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汉江·安康诗歌奖”颁奖典礼侧记
9月27日,“诗意紫阳”——第三届“汉江·安康诗歌奖”颁奖典礼在茶乡紫阳圆满落下帷幕,3名来自安徽、北京和广东的80后青年诗人捧回大奖。
26日一大早,我们去机场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诗人和嘉宾。从机场到紫阳,沿途迷人的晴日的秋色由近及远迷醉着诗人们,人们克难奋进建设家园,改善环境的精神震撼着诗人们,犹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犹如种子发出第一片嫩芽,犹如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朴素、优美的诗句在他们的心中酝酿着。
城市小,街道窄,但干净。当车子抵达紫阳县城,诗人们被这座小城独特的魅力所魅惑,越发激起他们深入认识这个小城,探究这个小城深厚文化的兴趣。
素有“茶乡、歌乡、橘乡”之美誉的紫阳,自然不会冷落了这些远道而来的贵客。《三月三上茶山》、《郎在对门唱山歌》、《洗衣歌》等民歌,汉剧《江面上传唱着汉调二黄》……一首首糅合了原生态的紫阳山歌,让诗人们进一步领略了紫阳的民俗风情。
“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紫阳歌美茶更好。27日上午,在紫阳富硒茶观光园,诗人们流连忘返,近处茶花朵朵,远山云雾叠叠。“下一个景点我们可以不去了,这个茶园我们一定要多看会,拍点合影照。”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成曾樾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孩童般的向解说员请求。茶园里三五成群,有的在拍照,有的体验采茶,还有的在沉思,如果不是解说员的再三催促,这片茶园,每一株茶树,每一朵茶花都可能成为了他们创作的对象。诗人们的到来使本来就开阔的茶园迸发出一股无形的活力,那是足以温暖生命、照亮人生的诗歌特有的光和热。在北五省会馆,苍劲挺拔的古树,独树一帜的楼台,珍贵稀有的壁画无不令诗人们感叹。
“诗意紫阳”——紫阳民歌与新诗创作高峰论坛上,德高望重的本地作家张宣强首先发言,精神矍铄、身体健壮的60年代的张宣强,从诗与民歌的关系,民歌所呈现的内涵和民歌的解读和与会诗人进行了分享。著名评论家李建军的个性发言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与过去的诗歌相比,现在的诗歌缺少对现实的一种批判,缺少一种坚守。诗人胡弦则从创作的角度讲述了诗与民歌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不解之缘,新诗创作离不开民歌。成曾樾认为,诗歌文化应该作为精神上的清水如汉江水一样供给北京,让更多的人分享这精神上的清水。
“这是一片诗歌的热土,最富有活力的汉语的源头,有那么多爱诗的前辈与当世的杰出写作者,有那么多超越书写而丰富存在的自然风物,这足够我消化一生。因而我感动——为这样一个专门为青年写作者而设立的舞台。除了赞叹该奖设立者的胸襟,也许没有更好的词汇来表明我此刻的敬意。”颁奖典礼上,获奖的80后青年诗人八零的答奖词中,充满对诗歌、安康、紫阳、汉江深深的感恩和敬仰。
大家为诗歌而来,同有一颗为诗歌驿动的心和为诗歌燃烧的灵魂。诗人们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时刻呈现在我们面前,与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诗歌理念,对诗歌的理解,对诗歌传承的期待,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思想碰撞的火花和以共同的信念为诗歌而交流,不分年龄,不论辈分,不讲尊卑的交融。
27日下午参会人员集体返回安康,晚8点,在汉水之畔的一座茶楼里,灯光温柔隐约,清茶飘香,江那边的夜景如同幻影般扑朔迷离,充满着诗情画意。与会诗人们和安康本土的一些作家在这里相谈甚欢。虽无浓酒惹人醉,但求清茶润诗心。
“安康——美丽的城市,诗意的祝福。”这是宋晓杰为诗歌基地写下的。“赏心悦目安康,幸福诗情永久。”成曾樾写到。“悠悠汉江,浩浩荡荡。赏心悦目,唯有安康。”陈涛忍不住对汉江的赞美。作诗、签名、互动、自我介绍。诗之思、诗之情自由的流淌。这一刻,他们的眼中只有诗,他们的口中只谈诗,他们的心里只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