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社局倾力帮扶紫阳县蒿坪镇王家河村

时间:2018-01-17 12:57作者:陈荣贵 杨志贵来源:《安康日报》

市人社局包联紫阳县蒿坪镇王家河村以来,经过短短的两年半时间,投入600余万元,为全村办了水、电、路、网等十件大事。通过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特色产业、希望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五大措施,解决了王家河村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早在2016年,全村402户1326人就已实现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700元;村上158户579名贫困人口收入、住房、设施、教育、医疗、养老“六有”保障提前实现、全部达标,成为全市首批精准脱贫摘帽村。

真情帮扶,穷在深山有远亲

2017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王家河村持续大暴雨,河水磅礴,路上滚石不断,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0月1日上午,70多岁的村民汪维安怎么也没想到,家中突然来了一位亲人——市人社局局长汪小卫。“老哥哥,马上过节了,又遇上几天的大暴雨,不来看看你我心里不踏实啊!”汪老汉从这位“一家兄弟”手里接过节日礼品,笑得合不拢嘴。汪小卫随汪维安在汪家房前屋后、鸡鸭圈舍转了个遍,看他为老人购买的鸡苗的长势。随后,二人促膝长谈拉家常,汪小卫对他们的身体生活更是倍加关心。

2017年初,市人社局党组把巩固提升王家河村脱贫成效列为第一抓手,先后印发了《关于巩固提升王家河村脱贫成效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交农民朋友、树自强标兵”活动的通知》,明确目标任务、组织保障和纪律要求等,并派一名副县级领导挂帅,组成6人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再度对全村村民进行拉网式排查。先后组织人社系统干部职工与154户建档立卡户开展攀亲、认亲、访亲,结对子、交朋友活动。从局党组一班人到科室、中心工作人员个个都是王家河村的“亲朋好友”。他们千方百计为村民解难事、办实事,贫困户家的柴米油盐到留守儿童上学看病甚至跑项目抓产业,都是他们时刻关心、日夜操劳的大事。哪里有病苦和困难,哪里就有远道而来的亲人。

扶上马送一程,强化“软实力”

在2016年底脱贫摘帽第三方验收时,有一连串的数据硬指标。如何将这些数据指标慢慢地消化变成“软实力”?市人社局决定对已“扶上马”的王家河村再继续送一程:

就业送“干货”。市人社局充分发挥人社部门主管就业的职能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全市脱贫攻坚的就业政策,使“近水楼台”的王家河村从中捡到实实在在的“干货”:先后动员组织30余名青壮年参加修脚师等免费技能培训,培训学员全部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收入4.8万元;协调解决80人参加森林管护,全村增收80余万元;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10多名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全村增收8.48万元;介绍20余人外出务工就业,户均年增收3.6万元。确保村上贫困家庭每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有一名青壮劳动力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或实用技术、贫困家庭成员户籍内45周岁以上人口全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三变”得实惠。2017年12月底,村民黄纪科数着手中1000元入股分红金高兴地说:“三变让我第一次尝到了当股东的甜头。”市人社局以村合作社为载体,通过连接农民与市场主体桥梁和纽带作用,引进实力强、信誉好、有社会责任的紫阳舍顿茶业等经营主体,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进行合股联营、合作生产,把贫困户的贴息贷款、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扶持类专项资金等涉农资金,量化为贫困户的股金加入合作社,农民定期取得收益,以此撬动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等社会资本入股分红。通过整合土地资源350亩、吸纳社员80余户,按照每亩300元价格流转,合作社组织农民按800元/亩进行管护,每亩土地可带动农民净收入1200元以上,让农民就地变成产业工人。2017年,全村合作社社员平均分红2000元。

新风促发展。市人社局在王家河村积极推进以“诚、孝、勤、俭、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先后成立了新民风建设工作小组、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和乡贤评议团。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提倡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小事不办,引导规范人情往来,使乡亲们破除了以前的陈规陋习和人情风、攀比风、奢侈风、迷信风。而今,村上大小喜事有人帮、婚丧嫁娶有人办,先后评出“最美蒿坪人”、“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等先进典型。通过开展道德讲堂等系列活动,弘扬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达到物质精神齐步走、同提升、双脱贫,使广大村民真正从扶贫帮困和新民风建设成效中得到幸福感。

查漏补短板。王家河村村委会及移民搬迁安置点附近人口相对集中,但是由于手机通讯信号较弱,长期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市人社局积极协调,经过测量、踩点、勘查等环节,耗资数十万元,历时大半年,一座手机通讯信号塔高高耸立在王家河村的冯家梁上。为尽可能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2017年市人社局邀请市人民医院专家,进村为村民开展健康检查,并为每个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向村民免费发放价值5000元的常用药品。争取安康市中心医院为该村卫生室捐赠了价值万元的医疗器械设备,大大改善了村里的医疗条件,结束了该村小病扛、大病拖、缺医少药的历史。同时,投入资金50余万元,恢复水毁河堤2000米,修补悬空河堤5000立方米。

“最后一公里”外 续写华章

作为市政府脱贫攻坚“八办两组”单位之一的市人社局,不但要承担全市就业脱贫的攻坚重任,而且要将已脱贫摘帽的王家河村帮扶工作向“最后一公里”以外延伸,倾力打造省市部门包联脱贫的样板,结合紫阳技能脱贫、平利社区就业脱贫经验融入安康扶贫的“人社模式”,领跑安康、带动三秦、影响国内。

2017年植树节,市人社局自购树苗并组织50余名干部职工,到王家河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种植的300亩金丝黄菊,全村仅这一项收入达36万余元。按照“生态立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不但使王家河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而且种、产、销一条龙的特色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已经形成。依托该村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主导特色产业,陕煤集团真硒矿泉水厂、紫阳县康兮寿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恒旺木业、紫阳县舍顿茶业有限公司纷纷落户王家河。

2017年,市人社局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办大小实事10余件,王家河村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00元,全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49%降至2.3%、退出准确率为100%、返贫户数和人数为“双零”。在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和新民风建设验收交叉检查中,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和检查人员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