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省、市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推荐活动的同志》文件要求,县文明办将在全县全县各镇、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旨在发动广发群众在熟悉的人群中推举好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好事,引导人民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观,促进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希望各镇、各机关发现身边好人,及时推荐给我们,我们将开辟专栏进行集中报道,让良好的社会风尚得到弘扬和传承。今天我们编发城关镇信访干部王寿琳的典型材料,该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信访岗位上,每天坚持用真情、真心的优质服务接待群众,化解了一桩桩信访积案,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普遍好评。
——记城关镇信访干部王寿琳
“作为一名党员,我理所应当做好自己的工作,才对得起组织的信任。”说这话的正是本文的主人公——城关镇信访办干部王寿琳。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埋藏在内心深处几十年的信念。
1952年出生的王寿琳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苍老许多,显然是工作极其投入的缘故。追溯到五十年前,那时候的王寿琳光荣的被国家选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1975年退伍后,回到地方做起了团委书记兼养猪专干。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王寿琳一边工作,一边自学钻研养猪技术,工作恪尽职守,勤勉朴实,很快就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1984年,王寿琳被组织提拔为长白乡党委副书记兼代理乡长。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从代理乡长到乡长,再到人大副主席,工作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依然兢兢业业,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拿着党给的报酬,就要把党交给的事情做好,对得起组织才行。”就是这样一句简单而又朴实的话,伴随着王寿琳走到了现在。
有人说:“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的。”
2002年,城关镇党委、政府为了进一步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成立了信访接待室。主要负责接待群众来访、办理群众来信、协调解决信访矛盾。了解信访工作的人都知道信访工作难,信访干部工作艰苦,办事辛苦,生活清苦。干过信访工作的干部都深知做好信访工作要经得住骂,受得住气,耐得住烦,扛得住苦,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可是谁来做这个信访专干合适呢?大家都难为起来。
此时的王寿琳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他深知信访工作的重要性,也深知做信访工作有多么难。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请缨,在党最需要的关键时刻,他迎难而上,毫不推脱地担负起信访工作的重任。他把接待上访群众、解决信访问题与践行党的宗旨紧紧连在一起,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忘我工作。在短短十年里,他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 1100人次,直接办理重大疑难信访案件200余件,息访700多件。许多积压多年的信访难案在他手中得到终结,许多久访不息的矛盾在他手中得到化解。城关镇信访工作迅速跃上了新台阶,信访形势出现了逐年下降的新局面。
他始终对人民群众饱含深情,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公仆情怀。他常说:“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不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就不是人民的好公仆。”记得那是2006年的一天,县信访办的办公大厅挤满了群众,他们大都头发花白,问了情况才知道他们是原石灰社的老职工,为了请求政府解决自己的养老金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上访了。王寿琳了解情况后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顶着烈日,挨家挨户的走访,对老人们的家庭情况、经济来源、住房问题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最后形成了真实规范的调查材料,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后,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最终协助解决了退休老职工的养老金问题。大家拿着养老金的本子感动地说:“就是我的亲人也没有像王寿琳这样上心啊。”
不少上访群众都说:“王寿琳特别热情,有事给他打电话,他随时都会接听,就像亲兄弟一样安慰我们,帮助我们,从没有不耐烦的时候。”对上访群众的热情、关心和帮助,换来的是群众的信任。有的上访群众讲,“只要王寿琳知道了我们的情况,我们就放心了,也没必要再去上访了。”
他时刻把为群众排忧解难放在心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总是念念不忘。他常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我们要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城关镇西门河村一组村民李维英是山体滑坡户,在公路两侧买了一块地基准备建新房,地基还没有完工,就被有关部门宣布停工。李维英认为此事对她造成了经济损失,继而进京上访。王寿琳接到此案后,按照党委政府的安排,一方面深入李维英的家中做细致的调查,一方面做好李维英的思想教育工作。最终调查结果属实,政府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赔偿,对于这个结果李维英很满意,从此不再为此事上访了。
在王寿琳同志的眼里,信访工作不仅是沟通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还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润滑剂”。他常说:“老百姓过得最不容易,没有事不会找你,来找你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他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向群众公开,他的手机成了与上访群众沟通的“热线”,上访群众无论白天还是晚上给他打电话,他都耐心接听,并耐心地解释。他的办公室就像一个“小接待室”,上访群众都愿意向他反映问题,让他帮助出主意。一次,一位上访人来访后再也没有来找过他,他不放心,就主动给他打电话了解情况,进行疏导,使这位本来打算越级上访的群众接受了建议,就地找县有关部门妥善解决了问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许多矛盾纠纷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密切联系中得到化解,许多上访老户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耐心疏导下息诉罢访。
他在乡镇工作时,同事称他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啥都一样”的全能干部。他不管做什么事都追求“干就干好,干就一流。”为了规范信访工作,王寿琳同志潜心探索信访工作规律,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了信访档案,对凡是有处理结果的重大信访案件,实行一案一卷的综合档案长期保存,做到资料齐全、有档可查。得到了上级信访部门的肯定。
社会的和谐稳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来源于社会矛盾的不断化解和减少。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通过信访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工作成效来看领导干部是否真正亲民、为民、爱民。王寿琳同志作为一名基层信访干部,始终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放在心里,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选择,把老百姓的笑脸当作最大的奖赏。通过他的辛勤努力,城关镇的信访维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信访量逐年下降,在2011年的全县考核中得到了第二名的殊荣。个人也被信访局、城关镇政府评为先进个人。他用卓有成效的业绩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基层信访干部的良好形象。
这就是他,城关镇信访办干部王寿琳,一个普通的乡镇干部,默默无闻的在一个普通而不轻松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