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2018年12月1日,以紫阳县双安镇闹热村返乡创业能人黄寿远为原型的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在西安市易俗大剧院精彩上映。该剧一经演出,就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民歌爱好者热烈追捧,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剧已纳入省委宣传部2018年度陕西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并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5月6日至8日,该剧首次在安康展演。
剧中原型黄寿远青年时代离开故土,务工求职,立业后返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30年来,他经历了徘徊与笃定、守护与出发的两难抉择,最终找到心中的答案,回到家乡回报桑梓。
暮春四月,草木葳蕤。站在紫阳县双安镇闹热村的高处,极目远眺,山峰林立,流水蜿蜒,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昔日贫穷滞后的村庄正在发生华丽蝶变,而对此最有发言权的,当属黄福明、黄寿远、黄永华一家祖孙三代。几十年来,他们带领村民致富,致力于乡村发展,接力奏响了让人感动的乡村振兴曲。
黄福明:老支书半个多世纪的传承
1936年出生的黄福明已过耄耋之年,人生海海,岁月悠长,在漫长的时光里,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闹热村的振兴服务。
黄福明是闹热村4组人,1956年参加工作,在前梁社(闹热村前身)担任大队会计,1986年担任闹热村村委会主任,1989年担任党支部书记,自此,一干就是19年,直至2008年退休。
修公路,建学校,兴教育,调矛盾,在闹热村的老少心中,黄福明就是一块为人民服务的“金字招牌”,再难搞的事情都能搞定,家长里短的也都愿意给他说。
泛黄的奖状一一摊开,每一张都是他的“赫赫战功”:2007年6月获得安康市“党员致富带头人”,2006年7月获得紫阳县“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5月获得紫阳县“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称号……
良好的家风锻造人的品性。黄福明有7个后人,儿女都各有建树,所取得的成就都与黄福明的教育息息相关。“人要心怀大爱,眼光长远,多做善事。”这是黄福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一辈子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这句话不仅成就了他的人生,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儿孙们。
走进黄福明的居室,随处可见精致古朴的桃木色家具,家具全部出自黄福明之手,细致的纹路,精美的做工,在时间的冲刷下,更加弥足珍贵。
青年时期的黄福明对木匠感兴趣,自学成才,多年来,木匠手艺一直没丢。上世纪70、80年代,木工非常吃香,黄福明经常在空闲时间义务帮亲朋好友做木工,却从不收工钱。“我做木活只是为了给大家带来方便,图个心安理得。”黄福明说。
木匠的手艺越来越精湛,越来越多人拜他为师,双安镇双河口村的储召兵就是其中一个。1987年储召兵初中毕业拜师黄福明,跟着他学习木工活。储召兵很感谢师父手把手教给他的过硬手艺。如今,他在新疆伊犁地区工作,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逢年过节,储召兵经常带着家人回到闹热村看望黄福明。
黄寿远:从跳出“农门”到回报桑梓
秦岭连片山区,目之所及,皆是层峦叠嶂的山峰,或是九曲连环的山路。然而,行至紫阳县双安镇闹热村,眼前的几栋建筑小区映入眼帘,在葱翠的青山之间,显得整洁明亮,那是闹热村第一安置社区。“亮”的不仅是搬迁社区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更是其超前的搬迁理念。
黄福明的二儿子黄寿远便是该安置小区的发起者和实践者。
今年60岁的黄寿远在28岁时独自外出务工,经历了宁陕伐木、甘肃开矿、凤县办厂。年过半百之后,黄寿远越发想回报桑梓。
“手头上有点钱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家乡做点事,建设一个搬迁小区,把乡亲们从山上搬下来,让他们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黄寿远说。
说干就干!黄寿远将想法给乡亲们说后,得到了广泛支持。他立即与专业评估队逐户对山区旧屋进行评估定价,将老屋与新居价值冲抵,农户最多补几万元,最少补几百元,就可以住进搬迁小区。家庭状况极度困难的农户,甚至不掏钱,便可以住进新居,房屋所补差价在搬迁小区务工报酬中分期充抵。 2009年,小区正式投建,前后耗时10年时间,平整了300多亩土地,投资1.1亿元,用工5万人次,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建设过程中,黄寿远为了盯工程质量和进度,有时一天只睡几个小时。
如今,小区主体工程及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工。两幢公寓楼共56套,每套100多平方米。每户住户免费配套一个储藏室,面积有20平方米,里面可以存储农具或者停放车辆;小区广场公共区域还建有篮球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53岁的冯大山是最早一批从闹热村4组搬迁至新居的农户,如今他在闹热村第一安置社区已生活了8个年头。“现在搬迁小区楼房很舒服,小区还有公共娱乐设施,我们过得日子比城里人还要幸福。”冯大山喜滋滋地说。
目前,黄寿远与闹热村全组52户群众签订搬迁协议,200余人已搬迁入住新居。
为了稳得住、能致富,黄寿远还在山上修建了近万立方米的水塘,并在水塘四周整理出300余亩良田,发展短、平、快的经济作物。为解决良田用肥,他还在水塘堤上建起养猪场。
提及未来,他还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准备在闹热村发展养殖业和生态旅游。“完成整个项目区的建设任务,大约得用5年时间!”黄寿远说,“到时候,闹热村的绝大部分村民都将变成产业工人,过上‘居住在社区、工作在园区’像城里人一样的新生活。”
黄永华:“白领”到“绿领”的华丽转身
“我不是城市里的‘白领’‘金领’,我是扎根农村的‘绿领’。”黄永华说。
黄永华是黄寿远的二儿子,虽为“富二代”,但黄永华没有贪图享乐,说农事、干农活,并不比老一辈差。2010年,黄永华以父亲矿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份回到家乡,协助父亲修建移民搬迁小区。
枯燥乏味的监工生活并没有让他觉得空虚,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每天7点起床前往工地,和工人们同吃同住,晚上天黑才收工。“那些日子,现在想起来虽然辛苦,却也很美好,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黄永华说。
搬迁小区主体完工后,黄永华把眼光放在产业发展上,他深知只有将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才能留得住人,否则,修建再漂亮的高楼都是枉然。
经过反复调研,最终决定发展养殖业,2015年,他以均价9000元的价格买进80头牛,成了一名“牛倌儿”。
闹热村是出了名的富硒村,土地含硒量高,土质肥沃,草质肥美,养牛用的都是纯天然农家肥,自然肉质鲜美,不愁销路。牛粪还可以当成天然肥料栽树。牛群遍地,绿树成荫,形成了循环产业,农村的就业自然解决了,“空壳村”问题也就得到了缓解。
“黄老板给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生活上也很关心我们,实在是太感谢他了。”钟秀芳是黄永华聘用的工人,也是闹热村的贫困户,每天负责放牛、给牛喂食,每个月有3000元固定工资,这对钟秀芳来说是一笔不菲收入,既不用外出打工,还能照顾家里,因此干起活来很卖力,黄永华也很放心。
如今,牛已经发展到140余头,口碑和市场都好,前来购买牛肉的人络绎不绝,黄永华长舒了一口气,“当初的决定没有错!”
养牛产业成功运营尝到甜头后,2016年,黄永华在闹热村开起了农家乐,但前期火热期过后,生意平平,仅仅开了4个月就关门大吉。这次创业失败给了他当头棒喝,也让他开始深思农村创业路子。
年轻就是资本。黄永华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也有超越同龄人的淡定和沉稳。和父辈一样,他也将眼光放在了旅游和产业发展上。“闹热村山清水秀,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未来要建设更多的游乐场所,发展适宜当地的养殖产业,让更多的城里人来这里感受自然风光、淳朴乡风,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黄永华信心满满。
——原载2019年5月20日《安康日报•经济特刊》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