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公示公告>正文详情

关于做好6月15日至18日强降水过程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

时间:2020-06-14 19:46来源:紫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根据市、县气象部门分析预报,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我县15日到18日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强降水时段出现在16日至17日夜间。过程累计降水量70-110毫米,南部部分镇降水量将超过150毫米。本轮过程是今年入汛以来最强的一次降雨过程,降雨过程前期伴有雷电、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极易引发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塌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为切实做好本轮强降雨过程应对防御工作,现就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保持警觉

    本次降水天气过程是今年入汛以来最强的一次降水过程,且伴有雷电、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本轮强降雨应对防范工作,相继做出指示批示和部署安排。各镇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有关防汛减灾重要指示精神,迅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和中、省、市、县对防汛减灾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高度警惕、高度戒备,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的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领域防汛抗洪风险,进一步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及时补上短板弱项,排查消除防汛隐患,做到预警到户、责任到人,严格值班值守,密切关注雨情信息,加强预警研判,根据雨情汛情,及时做好避险转移和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全力抓好防汛迎汛各项准备,确保全县安全度汛。

    (二)提前部署、迅速行动

    各镇、各成员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要坐阵一线,科学指挥,全面、提早部署防范应对工作,按照责任到点到人,不留死角、不漏一户的要求,全面抓好预警到户、提前撤离关键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各镇、各成员单位要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全县干部要以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己任,要按照“六个到位”(责任到位、排查到位、监测到位、预警到位、措施到位、防范到位)要求,迅速安排部署、上岗到位,对重点地段,重点部位、重点人群一定要严防死守,务必将监测、预警、巡查、撤离等工作措施全面夯实。

    二是要全面排查整改风险隐患。各镇、各部门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及时组织力量对江河船只、电站水库、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险段、沿河移民安置点、旅游景区、低洼易涝、弃渣堆放点、尾矿库、工矿企业等,全面排查安全度汛风险隐患,建立问题清单和责任台账,督导限期整改落实,严格落实汛期巡查报告制度,做到险情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三)突出重点,全力应对

    一要切实做好重点人群防范工作。要对搬迁不彻底户、留守老人儿童、孤寡老人、老弱病残、痴聋傻哑等重点群体要落实好包联、监护责任,要根据雨情、水情信息和防汛预警指令,果断指挥,提早组织安全转移。

    二要切实加强水电站安全管理工作。库容水库式电站要严格执行汛限水位,不得超汛限水位蓄水发电,预泄腾库时务必严格程序,提前上报、提前向下游预警,确保安全。未验收电站和坝体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库、电站,必须执行空库度汛要求,当地党委政府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专人、扎实监管,确保水库电站泄洪、放水、度汛安全。

    三要确保水、电、路、讯保持畅通。各镇、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职责,强化信息畅通、强化监测巡查、强化物资储备、强化应急抢修,出现险情及时抢修,确保道路交通和通讯畅通。

    四要加强协作联动,确保应对有力。县气象、水利、国土、教体、住建、交通、应急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县气象局要密切关注雨情变化,精准预测,及时预警;县国土局要加大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防汛防滑重点部位的监测预警;县教体局要切实做好危房校舍隐患排查;县交通局要加强水、陆交通隐患排查、安全监管;县水利局要加强河道、河堤险工险段隐患排查,县防汛办要综合各方信息,及时组织分析会商,综合研判决策,加强信息发布,及早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县应急管理局要切实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准备工作,统筹做好应急抢险救援力量、物资的调度,确保快速出动,有效抢险救援。

    (四)严肃纪律,加强预警

    各镇、各防指成员单位要严格执行防汛工作24小时领导带班、干部值班制度,主要领导和带班领导必须坚守岗位,切实履职尽责,及时处理值班过程中的重要天气、雨情、水情、险情和灾情等信息报送,坚决避免瞒报、迟报、漏报;要加强信息发布、舆情监测和宣传引导,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县政府督查室、县防汛办要加强对各镇、各成员单位领导带班、干部值班情况的抽查检查,对检查情况要进行全县通报,对因渎职失职而发生的各类责任事故,要及时移交县纪委监委,坚决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紫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2020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