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上半年全县农业生产增速回正

时间:2020-07-23 16:24来源:紫阳县统计局
文件名称 紫阳:上半年全县农业生产增速回正
索引号 zyxzfzyxzfbgs/2020-0094 公开目录: 统计信息
公开责任部门 紫阳县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0年07月23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0年07月23日
内容概述 紫阳:上半年全县农业生产增速回正

今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脱贫攻坚为统览,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加大脱贫攻坚扶贫力度。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7.5亿元,增长0.1%,实现增加值10.1亿元,增长0.4%。

一、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农村经济受畜牧业影响,增速放缓。2020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5亿元,增长0.1%;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1亿元,增长0.4%。其中:农业增加值7亿元,增长5.2%;林业增加值0.37亿元,增长4.4%;牧业增加值2.2亿元,下降19.5%;渔业增加值0.25亿元,增长2.6%。

(一)蔬菜产量趋好。上半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1.3万亩,增长1.9%;产量8.3万吨,增长3.1%。主要种植的白菜、萝卜、芹菜、卷心菜、菠菜、黄瓜、四季豆、豇豆、茄子、辣椒等蔬菜。

(二)茶、果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较好。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县茶园面积种植面积24.5万亩,增长4.6%。上半年我县茶叶产量达7660吨,增长10.5%,产值达5.9亿元。水果面积3.6万亩,增长0.8%,其中:柑橘面积达2.3万亩,增长0.4%。水果总产量达565吨,增长4.8%,产值300万元。

(三)林业产业一增一降一持平

上半年,全县育种育苗面积6000亩,增长2.6倍;造林面积3.8万亩,下降38.4%;零星植树55万株,持平。

(四)畜牧业生产情况令人怛忧

上半年生猪出栏13.6万头,同比下降38.8%;生猪存栏12.1万头,下降19.3%;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4万头,下降10.9%。羊出栏2.5万只,存栏7万只,分别下降21.3%、1.7%。家禽存栏46.3万只,增长1.8%,出栏23.4万只,下降30.3%。

(五)渔业稳健发展

近两年我县全部完成“网箱上岸”以来,持续加大了流水养殖以及加强了对渔业生产的监管,强化了水政执法和查处力度,渔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了很好保障,上半年共投放鱼苗51万尾,全县渔业水产品生产向好发展。上半年渔业产量达1750吨,增长2.3%。

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蔬菜及食用菌种植规模分散、集中连片较少,品种单一,季节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由于大棚设施蔬菜投入资金太大,而回收成本较慢,农户根本不愿意投入大棚设施蔬菜,我县反季节性蔬菜大部从外地调运来销售,季节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农户收益渠道有限。

2、仔猪价格持续走高,大部分农户无法购买到仔猪,可谓是“一仔难求”,仔猪价格目前达到了90元/公斤,一头仔猪要2000元--3000元左右,而一头肥猪出栏价格在4000元--4600元左右,加上玉米、猪饲料价格并没有下降,一直处于平稳状态,养殖户没有利润空间,导致养殖户补栏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养殖户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农户今年根本不打算养猪了,这将直接影响到全年的生猪发展。

3、易地搬迁、房屋腾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羊户的发展,脱贫攻坚把海拔较高、交通条件不便的贫困户搬到了村、镇集中安置点,或者仁和千户社区,而这些搬迁户受自然环境限制,没有养羊场地,以前的养殖户不能继续养羊,直接导致我县养羊产业发展受挫。

三、建议

1、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壮大龙头企业。目前,我县农业企业普遍起点不高,交易多以原料和简单粗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限制了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建议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加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现代山地农业发展奠定基础。鼓励支持各镇依托土地资源,外招内培强化经营主体,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把市场信息及时传送给农户,促进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特色农产品原料的生产和加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品种类型、生产规模和增值空间。

2、加大力度稳定猪、羊饲养。重点对规模化集约化畜牧养殖的龙头企业进行金融和政策扶持,降低畜牧养殖的生产成本,稳定生猪、羊的产能,保证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防止畜牧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稳定畜牧养殖预期收益。

3、应借助脱贫攻坚后续帮扶政策,大力发展养蜂、魔芋、茶叶、花椒、花卉、林果、中药材种植等,在有条件的区域增加特色鱼苗投放,大力发展流水渔业养殖,千方百计增加农户收入。

4、加大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力度。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适合本地发展的企业或“家庭工厂”,解决不能外出务工的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带动农民创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