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报:紫阳扶贫先扶志,脱贫有动力

时间:2018-01-16 14:04作者:汪可平 记者 李孝华来源:《阳光报》

因为交通不便和孩子上学,2014年,王建洪被评为贫困户。去年,孩子上完高职就业后,他主动申请退出低保。他常说,要脱贫得靠自己努力,不能长期指望政府救济过日子。

紫阳作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35万人中贫困人口有9.68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2.1%。近年来,该县全面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精准破解“不想脱贫”等难题,探索出一条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典型示范——激发“我要脱贫”的斗志

12月12日,洄水镇团堡村举行新民风建设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文艺演出活动。4名自强标兵、8名产业大户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笑容满面地走上领奖台,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被评为自强标兵的石万安,在父亲身患重病、孩子小、妻子离家出走的困境下,自立自强,种植冬枣6亩、枇杷4亩、新建茶园10亩,还养了8只羊的事迹,让同村人打心底里佩服。“老石一家困难成那样,还积极发展生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

脱贫攻坚中,紫阳县结合新民风建设,在全县175个村成立道德评议委员会,设立红黑榜,褒扬脱贫先进,曝光负面典型。2017年以来,该县累计评出“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各类先进典型5800余人,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宣传,营造了“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和“我脱贫我光荣”的强大气场。如今,在紫阳县,以吃低保、戴“贫困帽”为荣的贫困户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群众从思想上拔掉了“穷根”。

文化引领——凝聚“我能脱贫”的力量

扶贫先扶志。紫阳县精心编排了大型民歌舞台剧《一孝千金》、小品《精准扶贫到我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文化节目,组建文艺演出团,在全县各贫困村巡回演出,浸润人心,扶起困难群众的“精气神”,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我改变,增强主动脱贫意识。

同时,不断加大文化投入。三年累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健全农村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补齐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如今,紫阳的农村群众白天田间忙劳作,晚上广场晒歌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脱贫致富的信心大增。

授人以渔——培养“我会脱贫”的能力

一技在身,挖断穷根。针对贫困户大多学历较低、观念保守落后、缺乏致富技能的问题,紫阳县从2014年起,围绕“村村有致富产业、家家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探索推行“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免费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脱贫模式,狠抓修脚足浴、特色烹饪、家政月嫂、电子商务、建筑劳务五大免费技能培训,解决贫困群众因没有一技之长而“不会脱贫”的问题,实现由“口袋扶贫”向“脑袋扶贫”的转变。三年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2500万元,开展技能培训277期2万人,1.6万人成功实现就业,培训就业率超过70%。

该县还成立县、镇、村三级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大产业技术服务力度。设立县产业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组建专家团队、技术服务小分队。安排170多名联村技术服务责任人员,进村入户搞培训,田间地头忙指导,做到“技术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增强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