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红椿镇大青村脱贫攻坚见闻
渚河,是条处女河!紫阳县本土作家向连才曾在他的散文中这样写道,那时他还是渚河流域最大的镇——红椿镇的党委书记,从文中可以看出,在讴歌渚河美丽风景的同时,作家对渚河缺少开发也相当忧心。
渚河是条贫穷落后的河,是条企待开发的河!
大青村,位于渚河的源头,群山围困,白云相接,是红椿镇最穷的村!
2011年12月27日,记者慕名来到这个村。镇长龚颖陪同采访,边走边介绍说,就在一年前,进这个村子都看不到一点白房子,一条沟整个儿都是黑黢黢的,全村有45家人住着茅草房,不通路,也不通电,人均纯收入仅960元。以前,她也是记者,现在她是镇长了,内心的震撼比谁都强烈!
也就是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大青村就变了,通了路、通了电、通了水,上百户人家从高山搬到了公路沿线居住,盖起了白得晃人眼睛的新房子!坐在风驰电掣般的车上,山清水秀的画面和挥汗如雨的场面,不时从车窗外闪过,拉成绚丽的流线——希望和幸福的彩虹!
兴奋中不禁发问:巨变,从何而来?镇人大主席喻明权爽口回答说:来自合力!这是一场堪称鏖战的脱贫攻坚战,为尽快改变大青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县上派出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挂联包抓、县发改局结对包帮,镇上成立专门工作队由人大主席带队驻村主抓。捆绑项目跟踪扶持!
责任、感情、汗水……汇流成河,众手浇开幸福花!
一路通,路路通
基础先行破解发展瓶颈
大青村的小地名叫大青山,因一棵古老的大青树而得名。然而,大青村的贫穷却全因为山,村口一座壁立万仞的悬崖铁桶一般将大青村关锁,拉不进来,也运不出去,关得一辈辈人受穷。“上石梯来哟,下石梯,赶趟场来哟,哭兮兮!”一首流传很广的民歌,真实地描摹了当地群众的困苦情状。
敞开山门迎春风!2010年,县、镇、村三级联手发起了开山凿道的齐吼。人群,像蚂蚁一样爬满了整个悬崖峭壁,一钎钎撬,一锤锤砸,一点点取……历时半年,硬是从青石山里凿出了一条3米多宽4公里长的进村公路。与此同时,还投资100多万元架设了过河公路桥。
多少年来,大青人都想修路。“想路,都想得心里痛啊!”一位农民捂着胸口说。也做过不少的努力,先是沿河修路,家家户户倾囊筹钱,男女老少投工出劳,然而好不容易能通车了,却又让一场大水冲了,特别是7.18那场大洪水,一扫而光连路基都冲得没了踪影。路,让大青人流干了汗水和泪水。
现在,再也不吃那“修了毁、毁了修”的苦了,大青人的那个高兴呀,真是没法说了。修路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主干线一延再延,一升再升,通到村完头,全长8公里;进组公路建设也是从无到有、全面开花,组与组之间,抢着修、比着干,总里程长达30多公里。“汽车开到农家门,男女老少笑盈盈”,大青人的“苦瓜脸”上终于绽开了“太阳花”!
接着就是拉电!“要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不敢相信现在还有人家在照煤油灯!”包村领导镇人大主席喻明权说,“哪怕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大青村亮堂起来!”在县上联村领导和帮扶部门的大力协调下,大青村的农网改工程顺利启动,总投资30多万元。有电了,村里顿时变了大样,各种家电不断添置起来,特别是电视机得到了极大普及,群众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
山高水完头,对大青人来说,稀缺的还有水。有的人家为挑一挑水,竟然要翻好几座山梁,一盆水也要分几次用。去年,扶贫工作组进村后,将自来水工程也列入其中,投资25万多元建起了水库,架通了公路沿线的供水管线,现在新搬迁的近百户人家都能吃上自来水了。“龙头一扭,白哗哗的水敞起流,好爱人啊!”见有记者来,一位农家的主妇赶忙烧水泡茶,提着水壶接水,脸上笑开了花。
一业兴,百业兴
产业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大青山,没矿!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穷山、空山!喻明权在向记者介绍村情时,显得十分惊讶,也有几分失望!在紫阳这个山大沟深的地方,似乎有山就有矿的,好多镇好多村都因矿而富,但是大青村却是个例外。
在大青村,唯一称得上产业的就是劳务和茶叶。全村约有300多人在外务工,大都是青壮年,“386199”部队看家。很多人家的姑娘一出门就再也不回来了,嫁在外地了;年轻小伙子,也是纷纷在外安家。村里仅光棍汉就有好几十人,争风吃醋的事、偷鸡摸狗的事,犹如家常便饭。因为底子薄,或者是文化水平低,这些农民工出去后大都从事的是费力不赚钱的辛苦活,拼搏多年,到至今村里也没出个大老板。打工一年,仅够盐油!
稍为有些潜力可挖的就是茶叶,全村有2100多亩茶老茶园,由于栽植年代久远,且地方封闭,这里的茶园一律都是紫阳大叶泡本地种。这可是一件大喜事,这些年来,紫阳县大力发展茶园,引进了很多外地种,大都不太成功,却也耽误了本地种的发展。瞄准这一亮点,大青村响亮地喊出了“建设紫阳大叶泡茶叶示范基地”的号召,准备在种苗供应上大赚一把。目前,已建设苗圃100亩,全县仅300亩,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群众的种茶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多茶园都荒芜了,长在草扒里。工作组进村后,首先就是组织带领当地群众一块一块、一山一山地的除草,把茶树从柴草堆里掏出来、亮出来。然后,就是逐个村民小组地开会培训,组织修剪、组织施肥、组织采摘。为让茶农们能够卖上个好价钱,工作组通过协调,让镇上的盘龙茶厂与该村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了龙头企业的鲜叶供应基地,早上采晚上就能见钱,群众的种茶积极性由此空前高涨。好多人家,当年就基本改变了窘迫的收入面貌,踏上了创业之路。
镇党委书记蒋学军告诉记者:“抓产业发展,将是我们今后在该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根据大青村的实际,我们已在该村规划了200亩茶园、500亩魔芋和1000亩厚朴建设项目,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的努力,使大青村跻身全镇先进村行列!从输血到造血,我们必须跨越这一步!”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群体,来自条件的改善和增收的实惠,使大青人迸发出了前所未的智慧和热情,呈现出“九牛爬坡、八仙过海”的喜人局面。短短一年多时间,全村人均纯收入就从960元提升到4860元。种茶的、养猪的、开店的、办厂的、跑出租的……每个人都在寻找出路,每个人都张扬着劲头,产业大户不断涌现,家庭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家变,家家变
移民搬迁建设新型农村
斩穷根,可以说是扶贫工作组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的老的扶贫思路,要跳出扶贫抓扶贫,再也不能搞人住多高就路修多高、电拉多高、水送多高、学校建多高的事了,要动员农民搬下山来,集中人财物力量建设新农村,从根子上一劳永逸地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周继林在脱贫攻坚工作会上为大家指明方向。
沿着进村公路,大青村规划了两个集中安置点,分别置于公路的两头,从而形成了“两点一线”的新村布局。截至目前,全村有近百户农民已经搬到公路沿线建起了新居。一幢幢别致的新楼房拨地而起,家家户户门前红灯高挂,一下子让大青村靓丽了、美丽了、生动了。
在村口的安置点,记者看到已有17户人家搬进了新居,村小学、村卫生室、村委会也建设一新。“这里原来是一块烂泥田”喻明权说,“我们用半年时间修建了400多米河堤,平整了近10亩土地,才改变了这里的安置条件!”现在,这里已俨然已经成了一条小街,一个小卖部的生意很是红火,前来购物的人络绎不绝。为了丰富移民们的文化生活,村上还在这里专门建有一个大操场,供群众娱乐。为方便群众,近期还修建了公共厕所。
村尾的安置点正在紧张建设之中,记者去时有三户人家正在建设新房,机声喧哗,人头攒动,一派繁忙。原来的村小学已被置换出来,装修一新,变成了民居,一个大院子里家家贴着鲜红的对联,处处张扬着喜庆。不远处,还有一座茅草房没有拆掉,与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途中,在陪同人员的指引下,记者饶有兴致地下车,隔河欣赏那株足需十数人牵手围的大青树,枝繁叶茂、枝杆虬劲、树冠擎天。回眸间,一辆满载建材的汽车停在身边,一个年轻小伙子跳下车来忙着卸货,问他忙什么?回答说:“刚买了辆新车,准备搭建个车库!”一席话说得人格外兴奋。在大青村每走一步都可见风景,每到一处都可闻新事!
大青村在变,每家每户都在变,但这一切都才是刚刚开始!
在镇上的总结性采访中,镇党委书记蒋学军和镇长龚颖说:“让我们最忧心的,就是村上的班子,原班子内部矛盾重重,新班子组建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打造一支撤不走的工作队,培养一批能干的带头人出来!”他们的话,让记者倍感温暖,倍感希望,也倍感释然!
“更大的建设还在后头!”采访中,联村领导县委组织部部长周继林说,“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让大青村迎头赶上。以前我们有个竹山村比大青村还穷,通过脱贫攻坚,现在都已踏上了富裕路!我们将以‘竹山精神’为指引,全力建设好大青村!大青村不大变样,绝不收兵!”
大青山、大青树、大青人……奇迹在诞生,希望在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