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正文详情

茶香不散歌不落

时间:2011-07-20 10:03作者:刘全军来源:《中国特产报》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当茶乡陕南紫阳在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文化年货中欢悦地辞去旧岁,迎来又一个新年之际,陕西省紫阳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和政协紫阳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隆重开幕!两会为紫阳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孕育了新的生机,寄托着新的希望,描绘着新的前景。

十一五茶乡巨变,十二五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是紫阳建设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干群关系最为融洽的五年,也是紫阳人民从统筹城乡发展实事中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十一五以来,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8.1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财政收入达到1.7亿元,5年间增长4.5倍,城乡居民收入达到14311元和4031元,分别增长了17.7%和23.4%,为实现向十二五跨越性发展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篇:立体农业促增收

三月三(啰)

收拾打扮(哎)上茶山(啰)

人人都说(哎)茶山的好(哇)

采下的茶叶卖银钱(啰)

茶山(哟)处处好风光。

——紫阳民歌《人人都说茶山好》

紫阳地貌有一山二水三分地之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最低海拔291米,最高海拔2522米,立体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明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立体农业生产条件,全力实施绿色产业富硒茶率先突破战略,大力发展茶、桑、畜三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魔芋、蔬菜、柑桔、烤烟和木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全县低山茶叶蔬菜、中山蚕桑魔芋、高山木本药材的阶梯状、条块型、规模化立体农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立体农业,这不仅是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化,而是紫阳结合实际,寻找差距,科学发展,探寻出一条紫阳特色的区域化、集约化、集约化发展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十一五末,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达到15.8亿元,是十五末的1.9倍。

茶叶产业是紫阳的品牌,该县通过全力实施茶叶率先突破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立体农业发展。累计新发展丰产密植茶园9万亩,总面积达到17万亩,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和初制加工厂50余个,扶持发展富硒茶连锁店67家;茶叶实现综合产值5.6亿元,茶农民人均净收入达462元,已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富民支柱产业。紫阳富硒茶在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中,以7.04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名列中国茶叶类公用品牌第9位,西部地区茶叶类公用品牌价值第一名。而以低山兴起的特色蔬菜小区正在崛起,蔬菜总面积10.26万亩,总产量达8.32万吨,特别是以大棚蔬菜为重点的蔬菜生产从零起步,强力推进,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的增长点。传统的蚕桑产业稳步发展,五年全县新建优质桑园3.8万亩,4万户蚕农人均增收402元,全县蚕桑产业综合收入突破1.5亿元。魔芋产业总产量3.62万吨,特别是魔芋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发展魔芋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亩,显著提高了魔芋种植水平。高山木本药材产业面积达到13.4万亩,较2005年增长了5万亩,增长59.4%;药材适龄生产量达4480吨;特别是厚朴面积达到10万亩。双桥镇共发展厚朴4万余亩,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厚朴之乡

林下经济绿了山乡富了民。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43.51万亩,森林面积187.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7%,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初步形成了水边柳成行,山腰茶桑旺,山顶松柏翠,路旁绿成荫的良好生态格局,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泥石流、旱灾、风灾同比明显减少,野生动物增多,生物链延长。十一五全县新建林业产业基地18万亩,年均3.6万亩。2010年底,全县林业产业基地保存105.7万亩,农业人均3.5亩,同比增长1倍,初步形成低山茶桑油桐和柑桔,中山耳菌核桃和板栗,高山木本药材和生漆的立体林业产业格局。2010年全县实现林业生产总值3亿元,同比增长66.7%,年递增13.33%;林业总收入达到8.6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1700元,同比分别提高1倍以上。16万农民工走出山城去淘金,5年间创劳务收入28亿。

十一五以来,全县相继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4亿元,从城乡供水、生态保护、基本农田、水源工程、堤防工程和电源工程六个方面着手,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襄渝铁路二线和陕川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累计新建通镇水泥路386公里,通村水泥路1780公里,竹山村道精神感天动地,从根本上改变了紫阳交通闭塞的历史。

《紫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作为发展当务,其中包括茶叶基地、茶叶加工体系建设、生猪养殖、魔芋产业化、大棚蔬菜、秦巴硒菇、富硒油茶基地、水产养殖8个重点农业项目,总投资12.31亿元。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重点培植强村大户,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主体农业提质增效。

中篇:特色工业促发展

同志们哪(嗨哟)

齐攒劲哪(嗨哟)

步调一致(嗨哟)

向前进哪(嗨哟)

——紫阳民歌《齐攒劲》

十一五末,紫阳工业总产值12.5亿元,是十五末的4.6倍!

围绕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强化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紫阳工业突破发展,形成了以湘贵锰业、红蝶化工为代表的7户特色矿产规模企业,以闽泉水电为代表的5户清洁能源规模企业,以富硒茶业、硒谷矿泉水为代表的4户富硒食品规模企业,以康洪茧丝为代表的1户紫阳茧丝规模企业。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2亿元,比2005年的2.5亿元增长389%,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0亿元,比20051.2亿元年增长746%

五年来,陕西省有色金属集团、河南前卫实业、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湖北鼎新矿业等一些知名大企业纷纷落户紫阳。一批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并部分建成投产:省有色金属集团投资3.9亿元的电解锰技改扩能项目二期工程已建成投产,三期工程正在规划设计,到2012年湘贵锰业公司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以上。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总投资3.3亿元的富硒矿泉水扩能项目已顺利开工建设,年生产富硒矿泉水25.4万吨,年销售收入10.3亿元。河南前卫实业投资1.16亿元的2万吨锆刚玉耐火材料制品项目已建成试产,年产值可达到3亿元以上;投资1亿元的1000吨五氧化二钒生产线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全县有20多家企业从事富硒食饮品的开发生产,其中重点龙头企业8家,主要富硒产品11种,总产值近7亿元。在与蒿坪镇中国·紫阳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毗邻的双安乡建设全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其中试验区面积200亩,主要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和试验。示范区面积1000亩,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三个示范区。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县突破发展的动力引擎。

展望十二五,紫阳已规划工业招商引资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160亿元,到2015年紫阳将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年均递增32%,其中规模以上将实现工业总产值38亿元,年均递增30%

下篇:和谐阳光暖心田

正月好唱祝英台(耶)

一对阳雀报喜来(呀哎)

一来报的是春来到(喂呀)

二来报的是百花开(哟嘿)

——紫阳民歌《一对阳雀报喜来》

不论是紫阳人也好,还是来紫阳做客的外地人也好,只要一踏上紫阳这块热土,都会由衷地感慨紫阳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7年开始,该县累计投资5亿多元连续办了40件城镇实事,建成了紫阳广场、文化中心等一大批市政公共设施,使紫阳山城美如画。新农村建设、特困村建设扎实推进,以路、电、水、沼、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全县212个村新修特色板石民居1200户、改造5500户,一个崭新的中国西部板石民居之乡正在由城镇向乡村延伸。投入1000余万元,加快沿汉江、任河沿线10个乡镇的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等五化进程;以城关镇楠木村、蒿坪镇金石村、向阳镇营梁村、高桥镇兰草村等为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新,村镇面貌焕然一新。全面完成了廉租房建设一、二期4500平方米的建设工程,三期20010000平方米的建设已完成80%的工程量,四期30000平方米的建设即将动工;校场坝小区、钟鼓湾、高速路下站口及县城周边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已完成80%。今年的城乡20件实事项目,总投资高达11.7亿元,农村10件实事,总投资6.5亿元,工程建设将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亮点。

民生得到极大改善,累计投资5亿多元,办了40件实事,群众生产生活显著提高。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05处,解决了17.6万人的饮水问题,建成农村户沼气池9725口,新建敬老院13所,五保户集中安置点16个,集中供养率达70%以上。城乡低保、新农合、城镇医保、五保户供养、企业退休人员养老等提标扩面政策全面落实。全面建立零就业家庭再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再就业。完成全县自然村电视村村通工程,60%行政村接通互联网,实现自然村(组)通广播目标,紫阳县因此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

累计投资1.52亿元,新改建校舍10.2万平方米,城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和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顺利通过验收。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拍摄完成了全国首部实名制电影,成功举办了三届富硒茶文化节,中国紫阳富硒茶文化节被评为2010年中国节庆金手指奖。2006520,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阳民歌作为音乐类排在第50名。民俗生态旅游拉动社会消费达到21.5亿元,增长16%。山花开似锦,文苑展奇葩,群众文化丰富多彩,三下乡活动不仅将农业科技送到了乡村,也将以民歌和民歌剧为压轴戏的文艺演出登场亮相山村,用科技和文化创造磁场效应十一五期间,全县乡镇文化站建设,达到了五有(有机构、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与三证(事业单位登记证、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齐全,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

美丽紫阳如画来。踏垄前行,城乡巨变。走到哪儿都是靓丽的风景。我们在院子里拉着家常,太阳暖暖地照在身上,梦想中的幸福生活原来如此真实!这段回乡游子朴素真切的叙述,不仅是感受到了家乡巨大的变化,也是十二五规划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乡统筹建设、社会建设进步宏图描绘实现的衷心祝福。目标是一定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