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是陕西省11个国定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发生率30.6%。截至2017年底,全县有在册贫困人口9.23万人,占全市五分之一。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紫阳县把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加速器”,着力给贫困群众输送精神养分,引导他们增强主体意识,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拔掉精神上的穷根。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打好‘扶志+扶智+扶制’的组合拳,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县委书记赵立根说。
扶志:“富口袋”当先“富脑袋”
“听扶贫干部苦口婆心跟我反复解释,明白了脱贫主要还得靠自己。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争取早日脱贫。”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贫困户陈良华说,3年前由于缺资金缺技术,一家三口住在土坯房里,对脱贫没有信心。如今不仅搬进了安置点新居,养了500只鸡,种了3亩蔬菜,还发展了7亩茶园,“一天到晚都在忙,好日子就在眼前,越干越有劲!”
人有了脱贫志,便有了“精气神”。陈良华的变化得益于该县开展的新民风建设扶贫扶志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对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加大思想动员、政策宣传,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贫困户存在的“不想脱贫”“不敢脱贫”“不能脱贫”“不会脱贫”难题,实现由“口袋扶贫”向“脑袋扶贫”的转变。
该县充分发挥文化在扶贫中的作用,以文艺的形式凝聚发展的正能量,启发民智,教化民风,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精心编排大型民歌舞台剧《一孝千金》、小品《精准扶贫到我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文化节目。组建文艺演出团,在全县各贫困村巡回演出。群众白天田间忙劳作,晚上广场晒歌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脱贫致富的信心大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该县结合每月党群例会,紧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开展道德评议,将评议结果在辖区公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在“我看、我听、我评、我议”的过程中,做到见贤思齐。累计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等先进典型3900余人,选树表彰“十星级文明户”近2000户。通过评树表彰先进,营造了“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和“我脱贫我光荣”的强大气场,影响和改变“等靠要”依赖思想和“不劳而获”懒汉心理,最大程度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扶智:“解扣子”更要“找路子”
“以前在外面打零工,工资低还不稳定,现在在修脚店上班冬暖夏凉,既轻松又安全!”紫阳县洞河镇香炉村一组贫困户余开成说,在外地务工多年,2014年回乡参加了县里举办的修脚足浴培训班,结业后分配到远元集团上海分公司,4年时间从一名普通修脚工干到上海市区经理,目前在西安市区和紫阳县城都购了房,还买了车。用余开成自己的话说“现在的生活,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调动群众积极性既要解“思想扣子”,也要找致富路子。在紫阳,像余开成这样通过技能实现脱贫致富的举不胜举。要想群众脱贫,除了唤醒脱贫意识,激发斗志,还得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加脱贫致富的本领,才能彻底解决贫困群众“不会脱贫”的问题。
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该县从2014年起,围绕“村村有致富产业、家家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探索推行“党政主导+龙头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脱贫模式,狠抓修脚足浴、特色烹饪、家政月嫂、电子商务、建筑劳务五大免费技能培训,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该县将技能培训纳入全县20项重点工作,年初下达培训任务到镇到村到驻村工作队,实行季度通报、半年督查、年度考核,出台《紫阳县技能脱贫工作实施办法》,建立在册贫困劳动力参训台账,实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销号一人,确保贫困群众精准培训、稳定就业。实行“三包两免一补”的全免费技能培训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费及教材用品费,免费配备生活必需品,补往返交通费。对培训合格的再由合作企业解决入职路费,减轻参训人员负担。
该县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开展技能培训369期2.62万人。其中开展修脚师培训282期21906人,家政月嫂培训22期980人,电子商务培训14期570人,特色烹饪、小吃培训34期1928人,建筑劳务培训6期283人,职业茶农培训10期505人,焊接工培训1期51人。
“有光滋养有雨润,终须种子自向天”。在“精神扶贫”的引领下,紫阳广大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倍增,已滋生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同贫困决战,向小康冲刺,朝幸福迈进。
扶制:“治标”还得“治本”
“个人富不算富,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才是真正的富。”39岁的紫阳县焕古镇松河村返乡创业青年吴凡说,2015年,他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放弃外面20万的高薪,回到了家乡松河村自主创业,与贫困户一起发展香菇,帮乡亲们销售家乡土特产。一年来,按照“公司+贫困户”模式,已累计收购1000余斤腊肉、8000余斤干洋芋片等土货,累计销售额达10余万元,惠及该村30多户贫困户,使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今年5月,他高票当选为松河村村委会主任。
贫困群众想干会干,还得有人领。近年来,该县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鼓励引导乡村能人返乡创业,带动贫困群众发家致富。实行县镇村三级干部包组联户,教职员工包帮贫困家庭学生,5000余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成包联对子,贫困群众家家都有干部“亲戚”。他们登门入户讲政策、听需求、出点子、办实事,成为贫困群众的“眼、嘴、耳、腿”。
脱贫之后往哪里走?群众持续增收怎么办?脱贫攻坚,核心在产业,关键在产业。紫阳县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滴灌。立足生态富硒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壮大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五大特色种植业和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上联农业园区、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下联贫困户,把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组织起来。通过龙头带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群众都“链”到“种、养、加、旅、工”产业链上来,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增收有门路,确保致富路上一户也不落下。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该县通过一系列扶贫扶志措施,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长效上“扶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引导群众愿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会脱贫,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同步推进“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