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紫阳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6-01-25 00:00
文件名称 对发展紫阳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索引号 0000001450000201601001 公开目录: 调查研究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6年01月25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6年01月25日
内容概述 对发展紫阳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提要:“十二五”临近收官,“十三五”即将开启新篇章。“十三五”期间,紫阳经济与社会发展怎样定位?如何发展?紫阳是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保护生态、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全县最大的责任、最紧迫的任务,是最实际的县情。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审时度势、科学定位提出的“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的,是更能体现紫阳特色、最有效的发展路径。

旅游业做为一项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拉动力强,参与者众多的综合性产业,对促进就业,进而带动商贸、住宿、餐饮、交通、物流、文化娱乐等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为深层次了解全县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统计局调研组深入到焕古、红椿、东木、洞河、汉王等镇实地走访座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通过文广部门提供的翔实数据分析了全县与周边县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针对问题就如何利用优势资源,做特、做优、做强紫阳旅游产业在此做一交流探讨。

一、旅游产业现状

(一)优势条件

1、生态环境好。紫阳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有“汉江画廊”之美称,辖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66.54,污染负荷指数仅6.93,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50天以上。具备打造休闲度假养生胜地的自然条件。

2、硒资源富集。紫阳全域富硒,土壤平均含硒量达0.3mg/㎏土以上,其中双安土壤含硒量高达23.53mg/㎏,是迄今为止继湖北恩施之后我国发现的第二个高硒区。紫阳富硒茶久负盛名,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素有“贡茶之乡”美誉;全县富硒茶叶、富硒魔芋、富硒食品、富硒矿泉水、富硒中药材开发初具规模。具备建设国家富硒产业基地的先天优势。

3、旅游资源丰富。紫阳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号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县。历史悠久,文化积蕴厚重,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汉水文化融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紫阳民歌曲调优美,传唱千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闻名的“民歌之乡”。境内秦巴山色、汉水风光、茶乡风情、擂鼓雄奇、汉江碧波、任河漂流、民俗民居、民歌茶艺兼具南北风格,融汇秦楚神韵,让人流连忘返。发展汉水生态文化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4、区位优势突出。紫阳地处秦岭以南、汉水之滨,西接汉中,南邻重庆和四川,是陕西省的南大门。襄渝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汉江干流横穿境北,是陕南的交通门户和安康的重要交通枢纽。襄渝铁路复线和包茂高速公路建成后,紫阳已融入西安、武汉、重庆、成都“半日经济圈”,区位优势突出。

(二)发展现状

紫阳县2004年-2014年旅游综合收入一览表

年份

旅游人次(万)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2010

40.08

1.45

2011

56.8

2.27

2012

118

4.68

2013

140

5.90

2014

190

8.74

注:表中数据由县文广局提供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突出的区位优势,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2014年全年到紫旅游人数达1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74亿元,2010年到2014年五年间旅游人次增长了4.7倍,旅游综合收入增长了6倍,纵向看全县旅游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横向比与周边县的发展还存在巨大差距。

安康十县区2014年旅游综合收入一览表

县区

旅游人次(万)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GDP(亿元)

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

汉滨区

480

22.7

210.4

10.79

岚皋县

316

14.4

35.1

41.03

宁陕县

310

14.2

22.2

63.96

石泉县

300

13.8

54.8

25.18

平利县

255

11.7

60.6

19.31

紫阳县

190

8.74

64.8

13.49

汉阴县

187

8.6

68.4

12.57

旬阳县

180

8.28

112.4

7.37

白河县

82

3.48

48.3

7.20

镇坪县

80

3.6

12.1

29.75

  2014年岚皋、石泉、宁陕、平利四县的GDP总量远远低于全县,而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却遥遥领先于全县。相对于全市其它各县而言,全县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旅游经济却没发展到应有的水平。

二、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无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推进机制。全县虽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但具体工作还停留在纸上,旅游发展需要各方配合、齐抓共管,但各部门对旅游业发展的协作意识不强,推进旅游开发落实措施还不到位,全县上下没有真正形成发展大旅游、大产业的氛围。

2、没有成熟的景点和旅游线路。全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大部分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经营方式较为粗放,景点零散,没有成型的旅游线路,目前外来游客到紫观光还是一种无序的形式,可参与性、可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少,缺乏吸引力。

3、产业配套水平不高。旅游业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程度较低,各要素之间配合不够。全县目前旅行社专业化程度低,星级酒店少,特色小吃不集中,景区全是自由开放式的,通往景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高峰期外来车辆停车难,旅游接待能力严重不足。

4、旅游服务人才缺乏。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很大的原因是缺乏具有经营管理能力、旅游服务技能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各类人才。旅游人才是旅游产业实施环节的主体,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只有拥有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才能撬动旅游产品策划、市场开拓、客源组织、线路设计、行业经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而科学有效助推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旅游对外知名度不高。岚皋的南宫山、神禾塬,石泉的后柳古镇、燕翔洞,宁陕的筒车湾休闲景区、平和梁,平利的天书峡、千家坪在市内、省内乃至国内都耳熟能详,而全县目前却无一个叫的响的景点,虽旅游资源丰富却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在宣传造势上无统一的宣传方案,宣传处于阵发性、随意性,缺乏系统性、持续性。

三、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保障,理顺管理体制。旅游发展涉及面广,需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举全县之力,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整体推进。在组织保障上:强化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不能只是停留在文件上的空架子,而是落实具体工作的主体。要选派能力强、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指挥、协调、监督职能,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全县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工作,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围绕“十三五”规划制定年度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重大决策及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使旅游产业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形成“农业围绕旅游调结构,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树形象,文化围绕旅游出精品,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的工作局面。在市场运作上:鼓励和培育有实力的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专门负责旅游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以及融资平台搭建;扶持一至二个专业的、大型的旅行社龙头企业,鼓励其与省内、市内知名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制订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旅游营销方案,推动紫阳尽快融入西安、重庆、成都、十堰及周边县区旅游圈。在行业管理上:建立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物价、食药监、质检、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联合加强对旅游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监管力度,真正实现“健康、安全、质量、秩序”四统一的目标,特别是在旅游黄金周期间,要尽快建立旅客投诉的快速反应机制,使外来游客在紫阳吃的放心,玩的开心,树立和维护紫阳旅游整体品牌形象。

2、突出重点,立足“先做特做优,再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和“先重点后全面,先短线再长线”的阶梯式发展战略,合理规则旅游线路。春季围绕向阳、焕古、红椿三个茶叶基地镇打造以赏茶、品茶、采茶、制茶、购茶为主题的茶园风情游。夏季围绕任河漂流、渚河水上乐园、联合天然浴场打造亲水、戏水、体验农家乐为主题的娱乐休闲游。秋冬季围绕城关、洞河、汉王三个柑桔基地镇打造以“乘豪华游轮、观两岸秀色、进桔园采摘、品汉江鱼宴”为主题的采摘体验游。围绕这三条主线,把文笔山、滨江步行街、五省会馆、茶山风情园、中坝岛等零散景点串连起来,再将茶艺、民歌、汉剧、歌舞剧等表演穿插其中,形成具有紫阳特色的旅游线路。聚全县之力集中打造城关、向阳、焕古、洞河四个旅游重点镇,在物力、人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旅游重点镇的发展聚拢人气,从而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3、提升旅游保障水平,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逐步完善旅游景区配套功能,延长旅游产业链。出行:加快发展县内旅游交通,推进公共交通和通往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以包茂高速紫阳段为主轴,加快与重点景区景点连接线建设;全力援建541国道,进一步提升改造县城通往各镇的主干道。完善旅游路牌和指引标识,加快一中及紫阳港地下停车场建成使用,缓解县城停车难问题;引导客运公司成立旅游服务车队,鼓励水上运输公司添置豪华游艇,全方位提升旅游交通运载能力。食宿:加快对现有宾馆饭店星级改造,建设5-10家星级酒店,按照“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本地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要求,以“农耕文化、富硒菜肴、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古镇风貌”为特色元素,聚力培育20个大型的、规范化的、有特色的集观光、休闲、娱乐一体的旅游农家乐;打造紫阳菜系,推出紫阳富硒宴、紫阳知名小吃系列,最大化满足游客的饮食需要。娱乐。深入挖掘紫阳民歌文化、茶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包装打造一批面向旅游市场的文化演出项目、体验项目;编撰一套以紫阳民歌、民俗、风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丛书、画册、光碟;培养一批专业演艺人才、营销人才,创办一批旅游文化娱乐、传播和演出公司。购物。富硒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十三五”期间要挖掘潜力,壮大优势,聚力富硒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着力做好富硒绿茶、富硒红茶、秦巴硒菇、金元硒肽、紫阳富硒豆腐干、双安粉条、富硒辣椒酱、富硒苦荞酒、硒谷矿泉水、富硒磨芋等系列富硒食品、饮品的开发,同时要在富硒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开发各种保健品,在县城、重点集镇、景区、宾馆建立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和营销网络,方便游客购物。

4、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文化旅游内涵。一是创造优越的用人环境,以优厚的待遇尽快招揽一批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推动全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旅游产品策划、市场开拓、客源组织、线路设计,行业经营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二是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开设旅游专业,定期招收学员,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培养管理、服务、导游人才。三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管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行业交流、业务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整体素质和行业总体服务水平。四是加强民歌演艺人才的培养。发挥民歌汉剧文化研究中心、民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作用,培养精兵强将创作汉剧、民歌剧,编创几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艺节目,充分展示紫阳地域文化特色,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5、加强旅游宣传营销,提高紫阳知名度和美誉度。一要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和整体包装,塑造以生态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形象,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在央视旅游节目中的上镜率。同时加大在西安、安康等周边城市地户外广告投放力度,在长途班车、县城公交车、出租车上循环播放紫阳民歌、旅游宣传片。二要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借力造势,宣传旅游。三要在节假日精心策划并办好各种以旅游为主题、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对紫阳的关注。四要与周边县、市加强区域合作,邀请旅行社来紫组团采线,签订组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出和打造跨区域特色旅游线路,实现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利益双赢。五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热情为他们介绍紫阳文化、地理、物产、风光、名胜,口口相传,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广告效应。六要精心制作一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一张紫阳旅游交通导游图、一本紫阳导游手册、一个旅游信息网站,推出一句好的紫阳旅游宣传口号,让更多的人了解紫阳,宣传紫阳,推动紫阳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启示:旅游产业投资大、建设期长、投资回收周期长,在发展中不能“盲目出击”,更不能搞“遍地开花”。“十三五”期间全县旅游产业要明确方向,突出主题,立足“先做特做优,再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形成“先重点后全面,先短线再长线”的阶梯式发展战略,聚全县之力集中打造城关、向阳、焕古、洞河四个旅游重点镇,在起步阶段先开发短线旅游线路,待旅游市场聚拢人气之后,再全县铺开,深层次挖掘,大手笔推进,开发长线旅游线路,逐步做特、做优、做强全县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