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平整的马路,干净整洁的院落,高标准的休闲活动广场……行走在茶乡大地镇村,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处处呈现出洁净优美的生态画卷、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更成为我县农村环境整治以来,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紫阳县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整县脱贫摘帽的基础保障和乡村振兴的先导工程,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五边五治、四化四评”为抓手,统筹各方资源,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精神面貌,以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改观,村民生活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得到了全面提升。
强化规划引领。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加强对村庄规划设计和管理,坚持美丽乡村中心村先行,贫困村、国省道沿线村跟进,保留性村庄全面铺开的“三步走”整治路径,由点到面全域整治。
强化示范带动。按照“四优先”原则确定示范点,即优先在交通便利、基层组织较强、群众积极性高、贫困村先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每镇先抓2个示范村,即:镇党委书记抓一个示范村,镇长抓一个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村到镇压茬推进、整体提升。
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准施策,引导和撬动更多的资本、资源、力量投入环境整治。实行县财政补助、帮扶单位支持、镇村自筹、群众自筹及社会捐助等资金筹措方式。县财政资金待验收合格后拨付到镇村。
强化干部带头。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第一指挥,县长任指挥,分管副县长任责任指挥。县级四大班子分别包镇联村抓落实,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坚持深入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一线,现场指挥调度。镇村两级牵头负责,班子成员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冲锋在前,带头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群众主体。各村成立以村组干部及村级能人为主体的环境治理突击队,集中开展环境整治。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发挥主体作用,打造全民共建、全民共治、全民共享的农村环境治理格局。深化“一约四会”建设,引导、组织群众自己动手,清洁家园,改善家居环境,提振群众精气神。发挥公益岗位作用,激发贫困户改善环境内生动力,实现贫困户家庭干净整洁,助推整县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
强化长效管护。对美丽乡村建成村,县政府每年拨付5—10万元运维经费,实现美丽乡村长治久美。加强对垃圾治理市场化运营公司监督和管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出台《农村厕所管护办法》,健全农村厕所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厕所使用常态长效。将河长制、护林员、护路员与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做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强化晋级创建。将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卫生镇、村晋级创建重要抓手,有力推进了卫生创建晋级达标,本创建周期内洞河、焕古2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已通过考核评估,公示结束正待命名。2019年洄水、汉王、蒿坪3镇启动了国家卫生镇创建。已创建省级卫生镇4个、卫生村12个,市级卫生村31个、县级卫生村19个。国卫县城巩固提升工作取得了实效,居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强化督查考核。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月督查、半年评比、年终评选一批最美镇、最美村居、最美庭院工作机制,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县财政局每年拿出25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对“五边五治、四化四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达标进行奖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