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清晨,在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皇茶园”,骤然响起的机器声惊飞了枝头的鸟儿,该村历史上的第一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正式投入生产了!这声响就像隐隐的春雷,震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人们聚集过来,有看热闹的,有问茶价的......
“皇茶园”不是虚名。《紫阳地名志》记载:“明清时,因此地产茶名贵,历向皇帝进贡得名”。据老人们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还有高达一丈多的茶树。如今刨开老茶树根部的泥土,还能看到碗口粗的树蔸。紫阳县茶叶局长吴世民确认,“皇茶园”的茶树为“柳叶种”。半个世纪前,紫阳县柳叶种被列入全国第一批推广的优良茶种。吴世民认为,茶种、气候、光照等综合因素,形成了“皇茶园”一带茶叶独有的风味。
茶好未必收入好。青中村有可采摘茶园1000亩,管理、采摘技术不到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村上没有茶厂、鲜叶要靠“茶滚子”收购,价格又打了折扣,亩均产值不到2000元。
青中村是县委办包联的精准扶贫对口村,去年7月,县委书记王晓江在青中村调研,通过走访农户、实地查看、与干部群众座谈,认为青中村有厚重的茶文化积淀,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较高的种茶积极性,提出将茶叶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
县委办迅速采取多项措施培育壮大青中村茶叶产业,先后组织茶叶技术培训3场、300余人次,组织参观学习1次,发放茶树专用肥6吨,新发展丰产密植茶园300亩,对“皇茶园”的历史进行挖掘,制作了标识牌。同时,引进本村能人周显勤回乡创业,投资100余万元,在“皇茶园”修建了一个茶叶加工厂,年生产能力18吨,青中村所产鲜叶实现就地加工,还为周边村茶农鲜叶销售提供便利。
茶厂开机,茶园开采。种茶大户金明贵有七亩茶园,开园第一天就上了6个采茶工,比去年多了一倍。“自己村上有茶厂了,采的茶都能卖出去,价格也有保障,”金明贵说,“以前是什么时候采茶,要看贩子什么时候来收茶;价格多少由贩子说了算”。有了自己的茶厂,金明贵在茶园管理上下足了功夫,他把茶园修了又修,杂草除了又除,上足了肥料。今春的茶园发芽整齐,芽头壮,“预计要比去年至少要增收三分之一,”金明贵说。
节令就像兴奋剂,催动着勤劳的人们。和金明贵家里一样,青中村200多户人家都铆足了劲儿采摘新茶,嫁到外村的大姑娘赶了回来,附近务工的小伙子赶了回来,在春草浅发的山山峁峁间,在一片片被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拥簇的茶园里,回响着一阵阵嬉闹声,说笑声,茶歌声,呼应着“皇茶园”里的机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