发展的企业群。依托蒿坪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和恒紫循环产业园区,先后引进和培育陕煤集团、闽秦茶业、紫阳富硒食品等50余家富硒产业生产加工企业,开发生产出了富硒魔芋系列食品、富硒玉米营养餐、富硒大蒜、富硒豆干等50多种产品,年综合收益超过30亿元。目前,紫阳县已建成茶叶现代示范园区15个,省级茶叶标准示范园17个,通过发挥茶叶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健康功能、文化功能,走茶旅一体化之路,把茶园变公园,把茶区成景区,使茶山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推动农业与加工、旅游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紫阳县盘龙公司,目前已成为一家集天然富硒茶种植、生产销售、茶文化研究、观光写生、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拥有年产800吨智能化、清洁化生产线4条,自建观光茶园2000多亩,带动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园5000亩,辐射周边三个镇茶园4万余亩。

同时,着力推进“互联网+”模式,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线下销售向线下线上销售融合发展转变,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和精细化水平。全县新培育电商企业16家,20家传统企业实现了电商转型,县内有淘宝店铺126家,带动就业500余人,实现线上销售额达2256.6万元。

3、打造品牌,提升品质。紫阳县属全国两大富硒区之一,天然富硒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赋予了紫阳茶“绿色、富硒、有机、无公害”的独特品质。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为世界首个通过科学鉴定、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功效的优质富硒绿茶。 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推荐绿茶公共品牌”、全国“一村一品”十大知名品牌 、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国家“质量之光”年度十大魅力品牌等30余项殊荣,连续四届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首。据统计,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前,紫阳富硒茶每公斤价格为120元至600元,使用后达200元至3600元。据测算“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9.67亿元,按照“商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茶农稳定增收效果明显。2017年11月21日,陕西省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助推精准扶贫经验交流现场会在紫阳召开,紫阳富硒茶入选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和全国商标富农典型案例。目前,全县拥有紫阳富硒茶类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陕西省著名商标4件。 紫阳县也相继获得“中国名茶之乡”、 “2017年度中国最美茶乡”、全国茶叶发展示范县、“全国产茶重点县”等称号,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2018年,紫阳将继续加大富硒产品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叫响“世界硒源地”地域品牌和“紫阳富硒”公共产品品牌,紧紧围绕“世界硒源•富硒茶乡”区域品牌定位,推广运用世界硒源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做强“硒+X”产业体系,引领全市富硒产业发展。

谁来干——积极培育多元经济主体

明确了干什么,还要解决由谁来干的问题。紫阳县在积极推进产业发展中,培育多元经济主体。

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开源公司等4家企业注入资金4350万元,1334户贫困群众与注资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县上统一筹集产业发展互助资金1.11亿元,为7279户群众发放借款6507万元。培育各类市场主体320多个,包括蒿坪现代魔芋园区、红椿盘龙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和平茶叶现代农业园区3家省级农业园区,高桥开源现代农业园区等23家市级农业园区。新培育农民合作社100个、家庭农场50个、种养大户1000户以上,培养新型职业经理人1000人以上。

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通过土地有偿流转、进入企业或园区务工、虚拟股本金年度分红等增收渠道,催生了农村经济新业态。目前,该县已累计流转耕地18万亩,其中土地入股5267亩,林地入股15620亩,资金入股666万元,有效的盘活了农村资源。

2、吸引在外创业人士返乡创业就业。按照国家和省、市相关要求,抓好返乡创业就业各项政策宣传落实,做好信息对接和跟踪服务,形成良好营商环境。以农民工创业园为载体完善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承载吸纳能力,促进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尤其是动员吸引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回家乡创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已涌现出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的“茶王”孙洪军、“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康俊钦和返乡创业固守本土发展养殖业的“鸡司令”龙伦增、家门口办工厂的唐毕刚以及紫阳开源实业李远权等一大批有带动力的优秀返乡创业人士。

3、创新机制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及影响,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乡村劳动力、人才和其他资源要素长期、持续不断向城镇涌入。许多乡村一度荒芜,出现了大量的空壳村,由老弱妇孺留守。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等一系列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出台,农村人才流失及农村衰落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通过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引导人才在区域、城乡间合理交流与流动。用更加优惠的政策,共建共享的机制,吸引人才向乡村集聚,加快打通人才向农村、向基层一线流动的通道。

4、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水平。职业农民是新型农民,加大培养职业农民,不断提高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技能水平,是培育现代农业生产主体的重要举措。通过开设各类培训班次,重点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农村经营水平。当前尤其是要加大对农业创业者专业技能、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紫阳县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2000万元用于发展电子商务、3000万元用以开展修脚足疗为主的五大技能免费培训共277期2万余人。先后组织电商培训2000人次,升级建设了8000平方米的县级电商创业服务(孵化)中心,建成9个镇级电商服务站、45个村级电商扶贫示范网,形成了连接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通过技能培训16400多名“紫阳修脚师”走上就业岗位,月工资稳定在4000元以上,年收入达5万元。在全国各地开修脚店2000多家,帮助8000多户在册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2017年修脚产业创劳务收入达10亿元。 “紫阳修脚师”已成为领跑紫阳脱贫攻坚、富民强县的重要主体。

强保障——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不可或缺,政策制度是引导农业绿色化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风向标和助推器。

1、强化支持农业绿色生产的政策导向性,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2、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谁受益谁补偿”的利益调节格局。对在生态保护中做出了特殊牺牲和贡献的群体,在生态补偿资金使用上向要建立“谁保护谁受益”的倾斜机制。让广大农村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获得更大认可、更多回报。

3、完善金融机构支农方式。支持金融机构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创新金融产品、融资模式和担保方式,推进农村家庭贷款保证保险、农业设施机具抵押融资、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等。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

——原载2019年1月8日《陕西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