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今日紫阳>正文详情

特别报道:“公路网”画圆“经济圈”

时间:2011-10-18 09:40作者:秦宗道来源:县委宣传部
——紫阳县奋力打造现代交通助推经济跨越发展纪实


一条公路的拉动力到底有多大?
产业沿路而兴,新居依路而建,商业因路而活……一条条公路就像马良手中的一支支“神笔”,绕山越岭、挥毫泼墨、点石成金,整个农村的产业布局、村庄结构和生活方式,纷纷与路共舞、争相改变!
阳春三月逛路踏青,“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新变化应接不睱,行伫之间感慨频生!“公路网”画圆“经济圈”,公路早已不是原有意义上的“车道”,而是“加速器”和“发动机”,正在引发一场巨大的乡村变革!
老百姓,修路热情为何这么高?
“现在的农村工作真是越来越难搞了!”对很多乡镇干部来说,几乎都有这样的感受。但是,有一样工作例外,那就是修路。对这件事,几乎没有一位群众不说好,都是“举双手赞成”,出力流汗不怕,花钱费米愿意,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积极与豁达,发动与协调工作很是顺手。
“十一五”期间,紫阳县累计修建通村水泥公路1780公里,占全市通村水泥公路总里程的六分之一。180多个行政村通了水泥公路。“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共投入建设资金4亿多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将近一半。累计投入劳力百余万个,全县人均投劳4个之多。
毛坝镇竹山村修路修得全国出名,“八百山民凿天路”的“竹山精神”,不仅被省内媒体连篇累牍报道,还上了《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为了修建这条路,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的穷村硬是自筹了35万元修路款。60多岁的王方菊老人为了“不让子孙走险路”,把棺材都卖了。
双安镇闹热村农民黄富民,说服在外承包工程的六个儿子,为镇上通村水泥路建设捐资高达36万元;东木镇军农村群众人均集资700元,为筹集下差的60多万元资金,村主任康立富主动请缨,走河南、下广州,云游“化缘”,动员本村在外务工能人为村里公路建设捐资将近20万元……
如果深入建设工地,总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既不是“吃皇粮”的干部,也不是“揽活干”的工头,而是群众临时推举起来的管理员。从物资筹集到劳力调配,从纠纷调解到质量监管,他们“一把抓、全当家”,跑前跑后成天忙得脚板不粘地,却不拿一分钱报酬,不少一丁点任务。据统计,全县像这样的“公路理事会”多达197个,参与人员多达500余人。
当然,各级干部也不是“甩手掌柜”,几乎每条公路都有专门的工作组,主要负责路线测设、技术指导和安全管理,“人晒黑、腿跑瘸”。在修路工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群众争着给他们敬烟送茶,争着请他们到家吃饭!“修路,让我们看到了百姓心,也学会了怎样当干部!”县交通运输局一位干部在《工作日志》上这样写到。
广大群众在公路建设中的这种“奋不顾身、满腔热情、倾其所有”的表现,在该县近年来的农村工作中是不多见的。那么,群众对修路为何这样积极?“关键是干了他们想干的事!干到了点上、挠到了痒处!”县长王晓江说。“路一通,整个村子就活了,种啥养啥也都值钱了!辛苦一阵子、幸福一辈子,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啦!”一位农民的话代表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修路,修对了群众的“喂口”,修出了干部的“方向”!
抓发展,“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打蛇要打“七寸”,抓发展要抓重点!
就紫阳这样“山大沟深、条件落后”的县来说,突破发展必须从交通建设开始!王晓江是从旬邑县调过来当县长的,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看,感受十分深刻。上任伊始下乡巡视,然而“颠颠簸簸跑一天,也只能看一两个乡镇!”这样的交通条件,还怎么抓发展?还有谁愿来投资?
从此,“修路”便成了他“逢会必讲、下乡必看”的工作!“如果一位干部还想负点责任、还想干点事情、还想有点作为,就认认真真地先把路修好!路,是树立在大地上的无言的丰碑,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从脚底下就能感受到的物质支撑!是我们所有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突破口!修路才有活路!”他的话震聋发聩、语重心长!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公路建设大会战打响了!从县级部门到乡镇村组,领导机构逐层成立;从总体规划到具体实施,政策文件接连出台;从项目争取到劳力调集,全民动员紧张展开!县交通运输局和各乡镇主要领导,纷纷走进县电台视“晒”工作、表决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县政府每月召开一次进度汇报会,“倒计进”推进全县公路建设!
穷县要办大交通,其中艰难可想而知。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紫阳不仅要修路,还要同时配套治山、改水、筑坝、架桥,工程量十分巨大;贫穷的财政家底和群众薄弱的经济基础,几乎使每一项投入都捉襟见肘。为趟过这座“火焰山”,啃下这块“硬骨头”,紫阳人铆足了劲头,勒紧裤带投入、精打细算用钱、用足政策推动,是这场攻坚会战的最好写照!
“一条蜿蜒路,百里车马喧,工地动如潮,万人战犹酣!”走马茶乡紫阳处处可见这样的会战盛况!建设中,该县特别注重“路”的综合价值开发,促其效益最大化,与扶贫开发、矿产开发、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紧密结合,通盘规划设计,大做“循环”文章,努力构建现代交通网络。有些交界之地的村庄,甚至与外省、外县的群众联合起来修路,两边往拢接,使很多村级公路摇身一变成了省际、县际、镇际、村际公路。省与省、县与县的群众“红旗招展、号子震天”开展修路比赛,其场面很是壮观和感人!
路,让紫阳迅速变“小”,过去下乡跑一圈少说也得十来天,现在三天就可跑遍全县。各种发展要素冲破山的阻隔、通过路的联接,开始循环流动起来、自动配置起来,城乡发展骤然提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新居建设,五年来全县相继有3万多家庭新建了房屋,白墙黛瓦、闪亮山野!还有车,忽然间也多了起来,摩托车几乎成了一家一户必备的交通工具。
然而政府并未就此停步,而是在更高层次上谋划着更大的布局。在闻讯国家准备建设包茂高速公路的消息后,几大班子领导迅速行动,跑京进省争取“过境”,全程陪同勘查测设。这条路,在紫阳相继设置了五个进出站口,这在全省也是少找的。建设中,更是鼎力支持,“一切都要为国家大建设让步!”百余干部跟踪服务,纪委书记挂帅援建,其用意十分明显。
继去年襄渝铁路复线竣工通车后,今年310日安川高速也全线通车。国家大交通与县内小交通成功对接,一张现代化的交通网迅速铺呈在茶乡大地!从紫阳到北京、上海,曾经是那么遥远,现在也不过朝发夕至。大交通带领紫阳顺利融入西安、重庆、武汉等周边大中城市的“半日经济圈”。
紫阳,这个被群山阻隔的国家级贫困县,已站在纵身一跃的起跑线上,正意气风发进入经济社会加快带发展的“高速时代”!
修路,修出了政府的“自信”,修出了发展的“希望”!
沐东风,看城乡发展怎样蝶变?
一路通路路通,一招变招招变!路犹如打开了“神奇之门”!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竹山到毛坝!”“有女莫嫁陡天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这些顺口溜曾是竹山村的真实写照!现在,一条盘山水泥公路直通村里,168户村民从高山搬到公路边修起了“板石特色民居”,家家通水、户户通电,茶厂、猪场、商店、客货运输等实体经营蓬勃兴起!茶叶、魔芋、煤矿等产业加快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800元迅速提升到4250元。路,让这个全省最穷的村庄在短短三四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麻柳镇染房村现在有三条进村公路,一条沟一条路,村主任蒋元达介绍说,公路引发搬迁潮,全村600多户人,不是搬到公路边居住,就是搬到集镇去发展,留在原居住地的已经不足百户了。在公路边形成了很多新的农民聚居区,原有的村庄结构已被彻底打破,现在开会都很少“按组”进行,而是“按片”进行!乡村公路直接推动新型农民社区的发展!
“贡茶之乡”焕古镇,五年间修了200多公里的进村公路,全镇15000多亩茶园沿路铺展,现在很多的老百姓都是骑着摩托车去采茶,一溜烟上山,一溜烟回家。几乎每个村都建有一家茶叶加工厂,自成了这个村的茶叶龙头企业,村民们直接售鲜叶给加工厂,白天采茶晚上见钱!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让广大茶农悄然务起了“潇洒庄稼”,产业发展积极性十分高涨!
双安镇闹热村更是神奇,修路居然引回了大老板。前年,本村在外务工能人黄寿远回家探亲,看到家乡的变化和群众的发展热情很是感动,几经思考决定回乡创业,带着上亿元资金流转了上万亩土地发展油茶产业。村里百余户农民全部迁到新建的农民社区里居住,携地入股见效分红,同时还可在油茶园和社区的养猪场、养鸡场里打工,双份收入赚得满盆满钵。
无独有偶,蒿坪镇也是高招频出,沿着公路两边连片发展丰产密植茶园,政府将三个村的两千多亩土地统一流转过来后打包招商,一举引进三家大型茶叶加工企业。更加让人感到惊喜的是,一根藤上居然结出了数个果,不仅茶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而且还蓬勃蓬勃兴起了观光产业。民营资本“乘路而来”、强势注入,让新农村建设增添新活力、展现新气象!
“十一五”期间,该县农民人纯收入从1800多元增加到4000多元,增长了2.3倍。而全县经济更是高歌猛进、节节攀高,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8亿元,分别增长了2.4倍和4.5倍。
快速发展的交通,让紫阳县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逐渐彰显放大,竞争力不断增强。陕西有色金属集团、陕煤集团、河南前卫、陕西恒佳、湖北鼎兴等大型企业纷纷入驻该县,电解锰、矿泉水、锆钢玉、瓦板岩和五氧二钒等工业项目纷纷落地、开工投建。工业产值就从3亿多元提升12亿多元,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按照“优势资依托、规模企业引领、大项目推动、园区化承载”的思路,该县在蒿坪镇劈地113平方公里建设了中国硒谷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孵化平台,目前已有六家企业入驻。按照规划,至“十二五末”该县工业产值将达到百亿元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