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乡镇快讯>正文详情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才有底气

时间:2011-10-18 10:38作者:刘全军来源:县委宣传部

——向阳镇中心卫生院“盘活”之路小记

在去紫阳县向阳镇中心卫生院采访的路上,专跑向阳路段的出租司机问笔者,是回家探亲还是去采访?笔者说是去采访镇中心卫生院。出租司机饶有兴趣地说:“镇中心卫生院如今是盘活了,有生气了。”听司机这么一说,笔者觉得不虚此行了。

来到镇中心卫生院门前,悬挂的牌子格外醒目,滚动的电子频幕显示着数字监控“处方管理”费用,各类医疗健康知识以及新农合政策宣传栏让人既养眼也舒心。走进医院,各功能科室都在忙碌,显得井然有序。来到院长胡安平办公室,他今年50岁,医学科班出身,有过多年乡镇卫生院管理工作经验,2009年从县卫生局来到向阳镇中心卫生院担任院长。正在与他交谈之时,一位中年妇女进来,说是她老公患高血压,要求住院,胡院长立即给住院部打电话,安排住院。胡院长说:“我的办公室一天到晚都没闲过,就连晚上也有人找。”镇医院不仅为本镇辖区内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也承接镇周边群众的看病治疗,一天就要服务群众过百人。向阳被称为是县城的“后花园”,以前群众看病根本不到镇医院,直接到县医院去看病,现在“三好一满意”实至名归,优化医院管理,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大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作为最终目标,全面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由门前冷落无人问津到群众信任纷至沓来,这个巨大的转变,不仅是用爱心谱写的乐章,而是基层医改让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切实做好惠及民生的“加减乘除法”,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便利,感受“摸得着看的见”的实惠。

“刚接手的时候,欠债100多万元,连水电都停了。来看病的没有,上门的都是来要债的。”胡院长实话实说。他向上级局写了报告,向信用社请求贷款,终于争取到免息还本贷款,积极整改,做好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建档,首先一次性了断兑现新农合农民的补助,维护了广大参保农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利益。同时加大宣传,外树形象,刷新了单位招牌,开办了各类宣传专栏,不仅让群众知道中心医院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向群众展示优质医疗护理服务的信心与决心。“只有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才有底气,才能让群众满意。”从改革就医模式和诊疗制度入手,改善就医环境,优化诊疗流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和健康服务,各项服务项目可以在门诊大厅“综合服务中心”一次性“打包办理”。规范管理,制定了《医疗工作制度》、《临床基本工作制度》、《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等各类规章制度,打印成册,人手一份,使医院常规管理步入规范化。建立个人、科室、医院三级质控链,奖惩与经济挂钩,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和测评,纳入年终考核。引进人员,通过在册人员合理调整,临时聘用等办法,引进5名德才兼备具有资质等级的医师。结合县镇一体化管理,把镇医护人员送到县人民医院培训学习,邀请市、县专家坐堂会诊,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传帮带动,恢复了化疗、放射、化验等功能科室,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加大新农合工作的宣传与落实,执行药品“三统一”政策,实现了药品一价通。全镇参加新农合万余人,并覆盖周边乡镇,450人住院治疗群众享受到新农合的实惠,使用合疗资金人数过万人。

借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明确机构和人员的职能,打开医保制度实现及时报销的“通道”,使个人就医的便捷性得到了提高。建立群众“活”的健康档案,全镇2.5万人建立了电子、纸质见看档案,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35岁以上人员进行建档,一年免费检查与健康指导15次,每一个医生包一个村,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偏远的群众,由医护人员带着仪器设备实行上门服务,山村又见医疗队,这份久违的温馨又回归到群众心间。成立公共卫生慢病管理领导小组,实行专人专档管理。免费开办健康教育学校,全镇常住人口均可报名参加培训,每年培训12期,使全镇居民健康教育知晓率达100%,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计划免疫全面落实,传染病管理建立了长效机制,12个村卫生室建设达到了规定标准,产科及规范化妇幼门诊按要求建成,并通过市卫生局检查验收,投入使用。通过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作风建设水平,为争创省级规范化乡镇卫生院的目标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