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是文化大县,历史悠久,积淀着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文化资源,有蕴含丰厚的底蕴作为支撑,有品味的文艺节目赢得赞誉,有造诣高深的艺术家蜚声全国,有修为高深的艺人潜藏民间。紫阳文化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和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和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制定了奋力推进紫阳文化大发展的战略思路,突出茶文化、民歌文化、道教文化等重点文化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文联牵头,各种协会共同努力,每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和文艺展近百场次。自从新广场建成后,文艺队伍不断庞大,各种艺术协会应运而生,文艺活动更为频繁,文艺发展劲头十足。紫阳现有摄影协会、书画协会、音乐舞蹈协会、诗词楹联协会、太极协会等近10个文艺家协会。民间文艺班社蓬勃发展,有紫阳县茶乡乐民歌演唱团、城关镇新桃村何氏鼓乐班、洄水镇社区王安银民歌班社、蒿坪镇艺乐社、绕溪镇范德顺班社等。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有毛坝中学的蜀道文学社、紫阳中学的神峰文学社、高桥中学的廊桥文学社等校园社团,都创办了自己的文学期刊。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土壤和根基,土壤越厚,根基越深,发展就越有动力。
近几年来,紫阳民歌品牌打造势头成效显著,保护性挖掘原生态民歌近百首,新创作紫阳民歌2首,推进“民歌进机关”、“民歌进课堂”进程。邀请著名作曲家、省音协主席赵季平一行到紫阳采风,紫阳民歌引起了音协专家的关注,提升了紫阳民歌的影响力。2006年5月,紫阳民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在旬阳举办的陕南民歌大赛上,紫阳民歌荣膺桂冠;包装推介的紫阳民歌剧《摇仙桃》进入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歌大赛复赛。申报了3名紫阳民歌传承人,积极支持安康学院紫阳民歌研究小组出版发行了理论著述《紫阳民歌文化研究》一书。该书的发行,与张宣强主编的《紫阳民歌选编》可谓珠联璧合。2009年,在《欢乐中国行》走进安康晚会上,节目主持人董卿全面重点地介绍了紫阳民歌,使紫阳民歌再一次登上央视荧屏。2011年底启动的“尚都杯”紫阳民歌大奖赛,无论设奖额、关注度还是民众参与都历史空前,成为紫阳民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目前,紫阳已成功举办七届富硒茶文化节,其中三届都是在“十一五”期间举办。 特别是精心策划的第七届富硒茶文化节在市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在此期间,策划组织了中国·紫阳茶马古道高峰论坛——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起源地之一的挂牌仪式,及“茶歌紫阳”图片展,被一百多家纸质、电视和网络媒体广泛推介和播报,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紫阳富硒茶文化节被评为“2010年中国节庆金手指奖”(十大文化艺术类奖),该评选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紫阳近年来共出版文艺作品集60余部,内容涉及散文、小说、诗歌等体裁,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县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10卷本的《紫阳文化丛书》用系统全面的作品展示紫阳文化,在我县历史上尚属首次,社会影响极大,评价很高。其中七位作者获得“第二届安康市文艺精品创作奖”。大型舞台剧《焕姑仙子》的创作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肯定,获得了专项资助。
五年来,紫阳文艺人才发展迅猛,截至目前,紫阳的省级文艺协会会员已经达67人,国家级协会会员5人。紫阳籍文化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既保持了紫阳传统文化风格又紧扣时代脉搏的大量优秀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等文艺作品,发表在国内众多核心期刊和各类传媒,有的甚至拿到了全国性和国际性大奖,作品畅销海内外。比如李春平、邢世嘉等,作品不仅发表在国内众多核心期刊上,有畅销著作,还拿到了全国性的大奖。李春平的长篇小说《步步高》获得“第一届柳青文学奖”,中篇小说《大上海的小爱情》获“全国中篇小说奖”;邢世嘉的散文《在但丁故乡读神曲》获得“中国当代散文奖”……量变引起质变,文化产品的百花齐放,诞生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产品,整体提升了紫阳文化的创造力,闻名遐迩的中篇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就是其中之一。
在文艺作品的生产上,由曾经的纸质和音频作品,走向影视。在电影《海拔4700》和电视剧《那年冬天》的拍摄中,紫阳县帮助剧组在紫阳采景,组织群众演员参加演出;中国第一部实名制电影、中国第一部非遗主题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上海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斩获五项大奖:金爵奖最佳音乐奖、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奖、金爵奖最佳编剧奖、传媒大奖最佳男配角奖、传媒大奖最佳新人女演员奖五项大奖,成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最大赢家,并在广州、西安、北京、夏威夷、日本等地首映、公映和展映。年底,该影片再传喜报,荣获陕西省2011年“陕西广播影视奖”、“2011年度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数十家国家、省、市级电视台及《解放军报》《北京青年报》、《解放日报》、《陕西日报》、《华商报》、《西安晚报》、《成都商报》、《重庆日报》、《深圳特区报》等20多个省市近百家报纸进行了深度播报;《人民网》、《新浪》、《腾讯》、《搜狐》、《新华网》、《凤凰网》、《联合早报网》等数百家网站发表了图文并茂的颁奖盛况及紫阳简介。一位资深的新闻界朋友很惊讶地说:这部电影对紫阳所起到的宣传效应,不是几千万能够办到的!该片不仅成功地把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推向全国,还开创了地域文化宣传实名制的新模式,实现了地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成功对接,紫阳县在全国的受关注度达到空前,大大提高了紫阳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紫阳文化自此走进国际视野。
忆往昔,峥嵘岁月,成就斐然。看今朝,万事俱备,砥砺奋进,信心满怀。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紫阳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推进紫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