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全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综述
2014年12月,文化部公布了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紫阳县第三次荣登榜单,也是安康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近年来,紫阳县“围绕建设文化强县”的目标,加快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狠抓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完善设施城乡群众乐享“文化红利”
紫阳中学校园内,县文体活动中心工地上一派忙碌,工人师傅正在紧张施工。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工程总投资7500万元,占地面积8300平方米,有望今年8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该工程充分利用紫阳中学校园空间,不仅为群众提供室内篮球场、报告厅、图书室、阅览室、档案馆等文体功能用房,地下停车场还可增加200多个车位的、顶部为学校还回一个高标准运动场,可谓一举多得。
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紫阳县决策层始终认为,抓文化就是抓民生。县上在财力十分吃紧的情况下,依然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作用凸显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近年来,该县通过“向外引、往上争、对内挖”三措并举,广泛筹集资金,先后建成了紫阳广场、体育场、文笔山公园,为县城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县图书馆由背街小巷迁址到中心广场,县文化馆升级改造晋升为国家二级馆;建成21个镇文化综合服务站,每个文化站都按照统一规划和设计要求,完善了文化活动、图书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民文化知识技能培训等功能配置;建成212个村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232家农家书屋,并为村上配发了文化活动器材。
与此同时,该县还抢抓移民搬迁机遇,为全县近30个100户以上的移民安置小区配建了小广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
激活潜力草根明星“烹制”文化大餐
“这样的演出我们最欢迎,唱的是紫阳歌,说的是紫阳事,演员都是咱紫阳人,我们都喜欢看!”2月27日,紫阳县王安银民歌演唱队与向阳镇址风村联办的春晚让群众赞不绝口,当天,本村和外村的几百名观众就地享受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农历羊年春节,王安银的演唱队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城镇乡村演出,场场都是观众爆满,广受群众好评。
县文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县成立文化社团40余家,先后组建了摄影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书画协会、音乐舞蹈协会等10余个文艺家协会。县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办法,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对在繁荣群众文化活动、创作文艺作品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扶持。截至目前,紫阳的省级文艺协会会员已发展到67人,国家级协会会员5人。累计出版文艺作品集近70部,有不少文艺作品在全国各地获奖。在“丝绸之路”摄影采风活动中,该县有30幅图片入选国家档案馆。
“多亏参加了去年县里组织的民歌培训,不然客人们让我唱紫阳民歌我真没有拿得出手的!”向阳镇合垭村魔芋包茶山上,赵丽农家乐老板赵丽忙里忙外地招呼着客人们,脸上写满了笑意。该村是县上倾力打造的三大旅游村之一,家家户户开起了农家乐、农家宾馆,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去年,县文广局组聘请专业老师进驻旅游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民歌培训,制作《紫阳民歌》随身带小册子和紫阳民歌教唱光碟免费发放给村民,培养了500余名业余民歌手。
为进一步挖掘基层文化,激发民间艺人的创造性,紫阳县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机制,采取送教上门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对农村文艺骨干进行全面培训,把文化的种子“种”到乡村,为农村打造“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深挖资源文旅融合助推转型升级
2月26日,农历正月初八,新年上班二天,县委书记王晓江、县长梁涛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文笔山景区,就景区旅游环线道路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经过两年的精心打造,紫阳县文笔山公园于去年初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文笔山休闲公园、真人诚信文化园、道教养生谷等功能区将道教文化与旅游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没有文化的旅游缺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少活力。紫阳县立足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会馆文化、民歌文化,让文化与旅游亲密牵手,互动融合,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经济加速发展的硬实力,正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良好的生态已成为紫阳的“金字招牌”,紫阳文化旅游开发成为众多商家争夺的热点。2014年,紫阳县旅游招商可谓好戏连台,三个大型旅游开发项目相继签约落地:汉安旅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开发渚河水上乐园项目;贵州晶鼎妙酱酒业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开发中坝岛旅游项目;浙江中亚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开发瓦房水上乐园项目。
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山水茶歌道”特色资源,突出“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旅游品牌定位,加快“一心三园”建设,着力打造休闲度假中心、汉水文化体验园、富硒茶文化观光园、道教养生文化园,以板石县城为核心的“水域风光、茶歌体验、乡村民俗、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山地生态”六大旅游产品体系已初具雏形。据统计,2014年,该县旅游接待人数1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