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贫问苦话脱贫”之二十四:麻柳镇染房村脱贫路上不停歇

时间:2017-06-19 08:27作者:李谢军 黄志顺来源:紫阳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沿着一条狭长的山沟往里走,忽然一抬头,看到半山腰上耸立着一幢七层高的巨大建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员、染房村第一书记汪义德说:“这是刚刚投产的茶叶生产车间,厂房超过一万平方米。”这座新引进的企业彻底改变了该村粗放生产的茶叶生产格局,部分茶农已经分享到现代农业释放的红利。在紫阳县麻柳镇染房村,一系列脱贫攻坚措施的实施,正深刻地改变着这个巴山深处山村的现状和未来。

选2_meitu_2.jpg

“有女莫嫁陡天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陡天坡就在染房村。从任河举头望去,陡天坡近乎垂直,山顶零星地散落着一些房屋。贫困户何达方的老家就住在陡天坡,当地实施扶贫移民搬迁政策后,他与这里的60户、325人整体搬迁到集镇的安置小区。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染房村群众的住房条件逐步得到改善,2017年,又有54户、158人在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订购了住房。

“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就是饮水问题。”汪义德及时将群众意愿向人大主要领导作了汇报。随后不久,县水利部门对该村饮水工程进行了设计,新建了宗窑湾至吴家坪的饮水工程,铺设供水管道 3000多米。5月下旬,饮水工程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245户村民吃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

“这一群鸡,就能抵得上两个娃子大半年的开销。”蒋次华家里因学致贫,一个孩子读高中、一个上大学,每年教育支出超过4万元。包联他家的县人大财政经济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贾耀卿曾在农林科技部门任职多年,具有丰富的养殖专业知识。贾耀卿指导蒋次华养殖黑鸡300羽,还养殖了3.5亩水面的冷水鱼,预计2017年养殖收入将超过10万元。今年初,县人大机关包联染房村,23名党员干部与11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我们在包联中建立了‘135’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县人大机关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汪义德说:“‘1’即开展‘进村入户拉家常’活动,‘3’即实行工作制度、任务清单、考核评议三项管理,‘5’就是落实民务代理、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兴村富民、文明和谐五项服务。”通过落实“135”工作机制,包联干部积极为帮扶的贫困户找路子、兴产业、促增收,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选5_meitu_5.jpg

像蒋次华这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不仅得到包联干部的帮扶,也得到村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重点关注。合作社积极为蒋次华争取小额信贷,还在蒋次华购买鸡苗时给予了3000元补贴。据了解,该村建立了“支部+X+贫困户”模式,由村支部牵头,为养殖户协调发放小额信贷74户、300余万元,仅养鸡一项,就带动50户贫困户养殖黑鸡2200羽。村支书蒋次文还牵头成立了生猪养殖合作社,他投资建起了1000余平方米的养猪场。村主任蒋元达则牵头发展茶叶产业,任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同时兼任村互助资金协会理事长。

染房村注重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近年来,该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两家以中高端农产品生产和旅游观光为主的现代农业企业入驻。

从染房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很多,4组的薛远华就是一名从煤矿工人成长起来的致富带头人。从贫困地方走出来的人,都有很深的家乡情结,而家乡也需要得到他们智力、财力的反哺。镇党委书记喻铭星找到薛远华,表达希望他能回乡投资的愿望,薛远华当即应允,投资3000余万元,在该村建起了一座使用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主要生产中高端茶叶产品。茶厂设计生产能力每小时加工鲜叶600斤,可消化全村3800亩茶园所产鲜叶,直接带动160多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今年试生产期间,茶厂收购的鲜叶价格最高达到160元每斤,创该村鲜叶收购价格记录,4户贫困户因此鲜叶销售收入超过1万元。同时,茶厂还为全村的种植户无偿提供了68吨茶树专用肥、5840斤茶籽。

一条公路,从山脚九曲十八盘挖了上来,直达二州垭梁顶。第一书记汪义德说,路是陕西的,路外的松树林就归四川了。二州垭是古金州和达州交界处,也是陡天坡后面的最高峰。清乾隆年间紫阳县令张志超作赋云:“高莫高于二州垭。”站在二州垭,只见四山环绕,云天高远,向北可以俯瞰金竹山,远眺高滩望夫寨、向阳太阳寨;向南就是四川地界,可以看到任河从两山之间蜿蜒而来。

汪义德介绍,这条公路是新引进的一家企业修建的,计划在山顶搞旅游开发,并在海拔800米以下规划了500亩花椒种植园区。据了解,花椒苗树苗由企业免费向贫困户提供,产品由企业保护价回收,销往海外市场。花椒苗栽下后五年达到盛产期,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这将成为当地群众一项稳定的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