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是“茶乡”陕南紫阳“十二五”开启之年。起程虽是小天地,创业如同大文章,该县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促富民,开辟了创业就业新天地。“有事干有收入,日子就滋润”,城乡广大剩余劳动力组织有序放飞创业就业梦想,走出山门去“闯海”,以勤劳汗水提升了幸福指数。2011年,全县输出劳动力达8.3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9.03亿元。
山乡劲唱创业歌
“出门打工是条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找路子,既可照看家里,也照样能干出点名堂。”说起自家的茶园,吴贤国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家住汉王镇草川村农民吴贤国参加镇上举办的茶叶技能培训班学习后,毅然放弃再度出门打工的想法,拿出所有积蓄投入新建茶园建设,一次就建了20亩,目前茶园长势喜人,三年内可投产收效。
该县抓住城市(镇)就业促进项目机遇,在21个镇免费举办创业培训班,吸引了全县近千名学员参加,为从自我评价、创业构思、市场评估、预测资金、利润计划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学员每人拿到了1张创业培训券,标志着全县就业创业培训券制度正式实施。组织举办“SYB”创业培训班23期,培训创业人员870人。以实施“万人就业工程”为突破口,联合县茶叶局、乡企局、畜牧局、文化旅游局等部门,在21个镇分别举办以畜牧、蚕桑、茶叶、魔芋产业等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班,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38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1%,
“家有万金,不如一技怀身”, 以劳动技能培训为主的创业培训,使返乡农民长了本事,激发了创业斗志,短短三年时间,涌现出大批的成功创业人士。小河村返乡农民工陈国强,利用创业培训平台拿到了小额担保贷款10万元,到湖南学习大鲵养殖技术。回家后在政府帮扶下,他联系县水利局,争取上了特种水产养殖项目,大鲵养殖基地在该镇的小河村沙滩河流域落户。麻园村的殷金周联系10户人在本村海拔1100米的五座营流转土地500亩,建立了魔芋种源基地。采取机关干部与返乡农民工结对子的办法,帮扶农民工回乡创业,带动形成了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热潮。全县150余名干部参与了包抓工作,通过此项措施建成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户200户,仅近两年中我县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达611人,成功创办各类企业达600余家,带动就业近5000余人。积极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实施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保证毕业生创业资金需求;实行税费减免等创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02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6%,扶持1151人成功创业,其中大学生创业44人、农民工回乡创业685人。组织举办“十大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标兵”、“十大优秀外出务工青年”评选活动,增强回乡创业人员的信心和决心,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以强化有组织劳务输出为突破,加大转移扩就业。全县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突破。积极开展对外劳务交流与合作,与江苏泰州、浙江平湖等地劳动保障部门联手,举办专场劳务合作招聘会2场,有效提高了输出组织化程度。健全完善了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实行了劳务输出工作经费以奖代补政策。全年输出劳动力达8.3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9.03亿元。
劳动就业谱新篇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政策扶持、属地管理”的原则,以援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为重点,切实落实新一轮再就业优惠政策,全面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2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0%,建成创业示范企业10户、“创业示范一条街”10个、创业示范户100户。
启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 。今年全县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对象范围有所扩大,补贴对象除持《再就业优惠证》的“3848”人员中已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不足3年或首次享受年份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继续申报外,还包括实现灵活就业的城镇退役军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期均为3年。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就业,制定了《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等工作,编发了1000余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60问》,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公开招录进入事业单位就业,组织举行了3次缺编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108人。
以落实促就业优惠政策为基础,加大了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达 1146个,成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主渠道。及时兑现各项促进就业的补贴政策,全年兑付职业培训补贴等资金887.49万元,有力促进了灵活就业。积极组织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就业家庭活动、人社干部“一帮一”结对子等多种就业援助活动,有效促进了就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安置362人,其中4050人员安置203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03%、11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低于控制指标1.3个百分点。
“阳光维权”作后盾
当阮英吉等6名外出务工人员把一面写着“心系农民工”的锦旗送给县人社局时,一起赴外省通过劳动仲裁的劳动维权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得到了兑现,让农民工感受到了“娘家人”的亲切与关怀。
2011年8月,通过县司法途径,在外打工的双桥镇四坪村、双河村57名农民工领到了被拖欠已久的工资,数着手里的钞票,他们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要是没有镇上社保站的大力帮助,我们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到手啊。”
回首案例,不是讲述故事,而是表明该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劳动保障执法行为,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坚定举措,仅在2011年,该县人社局接待群众上门投诉100余人次,共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100余万元, 有效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该县按照部门抓管理、县上抓维权、乡镇搞服务、村组信息联络进万户的工作思路,把农民工维权保障作为劳务输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抓住源头,通过各种形式对农民工进行劳动政策法规、安全知识等基本教育培训,做好自身维护防范;把握出口关,凡是有组织输出,必对输入地社会治安、就业环境、工资待遇进行全面细致了解,采取部门考察、 有序组织、分批输送、统一管理的办法,使员工既能走出去也能安心做工;当好“娘家人”,先后组织维权工作组到广州、福建、山西等周边城市看望务工人员,协调劳资关系,追讨欠薪,处理事故,突出权益保障,完善输出后续服务机制,建立了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健全保障服务机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力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平台建设,实行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精细化管理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