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人民日报》六版刊发文章《陕西安康:“造血”脱贫》,文章通过紫阳发展修脚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两个事例,大篇幅关注报道了紫阳聚力产业发展加速脱贫攻坚,着力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径与模式。
文章首先以“紫阳修脚师”陈余国通过发展修脚产业年收入达20余万元,顺利实现脱贫致富,在紫阳县,像陈余国这样依靠修脚行当来摘掉贫困帽子的群众已有3万余人。
文章指出,紫阳县目前有1万余人从事修脚行业,采取政府与修脚企业合作,开创“培训+输出+创业+维权”全程零费用保姆式精准扶贫模式;即政府免费培训愿意从事修脚行业的贫困群众,结业后输送给修脚企业,有能力者帮助其开店创业,劳动监察部门进行跟踪式保障维权服务。仅2015年全县就培训3882名贫困群众成为合格的修脚师,月均工资达3470元,实现了培训一人、一户脱贫的目标。
随后,文章又以高桥镇龙潭村与开源公司合作的产业精准扶贫试点为例,对紫阳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政府引导、选准产业、选好龙头、精准对接,建立贫困户与龙头企业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紫阳是国家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最大县情。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后,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户越线、村脱贫、县摘帽”的工作目标,聚力实施移民搬迁、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生态保育、教育扶贫、健康医疗、基础设施和兜底保障“八大工程”,在2020年前全面完成147个贫困村9.52万人脱贫攻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