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紫阳县域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思考

时间:2019-11-26 00:00
文件名称 加快紫阳县域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思考
索引号 0000001450000201911001 公开目录: 调查研究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9年11月26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9年11月26日
内容概述 加快紫阳县域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紫阳产业发展现状,聚焦脱贫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问题,如何破解搬迁户持续增收,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后续生活保障难题;聚焦基础设施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发展难题;聚焦产业、人才、土地、资源、信息、财政、金融要素配置不全、不足、不到位问题,如何加大改革力度、做优做强乡村产业,破解“谁来兴村、怎么兴村”难题;聚焦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对接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持续推进县乡融合、文旅融合、城旅融合等方面创出一条既适合紫阳县情,又能产业兴旺,加快县域发展,农户持续增收、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的乡村振兴之路作一探索研究,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紫阳作为国定贫困县,具有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产业发展难、农民增收难等诸多不利因素,但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日趋牢固完善,加之境内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拥有极具开发旅游“乡愁”本底的优势资源。全县上下要充分把握实施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和广度,抢抓历史机遇找准产业定位,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发展布局,高度重视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效应,在实施乡村振兴中,把发展县域产业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用全域旅游举措推进乡村产业大开发、大发展,实现农民就地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

一、县域产业发展现状

紫阳县立地条件差、群众居住分散、生产生活环境艰苦,受制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立地条件,全县175个村普遍没有经营性收入。2017年紫阳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耕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和固定资产、经营设施等要素,折股量化给村集体和农民,通过兴办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等方式,有效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重点围绕茶叶、魔芋、粮蔬、特种经济林、畜禽养殖、中药材、食用菌及养蜂、流水养鱼等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组织贫困村制定年度产业发展方案,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基本上形成了“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方案、一户一技一项目”产业模式,实现贫困户长期产业改善,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全县累计发展茶叶23万亩,发展魔芋5.83万亩,新(扩)建农业园区105个,培育专业合作社66家,294个经营个体带动1.3万贫困户增收。按照“三年任务、一次安排、全面启动、重点保障”的原则,累计下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853个总投资4.3亿元,产业项目350个总投资1.3亿元。完善了贫困村水电路讯等项目,累计建设完成通村通组道路1249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工程680处,实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228个,完成中低压线路719.49公里,安装变压器386台,户表改造3.94万户,176个村卫生室、活动室、文化广场全面完成,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14年起,围绕“村村有致富产业、家家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模式,狠抓足浴、特色烹饪、家政月嫂、电子商务、建筑劳务五大免费技能培训,累计开展技能培训52833709人,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转变。近几年,中央、省市和苏陕对口协作部门扶贫团不断扩充力量,加大资金支持,使紫阳基础设施、产业、财智力培训帮扶、捐资助学、医疗卫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近三年来,紫阳累计脱贫9.57万人133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到1.27%

二、县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

紫阳县自2014年以来,围绕“村村有致富产业、家家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思路,按照一系列扶贫扶智具体措施,着力引导调动了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清醒看到,全县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和突出问题,需在乡村振兴中着力解决。

一是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通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全县贫困村面貌、安全住房、农村医疗、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一些村集体经济非常脆弱,后续收入生活费保障问题任务还相当繁重,少数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脱贫攻坚后期,家中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还存在住房有保证,生活无着落情况,如期脱贫后的巩固需付出更加艰辛努力。

二是农村基础条件仍然薄弱。全县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地位劣势,耕地以旱坡地为主,64.69万亩耕地中坡度在25度以上有56.63万亩,占耕地面积87%以上。土地地块小、零散、质量差、收益低、防灾抗灾能力弱,一家一户种地无盼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欠帐较大,水利设施标准低、灌溉设施配套不足,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农田总面积的10.7%,通村通组道路虽然改善,但对标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还显得等级低、路况差,镇村互联互通交通环线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农村电网还达不到发展现代农业观光产业要求有待升级改造,少数村组不通宽带、信息有盲区。一些村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等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短腿”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三是农民增收空间依然较窄。农村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2018年低于全国5457元,低于全省2053元,低于全市344元,比我们追赶超越目标汉阴县差175元,比镇巴县差542元。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34.52%,转移性收入占48.80%,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70%以上,财产性收入占1.22%,家庭经营性收入占15.46%。充分说明我县农业质量发展效益不高,财产性经营收入后劲不足,我县大部分村农村集体经济基本上还处于“沉睡”或者“半沉睡”状态,农村集体经济资产基本处于“空壳”状态,财产收益微乎其微,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国家政策转移扶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面临巨大压力,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合理仍然是民生幸福指标巨大的“短板”。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不高。茶叶、魔芋、中药材等农村主导产业特而不强,链条短,辐射带动力弱,农业组织化、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低。本县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发展自主创新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集约化生产精深加工和市场品牌化营销手段单一等不足亟待加强。新型培育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发展困难、生产经营规模受限。一些建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运行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企业+合作社+农民与市场对接不够,赢利手段单一,四化同步仍是“短板”。

五是农业发展形势严峻。目前农业效益低,年轻一代从农意愿不强,不想把农业作为终生职业,导致农业发展后备力量不足,人多地少矛盾突出,80年代后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推进,极大的调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民营经济进一步活跃,农民靠有限土地难以致富,纷纷外出务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是当前农业生产主力,农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粗放化“三化”现象已越来越严重。科技支撑乏力、从业人员老化、职业农民短缺、农村发展缺人才、缺人力、缺技术,“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相当突出。随着脱贫攻坚进度加快,搬迁农民纷纷进镇进城居住,农民以传统村落向新型社区转变,新型社会关系正在形成,农村传统习俗向现代文明转变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城镇社会治理面临新的形势。

六是乡村旅游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乡村旅游还尚在起步阶段,其主要原因一是基础建设不足,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尚在完善阶段,娱购乐等配套设施相对薄弱。可以说紫阳旅游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单低档特征,如接待设施、乡村生活环境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交通路网仍需按旅游线路完善,在旅游发展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乡村旅游项目融合了农业种养、餐饮服务、住宿服务、文体娱乐等多业态。紫阳人才缺乏,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后,产品服务跟不上,经营困难,社会化服务组织缺乏专业组织和信用平台搭建,服务网络延伸不足,覆盖率低,特别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线上线下展示平台滞后,影响了紫阳的知名度。三是政府保障衔接不足。现有扶持政策更多以农业产业角度扶持,缺少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门政策,土地供给不足,导致配套设施在用地审批、餐饮、住宿、娱乐设施等方面很难落地,已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肠梗阻。四是个性彰显不足。虽然紫阳拥有高颜值人文景点和民俗民居文化,但从建成的文笔山、五省会馆、茶山、擂鼓台、任河漂流等来看,门票收入很少,没有解说人员,留不住客人,特色美食农家乐特色彰显不足,仅停留在吃上,特色和优势没有充分展现出来。

这些问题将是下一步发展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振兴必须面对难点堵点问题,既要面对现实、认清形势,又要抓住短板、积极破解,实实在在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三、县域产业发展急需破解的问题探索研究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一要破解“谁来兴村”问题。关键是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发展能吸引人,农村环境能留下人,要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推动建立一整套城乡人才顺畅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城乡融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的通道,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创业就业,外出知名人士返乡创业,吸引社会各类人才服务乡村。

二要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农村最具潜力的自然资源,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要有新突破,是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路径。实践证明,通过承包地“三权”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建设性用地入市改革不仅能为城市打开新的投融资渠道,还能够更大范围激活农村要素资源。解决土地问题,就要破解农村土地“种不好、用不了”的困局,盘活农村闲置、撂荒土地资源。在符合政策规划、用建管理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政府应优化对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土地,土地出让收益取之于乡村、用之于农户。针对农户地块小、零星分散,单靠一家一户种地无盼头,如何解决农村空心化、土地撂荒、进而引伸“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涉及农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个层面利益,按照“政府主导、农户分散、转包、租赁、入股、公司集中经营”模式,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组建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将“不愿种、种不好”的土地流转出来,把零星分散土地整合成片,加强农户与市场对接联系,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助推收入增长。

三要完善乡村金融服务。城乡融合要有真金白银投入,从资金角度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在实际推行中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财政资金应通过以奖代补、产业奖补、产业基金、抵押担保等方式发挥杠杆作用,金融支农要适应农村的特点,创新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在乡村振兴中,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参与多元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减、总量持续增加。

农村金融要紧盯广大农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需求,有专门机构、人员,有定制产品,有机制保障。重点是加快解决农村抵押担保难题,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把信用贷款作为主攻方向。

农业保险重点是发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以及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

长期以来,农村存款流向城市,为城市建设输送了大量资金,城乡金融配备严重失衡,县城存贷比不高,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仍很突出,金融服务乡村任重而道远。要加快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房屋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权等担保融资。

四要文旅融合。对于一个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而言,重点是要明确自身定位,进而确立发展主题。一个好的主题形象通常能紧扣时代脉搏,传递出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抓住旅游者心理,打动情思。

在进行文旅融合筹划时更加注重地方特色的挖掘,打造易于甄别的文化旅游产品标志,最大限度形成比较优势。

问题:由于软硬件条件制约,相对于紫阳与大中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成熟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建设相对粗放,布局分散、开发层次低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发展意识比较欠缺,规划还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

要克服资源分散与集中统一开发之间的矛盾。首先是地域分布分散性,主要是受地理限制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制约。其次是种类分散性,集中区罕见,呈多元化特点,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自然资源、遗产遗址旅游资源和民俗风情等不同类型同时并存比较常见。

要树立一盘棋思想,通过整体规划布局,整合资源集中开发,克服小算盘,地方保护思想,最大限度挖掘潜力,形成相对完整闭合的文化旅游产品消费链条,在提升体验上提高产业整合度。

要克服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深度开发之间矛盾。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既可让文化资源让更多人所熟悉,也能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成果又能反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展与保护并重。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做到文化资源深度发掘,多方位多层次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化意蕴,讲好紫阳文化故事、历史故事、产业故事,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提升游客的文化感觉和体验。另一方面要富文化保护意识于旅游当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让游客主动参与文化保护,将他们发展为文化宣传保护传承者,提升品质、传播价值。

要克服思路与差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县域文旅融合的一大突出矛盾就是发展思路高度雷同,由于策划水平限制,相关方案在凸现地方特色方面严重不足,如对文笔山、五省会馆、擂鼓台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由于政策资金短缺,很多景点开发只是为了门票和食宿收入,搞浅层次资源开发,对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深度开发挖掘不够,特色小镇一哄而上,但很多小镇在形成文化特色、夯实历史底蕴方面存在偏差,千城一面现象突出。无吸引力甚至为房地产商变种,缺乏持续发展后劲。

五要城乡产业协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培育发展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新区,推动城乡要求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

突破协同发展,需要空间载体为支撑。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可以就地就业和城镇化,乡村集体土地、特色资源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吸引城市人才入乡,工商资本下乡、科技人才入乡,金融下乡、解决城市要素落得下,乡村要素供需用得好局面。

一是把特色小镇作为重要载体。打造集镇特色产业生态园。二是把农业园区作为重要平台,优化提升各类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力。三是完善小城镇联结功能,承接一定产业和公共服务。四是是探索美丽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方式,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五是创新一批城乡整合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重点培育打造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和产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但必须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农民与集体、农民与市场,守住生态红线底线,防止产业起了而环境破坏了,乡愁没有了。

四、加快紫阳县域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多规合一,编制完成好紫阳全域旅游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县域要发展,产业规划应先行,积极推进与国内知名院校、旅游团体强强协作,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精心谋划,尽快规划适合我县产业发展规划,明晰全县产业发展定位,整合全县“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多个融合到一个区域发展点上,在规划编制时要征求征询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既要立足紫阳现实和长远发展,又要聚焦人民群众生活所需,合理安排产业+文旅+生态融合,又要着力突出县域特色,提升品位,完善市政功能上下功夫,让人们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唤醒紫阳发展活力。实现一本规划管到底,一张蓝图抓到位,切实解决现有规划自成体系,内容雷同,缺乏衔接,档次低等问题。

(二)依靠项目推进融合发展

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大投入。当前,紫阳发展面临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产业不发达、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状况,需要筹备巨额资金和产业项目才能解决发展不足的现实问题。一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乡村振兴主要涉及农地改良、农业灌溉、水电路讯配套提升、农村环境整治、城乡交流、冷藏物流、观光休闲现代农业发展等方方面面,要借助本县优势资源配置要素,不断加大项目及生态补助争取力度,特别是要借助国家对深度贫困县扶持,持续向上争取基础设施、产业奖补政策扶持,整合支农惠农资金,将现有财政支持资金、农业补贴资金、农业相关产业支持资金、农村综合整治建设资金、农村产业发展相关项目资金充分整合,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持续输血造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要主动招商。要创新思路、开放招商,着力长远、精心谋划一批能够形成发展内生动力产业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土地供给、税费减免、交通设施、用工等资源要素配置上采取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资金等办法,实行全员招商。三要围绕丰富富硒资源,特色农产品,山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积极对接农产品初深加工旅游综合开发、医养结合、道养结合,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出台一系列可操作能兑现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激活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全县资源开发,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使大量的分散的民间资本主动投入全县产业发展中来。

(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为乡村振兴县域发展奠定基础

产业兴旺是县域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后期发展县域旅游的重要前提,只有把产业抓上去了,县域才能真正发展,旅游业发展才有支撑。全县上下要紧紧抓住乡村产业这个牛鼻子,与当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尝试衔接,聚焦重点产业、聚焦资源要素,实施深度开发挖掘,创新引领资金投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构建紫阳现代农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1、因地制宜,加快培育以富硒资源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在具体运作上,建议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开放开发机构,党政一把手持帅,专门负责农业园区规划,项目配套、招商引资、民营资本参与合作等平台。实施政府主导、企业、合作组织自主经营参与,整合县内茶叶、魔芋、中药材、山野菜、林下养殖,流水渔业养殖、设施蔬菜、富硒杂粮、畜牧养殖、特色花卉、林果等传统优势资源,通过借助富硒这一优势品牌,结合脱贫攻坚向产业纵深推进,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初期,全力打造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梯次成长型农业园区,通过鼓励性、参与性、包容性培育,政府和相关部门、乡镇村广泛搭建与国内、省内、市内、县内知名企业、院校合作,实施园区最大化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园区适应市场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2、发展一批支柱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立足优势富硒资源,一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持续推进紫阳富硒茶、富硒山泉水、富硒中药材、富硒杂粮、富硒林下养殖、富硒林果、流水养殖、硒陶制作、板石雕刻、民间剪纸、毛绒玩具等传统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进社区、进工厂,促进乡村产业融合抱团发展。二要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支持紫阳富硒食饮品药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硒谷园区、恒紫园区建设精品加工基地,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政府可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农产品原料相对集中的村镇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产地,物流集散地。三要优化乡村旅游布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有机对接,政府可在城关、向阳、毛坝、洞河、焕古、麻柳、洄水、高桥、汉王、蒿坪、瓦庙等镇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有条件的城关、蒿坪、向阳、焕古、汉王、高桥可优先培育一批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康养基地。四要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农业合作社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冷藏物流、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任河千户社区和17个建制镇集中安置点探索建立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保障、毛绒玩具、茶叶加工、鞋服加工等社区生产性服务业,切实解决留守老人、妇女就业增收问题和留守儿童托幼上学、老人、妇女生活保障问题。五要大力发展乡村信息产业。持续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农户+全作社+社区工厂+企业”,加快本县重点农产品与产业链大数据有机衔接,全面推进数据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物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拉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与快递服务、物流服务有机衔接,最大化发挥农产品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消除企业后顾之忧。六要加快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农村房屋腾退后,农村土地大量闲置撂荒如何整合、如何利用生产、农户生活如何保障问题是政府面临最大的现实问题,政府应引导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经营方式,把利益分配重点向全县产业链上游倾斜,在依法、合规、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做到产业布局精准,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企业收益明显的目的。

(四)搭建机制,打造产业创新工程

围绕紫阳实际,切实解决产业创新不够引领不强等实际问题。一要搭建创新平台。利用脱贫攻坚省内外对紫阳帮扶,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全国知名科技性企业建立长效技术依托关系,帮助本县农副产品加工、富硒食饮品企业实施秉持引领创新,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二要全面吸纳人才。逐步转“劳务输出大县”为“返乡创业示范大县”,通过人才引进,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和生存技能,最大限度为本县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工人、产业工人,全面破解结构性用工难、季节性用工荒等问题。三要加强金融扶持力度。加快整合全县金融资源,优化资本投入方式,建立和扩大创业投资规模,通过企业信用贷款,政府过桥基金投放,股权质押等业务拓展,全面提升产业资金保障。四要出台一批服务政策,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政府应尽快设立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帮扶全县重点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投资更加便利,投资者更加有信心,针对土地、用工、融资、供水供电、环保等项目推进中突出问题,集中人力,重点突破。应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农业围绕旅游调结构、工业围绕旅游选项目、文化围绕旅游创平台、县域围绕旅游建特色”的思路,调动全县各职能部门参与产业发展热情和服务产业自觉性。(张春涛:紫阳县统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