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党建研究》: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的实践和思考

时间:2015-03-24 10:30作者:郭 青来源:《党建研究》

安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郭 青

陕西省紫阳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务实管用的群众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了包括“一套广纳民意的问政办法、一套直面百姓的联系办法、一套便捷高效的服务办法、一套帮扶到户的增收办法、一套民意导向的用人办法”在内的“五个一”工作法。对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具有积极意义。

一、做法及成效

紫阳县是国家贫困县,曾是安康市有名的信访大县。2006年底以来,新一届紫阳县委领导班子为了改变被动落后局面,在按民意决策、给群众方便、为群众解忧、帮群众致富、凭实绩用人等方面积极探索,历经从单项突破到渐成体系的过程。

一套广纳民意的问政办法。为解决民情上不来、服务下不去的突出问题,不断拓宽问政于民的通道。一是定期开展万人问卷。每年“两会”前夕,向全县干部职工、农户和企业广泛发放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农业产业、城镇建设、工业发展、民生保障、干部作风多个方面,从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确定20件实事,年初承诺,年中考评,年终兑现。二是公开领导干部手机号码。县、镇、村三级领导干部分别在县城广场、办公场所公开自己的照片、手机号码、办公电话和分工,随时接听受理群众来电,将其作为收集民意、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最直接的手段。三是开通政务服务热线。24小时受理群众投诉、咨询、求助及建议意见。建立来电“接洽、登记、转办、督办、回访”闭合系统,确保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推诿必究。自开通热线电话以来,办结满意率达98%以上。

一套直面百姓的联系办法。紫阳县不断畅通直接联系群众途径,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干部直接包联农户。1077名县直部门干部与5896户重点户结成包联对子;821名镇干部与全县7万多农户结成对子。每名干部固定包联80户左右,每月登门或电话联系包联户一次,做到突发事件、邻里纠纷和婚丧嫁娶“三必到”,产业发展大户、防汛防滑重点户、矛盾纠纷重点户、贫困低保户和“三留守”重点户“五必访”。许多干部把包联户加入自己的QQ群、微信群。二是成立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收录县内所有群众包括外出务工人员电话号码,覆盖全县94%的农户和居民户。分行业、分系统、分地域建立到镇、到村、到组的动态数据库。定期抽查了解重点工作推进、惠农政策落实、干部联系服务农户情况,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及时预警和处置。三是千方百计服务外出务工人员。与外出务工人员建立经常联系机制,在法律服务热线安排专人开展农民工维权工作,把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作为干部包联重点对象,解除8万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通过及时化解老百姓的急事、难事、怨事,拆掉了横在干群之间的“隔心墙”,连续5年成为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

一套便捷高效的服务办法。紫阳县公开县级权力清单,强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高效快捷的县、镇、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一是县级中心全程代理。把分散在48个部门的408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处理、电子监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全程代理运行模式。办事群众与审批人员不见面,“只进一个门、办成所有事”。设置21个镇便民服务中心,由政务中心统一管理、联网审批,县、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365天上班;外出务工人员可通过政务服务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网上预约、申报、查询和投诉,最大程度方便群众。二是乡镇干部全天候值守、主动代办。针对山区群众逢集到政府办事的习惯,实行机关干部双周轮休制度,保证节假日有一半以上干部在镇值班备勤,形成全天候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各镇联户干部、村干部主动为村民当好代办员,群众将办理事项资料交给镇、村干部,由干部每周统一送县、镇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一套帮扶到户的增收办法。紫阳县地处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群众脱贫致富是头等大事。实行县级领导包镇联村抓示范、县直部门包村联组抓帮扶、乡镇干部包组联户抓服务的“三包三联”帮扶机制,按照“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库区渔业养殖”的立体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指导镇、村、组明晰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帮助农户选准致富门路,实施科技上门服务,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837元增加到2014年的7880元。

一套民意导向的用人办法。紫阳县建立民意导向的干部考核选任机制,加大了普通群众对干部考核和选任的话语权。一是坚持“重基层、重实绩、重公论”用人原则。优先从镇、村一线选拔镇党政领导干部;优先从镇主要领导中选拔县直部门“一把手”;优先从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排名靠前的单位提拔干部;优先提拔包联工作实、包联服务对象满意率高的干部。二是严格日常考核管理。建立谈话诫勉制度和效能追责制度,将包联农户或服务对象满意率纳入各镇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村组干部报酬与联系服务群众满意率直接挂钩。三是服务效果影响干部升迁。在干部考察环节,由民调中心运用电话调查系统,对拟提拔干部随机进行包联(服务)对象满意率随机调查,低于80%的实行“一票否决”。有效促使干部转变作风成为常态。

二、认识和思考

“郡县治,天下安”,紫阳县“五个一”工作法为新时期县域治理创造了经验,有助于破解作风建设持续推进中的一些难题。

必须遵循民意施政、顺应民意决策。有的地方把民生工程办成了“民怨工程”,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就在于关起门来做决策,群众不了解、不知情,当然不支持、拖后腿,好事没有办好。紫阳县领导班子做决策、定政策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不搞行政命令强制推行,而是通过万人问卷、民意调查、舆情搜集等一系列措施,让群众出主意,党委定方向,政府拿方案,一切按群众意愿去办,形成了干群携手解难题、同心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必须畅开沟通渠道、受理群众诉求。有些干部一提到做群众工作头就有畏难心理,绕着问题走,不愿意到群众中去。许多群众之所以抵触情绪严重,就是有难求助无门,有苦无处诉说。紫阳县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了新平台,群众反映诉求更直接、更方便;固定包联农户的做法,干部服务更及时、更贴心。这种干群全覆盖式“无缝对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让群众话有处说、难有处解、事有人办,第一时间消化处理社会矛盾,实现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调动群众参与制定政策、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完善了县级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了社会和谐程度。

必须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约束。紫阳县在解决问题中剖析根源、完善机制、固化成果,形成了一个保障坚持群众路线的闭合系统,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并确保制度严格执行到位,紫阳县在全省公布首份县级“权力清单”后,掷地有声地喊出了“不进中心挪位子,‘窗’外审批摘帽子”,最终实现了中心之外无审批;通过完善干部考核和选任机制,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促使干部眼睛向下,产生联系服务群众的内在需求,让真正愿意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基层干部有盼头、有奔头,使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必须不断适应形势、持续改革创新。形势在变化、环境在变化、群众在变化、民意在变化,没有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载体渠道的变化创新,就难以适应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紫阳县既善于进行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新技术、新手段与老问题的对接点。为真实准确掌握社情民意,设立了全省首家县级民调中心;为推进简政放权,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开发出微信预约办件等手段,建立电子政务党务服务体系;为联系服务8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广泛运用QQ、微博、微信等方式传递关怀和温暖,没有让自媒体时代的变化成为群众工作的不利因素和放大负面问题的平台,使创新群众工作的各项措施与时代同步前行,让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

——原载《党建研究》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