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贫问苦话脱贫:红色气质闪耀脱贫战场

时间:2017-05-11 09:47作者:王希平 黄志顺 吴 霖来源:紫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宣传组

任河,是一条任性的河。穿巴山,入汉江,沿途山陡水急,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

任河,是一条红色的河。红四方面军曾在任河上游投下宣传革命的“红色漂子”,从此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十多年前,省市闻名的“竹山精神”就诞生在任河岸边。

脱贫攻坚,任河片区是全县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四年来,千名党员干部带领万名贫困群众向贫穷决战,在全县最艰苦的环境下,再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红色气质。

精准识别 领导干部“白加黑”连轴转

“今晚散了一个早活路。”428日晚上1130分,麻柳镇党委书记喻铭星宣布散会。前一天晚上,该镇党委组织召开数据清洗工作会议 ,直至凌晨两点。

根据县委安排,由4名县级领导分片包抓脱贫攻坚工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教志负责包抓任河片区四镇。418日,张教志在任河片区脱贫攻坚第二次推进会上指出:要动员所有的干部力量,站在对群众、对组织、对自己负责的高度,做细做实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信息核查采集、精准帮扶等工作。

664100177273797222.jpg

高滩、毛坝、麻柳、瓦庙四镇立即行动起来,明确时间节点,紧扣政策标准,制定工作措施,层层夯实责任,确保做到应退尽退、应纳尽纳。

“从数据清洗工作启动到第一榜公示期间,我们基本上没有白天黑夜区别。”毛坝镇人大主席吴成刚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导任河片区工作的干部万齐说,这20多天时间里,领导干部白天在村上召开代表会、小组会、村民会,晚上到镇上参加培训会、研判会,白加黑连轴转,没见歇过气。他们的辛劳只为一个目的:不错一户,不漏一人。

瓦庙镇在第一榜公示时,新增贫困户220776人,拟剔除贫困户162536人。为了进一步做到公开透明,该镇不但村村张榜,而且还将拟退出和新纳入的名单制作成音频,由包联干部带着小喇叭在各院落播放。“看不到的,就要让他听到。”瓦庙镇党委书记王晓鹏说。

“群众当头抵面评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高滩镇人大主席靳松介绍,高滩镇三坪、朝阳两村在贫困户识别中,先由三委会商议初步名单,再找群众进行单独谈话,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形成纸质记录,掌握了最真实的贫困户信息和群众意见。

427日,陈莲县长在毛坝镇腰庄村调研,随机抽取了杨吉清、王明仲两户贫困户进行电话查访,对该镇在贫困户识别程序、扶贫政策宣传和帮扶措施落实等方面表示满意。56日,她在瓦庙镇暗访调研时,对该镇用小喇叭挨家挨户播报贫困户公示名单的做法给予赞赏。

牵头创业 村支书垫资百万

岩峰村,村如其名:重岩叠嶂,横峰侧岭。千余村民,便生活在这危岩乱峰之间。

随着精准扶贫工程的实施,高滩镇岩峰村高山群众陆续搬到了山下平坦地带的安置小区。为了充分利用山上闲置的土地,岩峰村支部多次开会讨论,计划引进能人大户进山种植核桃,但始终没有人愿意将真金白银砸进这深山老林。

几番周折,村支书张旗决定:自己牵头,带领贫困户再回山里闹产业。张旗与全村农户一起成立了“紫阳县绕溪富硒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们约定: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向农户支付地租和劳务工资,核桃种植收益按比例分红。

在村顶的“九个包”看到,去年种下的核桃树苗已有一米多高,村民们又在陆续开荒种树。 “我这50多岁的年纪,已经很难在外找到适合的工作。在合作社务工,每天能有八九十元的收入。”村民何云友说,他住在山下的安置点,每天骑车上下班,不但收入有保障,还能照顾家里。52岁的贫困户唐天祥则负责看管羊群,合作社包吃包住,每月底薪1000元。像他们一样,一些贫困劳动力回到山里,成了合作社的产业工人。

截至目前,合作社投资修通了从山脚到山顶的公路,已种植本地核桃3000亩、猕猴桃300亩,套种魔芋150亩、中药材10亩,养殖山羊200只。

尽管个人垫资已超过了100万元,但张旗的心里还有更大的设想。

从“九个包”翻过一面山就是“一碗水”。所谓“一碗水”,是因为石壁上有一个碗状水窝。传说即使遭遇久旱天气,水窝依然保持充盈,取之不竭。“一碗水”的旁边还有两个面积达数亩的天然湖泊,环水茂竹修林,常有獐麂兔鹿出没其间。

“我们还计划在这里搞旅游开发!”张旗说,目前已经修通了连接“一碗水”的8公里砂石路,包联该村的紫阳县招商局也正在联系设计单位,对景区进行规划。

驻村4 只为“穷快活”能“真快活”

自从20146月担任紫阳县毛坝镇快活村第一书记以来,焦家虎就没快活过。过去这里是“穷快活”,在他和扶贫干部们的努力下,正走向真快活。

快活村的山跟刀削过一样,露出明晃晃的石头,凡是山石的凹槽和山根下积存有泥土的地方,被村民种上了庄稼。山陡,水的性子野,河沟边冲击的小坝子,也被村民们见缝插针地垒起了房屋。全村有255户,其中贫困户就有160户。

焦5_meitu_5.jpg

三年前,39岁的村民王本学认为:一生的意义就是为老娘养老送终,自己老了再由村民草草掩埋。没想到与第一书记焦家虎的交集,让他如一潭死水的生活泛起了涟漪。

王本学分家与老娘一起生活的时候,他12岁,娘51岁。母子俩靠着分得的一点薄地生活,住的是传了几代人的土坯房,垛子上裂着两三村宽的口子。“遇到下大雨,屋里也淌成了河,洗脸盆洗脚盆淘菜盆都拿来接雨水。”王本学说。

“当时劝王本学把房屋重修一下,他下不了决心。”做不通工作,焦家虎替王本学做了主,动员当时在村上修建河堤的老板免费为王本学挖出了一个屋基。

“焦书记对我说,修房子要用的沙子水泥砖头我都帮你赊借。”焦家虎的贴心帮扶,让王本学坚定了信心。这个原本打算孤老而终的青年,干了人生中最漂亮的一件事:盖起了两层砖混结构房屋!这是九队河坝第一座。

“王本学真把房子盖起了!”“王本学都比我们强了?”一年多时间,这里建起了11座砖混房屋。焦家虎改变了一个贫困户,影响了一片贫困户!

坐在刮了仿瓷的堂屋里,王本学大方地谈道:“房子建好了,生活有了盼头,是时候娶媳妇儿回家了!”

山区农业劳动成本高,种的包谷洋芋,最多挣个劳力钱,往往一年到头落个白干。“这几年种的庄稼,不是叫天收了,就是叫野猪收了。”一位老农民抱怨道,天气对庄稼影响很大,而野猪成为庄稼最大的天敌。洋芋结果、包谷扬花过后,野猪就下山了,只需一夜功夫,便将村民一年的劳动成果啃个精光。

在驻村帮扶中,焦家虎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找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增收产业。村民王本堂十多年来一直在养殖中华土蜂,产糖量高、品质好。焦家虎动员他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养蜂。

去年初,王本堂牵头成立了“紫阳县快活养殖专业合作社”,他自己养蜂30多桶,还带动了15户贫困户养殖。

蜂蜜要采收了,焦家虎和驻村干部柳永刚等一道,通过微信等方式帮合作社搞销售。去年,合作社采收蜂蜜2000余斤,销售收入超过10万元,其中3户收入超过1万元。

在帮助该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中,焦家虎主张将长效持续增收项目和短平快的增收项目相结合,他带领全村新发展核桃560亩,管护茶园408亩,种植魔芋302亩,养猪235头,养羊454只,养鸡1878羽,争取各类产业扶持奖励资金15.17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也要同步跟进。近年来,活村修建600米的防洪河堤,新建便民桥4座,新修到组砂石公路660米,硬化公路300米、联户路1300米,新建饮水工程1处,动员群众自建房屋24户,进城入镇购房17户,实施旧房改造19户,新建移民安置点1个、36户……村里的可喜变化,让焦家虎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能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不计个人得失,忠实履职。”这是毛坝镇党委书记、驻快活村工作队长刘从平对焦家虎的评价。五四青年节,焦家虎被评为安康市“助力脱贫攻坚最美青年”,受到市委书记郭青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