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全县村支部书记赴东山烈士陵园和东城门进行爱国教育

时间:2019-11-19 16:40

历经过腥风血雨的年代,历史的痕迹留在了紫阳,紫阳本身就是爱国奋斗的写照,作为革命老区,紫阳肩负的更是要将这种爱国奋斗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传颂给每个人,从东山烈士陵园到芭蕉口安康地委机关遗址,从东城门楼到乱石子沟遗址,许许多多的革命遗址留在紫阳,当年的紫阳人民更是力所能及为奋战在前线的战士们送粮送物。

日前在紫阳县举办的农村(社区)支部书记培训班中,为了加强参训学员党性修养以及弘扬爱国主义奋斗精神,不忘初心,敢于担当,特别设计现场教学课程模块,此次分别赴东山烈士陵园和东城门楼进行参观学习,邀请县档案史志局方万华老师为大家现场讲解当年的红色故事。

东山烈士陵园的前身是紫阳县神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和县境内6处铁路建设烈士陵园。1950年4月20日,紫阳县毛坝区副区长贾国廉、区干队长温秀元等12名同志组成工作组到瓦庙镇开展工作,早有蓄谋的地方武装匪徒在国民党特务策划下乘闹春荒之机发动暴乱。经过30多个小时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贾国廉等多名工作队员惨遭杀害,时为农历三月初七,史称“三·七暴动”。1950年11月,中共紫阳县工委决定,追认在清匪肃特中光荣牺牲的贾国廉等24位同志为烈士,将贾国廉等4位烈士遗骨葬于城北神峰山,定名为紫阳县神峰山革命烈士陵园。襄渝铁路是毛泽东同志当年划了红线的战备路,紫阳段地质复杂、地势险要,施工难度堪称全线之最,加之当时物资紧张、交通不便,筑路条件十分恶劣,广大军民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创造出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期间有202名军人、330名民兵和4名学生光荣捐躯。1978年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部队撤离紫阳之前,在县内修建烈士陵园。2002年春,为缅怀革命烈士,弘扬烈士精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共紫阳县委县政定府决定修建“东山革命烈士陵园”。

东城门始建于明嘉靖35年(1556),城门高7.5米,厚3.06米,毁于战乱。于明崇祯11年(1638)修复,并加高1米。此后又因战火连连,坍塌于清顺治7年(1651)。光绪9年(1883)再次修复时,加高三层成八角状。民国5年(1916)又经修复,才留存至今。是置紫阳县500年来,县城建设史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处城桓遗址,迄今已有456年的历史。东城门不仅见证了自身浴火重生的经历,也见证了紫阳饱经沧桑的历史,还见证了一段刘伯承路过紫阳,又颁布中原军区布告和紫阳得以和平解放的故事。现存于紫阳县东城门的“中原军区布告”上赫然签署着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大名。

回首历史的种种磨难,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怎能不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适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展开,此刻的现场党性爱国教学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从革命前辈中学习爱国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对于所有参训学员来说,既接受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双重洗礼,还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创造者、引领者,加快实现追赶超越,同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