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叶的资源、生产和经营

时间:2018-07-09 00:00
文件名称 紫阳富硒茶叶的资源、生产和经营
索引号 0000001450000201807001 公开目录: 调查研究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8年07月09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8年07月09日
内容概述 紫阳富硒茶叶的资源、生产和经营

茶叶资源

第一节 茶区概况

紫阳县自唐代始,就有贡茶生产,列为朝廷金之后第二位的贡品,在唐、宋、明、清的史志书籍中均有大量文字记载。清末民国初,因战事频发,交通堵塞,南方茶叶无法运往西北,而紫阳茶得地利和汉江水运之便,不但未因战争而停滞,销路反而扩大,“每年约产三十余万斤”。民国三十三年( 1944)紫阳茶叶运销量达260吨。紫阳不仅有宜饮之茶,还有宜茶之水。汉江、任河水清澈透明无污染,为茶叶生产、饮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紫阳茶迅速发展。19533月,安康专区以紫阳为重点建立茶叶指导所,在瓦房店设立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试验站,将红椿坝、毛坝关、瓦房店、宦姑滩做为重点茶区培养,全县茶园面积达到0.17万公顷,产量750吨。

1965年初,全县兴起茶叶生产热潮,县级机关和区社干部深入茶区组织农民进行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收购部门大量收购茶籽,发展一批新茶园,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在历史上紫阳茶种植是分散的,除瓦房店茶叶试验站之外,全县基本没有成行的茶树和成片的茶园,茶树生长在庄稼地里和山坡上,茶农不习惯给茶树追肥,更不知道修剪改造,政府不允许也舍不得占用好田好地种茶。

1975午,紫阳县掀起茶园建设高潮,动员农民开辟荒山挖茶带,在任河流域、汉江下游组织百人会战、千人会战的大场面。1978年,全县播种茶籽1455吨,建设行距1.5米的带式茶园0.4万公顷,组建公社茶场56个,大队荼场410个。但因30%的茶园种植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坡上,一部分茶园建在碱性土壤里,且大部分茶籽从湖南省调入的群体品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种植面积大,有效面积少。

1980年,发现紫阳岩石、土壤、水体中富含硒元素,茶叶含量最佳,并逐步被全国茶叶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19866月,中国茶叶学会会长、著名茶叶专家陈启坤研究员在紫阳考察茶叶生产时,将紫阳茶定名为“紫阳富硒茶”。自此富硒茶成为紫阳的专利,其品牌效应在全国茶叶市场上凸显出来。1999年,全县开始退耕还林,将大部分退耕土地种植以茶叶为主的经济林。

2001年,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紫阳茶叶生产才真正跳出传统的生产模式,县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紫阳本地茶树品种,在焕古、毛坝、向阳等地用好田好地建设以本地茶种为主的丰产密植茶园。200410月,国家正式公布紫阳茶为富硒茶原产地,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2007年,通过建设现代化园林,生态工程、示范工程、无性系良种密植茶园等形式,发展一批集中在低山川道的优质高产茶园。2010年,全县茶园总面积1.15万公顷,茶叶总产量2983吨,其中:名优茶1680吨,实现茶叶产值3.6亿元。

第二节 产地环境

一、地理环境

紫阳县最高峰海拔2522米,最低海拔280米,具有“立体农业”气候特征。形成水热共济,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的特殊地域小气候,有利于茶叶内含物生长发育,特别是可溶性物质的合成和积累,使茶叶内含物丰富,香高味浓、耐冲泡。境内大部分区域都适宜茶树种植,属于具有绿色、有机、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茶业生产区域,符合NY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T5018-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陕西省DB61/T307-2003《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发展天然富硒茶对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和要求。

二、气候成因

紫阳北有秦岭、凤凰山双重天然屏障阻挡西伯利亚寒流和干冷空气侵入,南有大巴山天然生态林的庇护,东南方的汉江、任河又可充分接纳东南暖湿气流,形成终年温暖湿润,水热同季,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紫阳县气候各因子符合茶树生长年降水量大于900毫米,生产季节月降水量1OO毫米以上,年有效积温大于4500℃,年平均气温高于14.5℃,日照百分率低于45%,无霜期260天以上的要求。紫阳森林覆盖率为55.7%,工业企业较少,大气、水域没有工业污染,茶园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经农业部西北环境检测站检测,空气中每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F)日平均浓度分别小于0.30.150.1毫克和7Ug。天然降水和江河水质较好,无污染,全县各种水源矿化度在69-430之间,pH值在6.4-8.3之间,为弱碱性和弱酸性水,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

三、土壤养分

全县土壤呈显著的山地垂直地带性演替变化。海拔1400米以下,基带是黄棕壤,分布在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绝大多数地区,其中海拔900米以下又以黄褐壤为主,棕壤主要分布在南部大巴山1400米以上的地区,潮土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和阶地上。境内除盘厢河、青石板河及洞河流域有碱土分布外,其余各地成土母质岩均为酸性反应,pH值在4.5-6.8之间。有机质1.68%,属中等水平,含氮0.144%,属中上等水平,速效钾丰富,大于70毫克/千克,土壤适宜茶树生长,且宜茶土壤广阔。广泛分布我国少见的富硒岩层,如早古生代的硅质、炭质片岩、泥灰岩、云母片岩等,土壤硒含量平均达0.49毫克/立方米,最高值达3.98毫克/立方米,在种植区天然富硒茶土壤含硒量0.56.9毫克/千克的标准范围。土壤中镉、汞、砷、铅、铬、铜等重金属元素和氰化物、氯化物、氟化物、石油类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极低,有的甚至检测不出。经农业部西北环境检测站到紫阳实地检测,茶园境状况各项指标均能达到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经送样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检测,结果表明紫阳富硒茶符合无公害食品安全要求,具备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的条件。

第三节 茶树品种

一、紫阳本地种

本地种称之为紫阳茶树群体,是陕西分布面积最广的群体品种,以紫阳县为中心包括安康市境内各产茶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带,茶叶产量约占全省总产的75%,有以下紫阳茶树品种。

紫阳槠叶种 灌木、小叶类,叶形椭圆,叶片长7-10厘米,宽3-4厘米,长宽比(以下简称RR=2.3,树姿半张开,萌芽期3月上旬—4月下旬(以下简称3/-4/上类推),开采期4/中—4/下,白花,花瓣4-10片不等,雌蕊3裂,种子圆球形。

紫阳小叶种 灌木、小叶类,椭圆形,叶片长7厘米以下,宽3厘米以下,长宽比R=2.2,芽黄绿色,叶绿色,叶质硬脆,叶缘平,叶身平或内折,萌芽期3/-4/中,始花期8/上-9/中,白花4-7瓣不等,雌蕊2-4裂,种子圆形。

紫阳大叶泡 灌木、大叶类,椭圆形,叶长10-14厘米,宽4-5厘米以下,长宽比R=2.3,叶面隆起或微隆起,叶片水平着生,芽毛多。萌芽期3月/中-3/下,嫩叶叶面隆起或强隆起。开采期4/-4/下,白花5-9瓣不等,雌蕊3裂,种子圆形或圆锥形。

紫阳大青茶 灌木,大叶类,树姿半张开,椭圆形,叶缘渐尖.芽黄绿色,芽毛多,叶身内折,叶质硬脆,叶片水平着生,长宽比R =2.1,萌芽期3月/中-3/下,开采期4/中,始花期8/上—9/上,白花69瓣不等,雌蕊3-4裂,种子圆形。

紫阳大柳叶 灌木,大叶类,树姿伸长形或披针形,芽黄绿色,芽毛多,叶色深绿叶尖渐尖,半张开,椭圆形,叶缘微波,长宽比R=3,萌芽期3月/中一3/下,开采期4/上-4/下,始花期8/-9/中,白花59瓣不等,雌蕊3裂.种子圆形。

紫阳中柳叶 灌木,中叶类,树姿伸长形或披针彤,长宽比R=2.9,芽黄绿色,叶身内折,萌芽期3/-3/下,开采期4/-4/下,始花期8/-9/中.白花59瓣不等,雌蕊2-4裂,雌蕊3裂,种子圆形。

紫阳小柳叶 灌木,小叶类,树姿伸长形或披针形,长宽比R=2.8,分枝密叶缘平,叶面平,叶身内折,芽黄绿色,叶绿色,叶身内折,叶质硬脆,萌芽期3/中一4/下,开采期4/中-5/下,始花期9/上,白花45瓣不等,柱头3裂,种子圆形。

紫阳圆叶种 灌木,树姿半张开,分枝密,叶色绿,叶缘平,锯齿粗钝,叶片水平着生。长宽比R=1.7,以巾叶类为主,平均叶长8.2厘米,平均叶宽4.7厘米,萌芽期3/下,开采期4/中,始花期9/上,白花5,柱头3裂,顶端分裂,雌雄蕊等高。

紫芽种 灌木,树姿半张开,多茸毛,叶形椭圆或伸长形,长宽比R=2.4,叶片大小不一,叶长7.8厘米,平均叶宽3.2厘米,萌芽期3/中—4/中,开采期4/中一5/上,嫩叶叶面隆起或强隆起,始花期8/-8/下,白花58瓣,柱头3裂.种子圆形。

紫阳苦茶 以味苦而得名,分布在境内海拔1000-1450米的中高山地带,因雨量充沛,云雾萦绕,热量不足而形成,主要为大叶类、中叶类、小叶类,椭圆形,芽淡黄绿或紫色,叶尖钝尖,叶片水平着生,萌芽期4/上,开采期5/上,始花期9/上,白花3-5瓣。

紫阳“甜茶” 1980年,县茶叶试验站科技人员在境内渚河上段小水河上游,即燎原公社庙坝河两岸海拔800米的林地里发现一颗高2.4米,主杆8厘米,树皮光滑、暗灰色,小枝褐色,伞形树冠,果实坚硬长10厘米左右,成熟后闭果不分裂,与茶树大同小异,当地群众称之为“甜茶”,不仅当饮料,还当药用,冲泡后散发出一股清香的甜味,可去火清目,治牙痛,群众自发培育种苗。2010年,科研人员组成野甜茶考察队赴原产地进行第二次考察,购买种苗86珠进行栽植,究竟是不是茶,有无饮用和药物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引进外地种

紫阳富硒茶的主要栽培品种以紫阳种为主,外地品种为辅,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湖南群体品种90年代前基本淘汰,后引进福建福鼎大白、浙江(中国茶研所)龙井43号等茶树良种取而代之。大部分外地茶种在境内长期种植,逐渐适应境内土壤、气候环境后,表现出本地种特质,进而演化成紫阳茶种。2001年,开始利用平地、水田示范种植无性系良种密植茶园,在毛坝镇瓦滩村、焕古镇大连村和金塘村、向阳镇高坝村和院墙村等地,利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发展福鼎大白无性系茶园66.67公顷,建园后因管理不善成活率不高。2007年引进龙井43号,在洄水镇茶稻村、双桥镇四坪村、高桥镇兰草村、红椿镇盘龙村、蒿坪镇改革村等地种植,成活率高,但适应性差,生长缓慢。2008年引进乌牛早品种,种植在蒿坪镇电光村,属于试验示范种植,长势较强、持嫩性好,能适应紫阳生长环境,有推广价值。2009年,全县累积发展新茶园0.86万公顷,其中无性系茶园0.11万公顷,有性系茶园0.75万公顷。

第四节 茶叶品质

紫阳种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经长期自然演化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一个地方群体品种。具有发芽早、分枝密、抗逆性强、产量较高、鲜叶内含物丰富且比例协调,特别适制优质绿茶,1965年农业部认定的全国21个地方茶树良种之一。在同等肥培管理条件下,紫阳种的品质成分(氨基酸)高于外地良种,而多酚类与氨基酸的比值却相对低于外地良种。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已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阮宇成认为,紫阳种是全国具有特殊的熟板栗香型7个品种之一。

198996日,紫阳富硒茶在北京通过评审权威鉴定,其品质得到所有鉴定专家的充分肯定:“紫阳富硒茶是具有广阔前景的保健品,特别是对人体硒补充有益,并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抗衰老作用,为国内首次通过审定的富硒茶,其研究成果为国内领先水平,本研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国内富硒茶开发研究开创了先例”。

紫阳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山区农业县,没有大型企业产生工业污染,生态环境良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生产施用有一定量的化肥和农药外,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只少量施用化肥或不施用农药。经农业部西北环境检测站检测,境内茶园环境状况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生产无公害食品要求,可谓安全卫生。

紫阳虽地处我国茶区北缘,但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结构形成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茶树生长季节长,水热同季,匹配良好,山地云雾缭绕,形成多云、高湿、低日照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更有利于茶叶内含物的合成和积累,内含成份丰富且各种比例协调,特别是对茶叶香气、滋味有重要作用的呈味物质,如氨基酸、游离儿茶素、咖啡碱等物质含量较高。紫阳富硒茶自古以香高、味浓、回味甘甜、耐冲泡的特点闻名全国,成为西北茶区的代表,可谓自然天成。

经科学研究证实,在我国茶区仅有湖北恩施和陕西紫阳两地区属富硒区,紫阳县境内广泛分布着我国少见的富硒岩层,由岩层发育而成的土壤含硒量高达3.98毫克/千克,是紫阳茶天然富硒的物质基础。经测定分析,紫阳茶含硒量在0.3毫克/千克以上,符合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307《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标准要求。

茶叶生产

第一节 茶业政策

2000年,县政府提出紫阳富硒茶产业化建设,重点从基地、加工体系建设及相关产业入手,推进紫阳富硒茶产业化进程。大力扶持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种籽建园、种苗建园费用由政府无偿扶持80%,每建0.67公顷茶园,政府无偿配套建设一口小水窖。规模较大的成片茶园,其道路建设、灌溉设施建设由政府全额扶持。对各乡(镇)新建精品示范茶园,政府每亩无偿投入土地租赁费、整地费、肥料款、种苗款。

2002年,把茶叶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内容,实行重点考评、重奖严罚。全县平均每年茶叶单项考评奖励资金达80万元以上。连续实施部门包村抓产业,将茶叶作为首要包村工作,下达给各包村责任单位;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扶贫重点村建设、财政扶贫、以工代赈、移民库区开发、汉江绿化、汉江大瀛湖治理等政策机遇,实行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最大限度的向富硒茶产业建设挂靠倾斜。

2006-2008年,连续三年给予重点扶持,每建一个茶叶加工厂投资200万元以上、厂房面积800平方米以上、引进清洁化生产线的标准化茶厂和每建一个投资30万元以上、厂房面积200平方米以上、按要求配齐加工设备的初制茶厂,县政府分别给予25万元和2万元的建房补助,机械设备扶持20%的资金。建厂征地给予相关税费减免。

2009-2010年,累计投入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建设以茶叶加工企业或茶叶种植大户为主体,一次性签定20-30年土地流转合同,全县集中连片新建无性系良种丰产茶园333.33余公顷。实施百名县级、部门领导和全县千名党员干部狠抓万亩茶园管理示范工作,每年抓茶园管理示范面积0.13万公顷以上,每亩茶园政府给予80元肥料扶持,每百亩茶园政府无偿扶持茶树修剪机l台。采取小厂覆盖边远乡村、大厂建成龙头企业。大厂带小厂、小厂联农户的模式,引进推广小型名优茶加工机械和清洁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实行部门联村包抓茶厂建设,确保规划一个、建设一个、验收一个、投产一个。

第二节 茶园建设

一、种苗培育

2000年,着力培育地方茶树良种(地方群体种),通过招商引资加强苗圃基地建设,福建茶商和种苗商林育福、陈瑛丽、林学良,浙江叶日景,紫阳孙红军、黄再贵等业主,相继在麻柳、城关、红椿、蒿坪、向阳、双桥等地开展茶树良种的扦插繁育。2004年,属于尝试性的繁育。因育苗品种不纯、规模小,成活率低、效益不高,林育福、林学良、叶日景等陆续退出。2006年,紫阳茶树种苗产业发展开始好转,业主陈瑛丽、孙红军、黄再贵坚持育苗,逐步转向规模化发展,以育紫阳种为主,育苗基地年育苗规模保持6.67公顷左右,成活率提高,成苗率增加。2009底,贵州客商陈仲生来紫投资紫阳种繁育,在东木乡月桂村租用水田近6.67公顷,扦插紫阳种0.47公顷,分别在双桥、东木、红椿等镇共有2.67公顷茶苗圃。20107月,由于受“7.18”特大暴雨洪灾的毁坏,虽造成一定的损失,但为培育紫阳茶树种苗总结出了好的经验。

二、茶园改造与新建

20世纪60-70年代,全县新茶园建设以坡地、荒山为主,直接利用茶籽点播,接穗扦插成苗率极低。建园大部分为等高单行种植,少部分为零星种植,密度稀,初期实行茶粮间作,种植豆类作物,三年后不再间作其他作物。2001年,开始探索好田好地建设精品茶园,建设规范化的坡地茶园(25度以下);改革传统耕作方式,采用单行或双行方式栽植或点播,向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良种化转变;坚持发展无性系与有性系茶园相结合,侧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采取合理密植,坡地改梯地,零星改成片。种植前深翻改土施足基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施用深度30-40厘米。茶苗建园,栽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厘米左右.根系离底肥10厘米以上。栽植规格:单行植行幅130厘米,丛距28-30厘米,每丛2-3株,基本苗5000株/亩。双行种植大行幅150-16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丛距30厘米,茶丛交错排列,每丛2-3株,基本苗5500-6000/亩。茶籽直播建园,通常采用单行式(130150)厘米x(25-30)厘米穴播,每穴5-6粒左右,播种深度3-5厘米。

三、茶园管理

施肥 紫阳茶园施肥有两大类,农家肥料:堆肥、沤肥、人畜粪尿、厩肥、饼肥。商品肥料: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化学和矿物源肥料,秋冬追施农家肥,初春追施化学肥。

茶园耕锄 紫阳茶园耕锄深耕多用二齿或四齿耙,坡地茶园用角锄或板锄浅挖,每年冬季深耕,夏秋浅耕锄草。1986-2000年,茶园由乡(镇)村集体经营,每到秋冬动员群众深耕;2001年大部分茶园进入企业化管理,由企业雇工对茶园进行深耕锄草。2007年,部分企业开始推行机械耕锄。

茶树修剪 1986-1999年,茶树修剪组织人工进行,每年对茶园进行梳枝苔刈。2000年全面引进推广应用机械修剪技术。2010年,累计从浙江落合、川崎及山东临沂亚圣等生产厂家购置使用燃油(汽油)、直流电源型单人小型轻修剪机、重修剪机(割灌机)300余台,全县茶同修剪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低产茶园改造 1986-1995年,紫阳县不断实施低产茶园改造,直接淘汰70年代“大会战”发展的0.32万公顷表现性状差、产量低的湖南茶种茶园,改造解放前遗留下来的树体过度衰老、育芽能力弱、零星分散、专业化程度低、难以规范管理的低产老茶园。2001年到2010年,全县山坡树丛中的茶园全部淘汰。

第三节 茶叶采摘

一、采摘标准

紫阳县春茶采摘,在天气正常情况下,汉江沿岸的浅山一般在清明前7天开园采摘,任河沿岸低山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两天开园,中半山以上一般谷雨节后开园。此时段下园的鲜叶为“单芽”初展,或“一芽一叶”开展,茶农称“鸦雀口”“旗枪”等。紫阳茶园分布在海拔350-900米之间,春茶采摘高低山有7天时间差,前10天加工出来的茶叶多为高中档茶。10天过后采摘的茶叶,一般为中低档茶。20世纪80年代未,部分茶农为抢占市场,在春分前开园采摘,对茶树损伤很大,茶叶产量底,加工出来的茶叶细,但色泽暗,香味淡。此现象出现后,茶叶管理部门明文规定春茶采摘时间,禁止不顾节令的盲目采摘,茶芽长到一定标准才允许采摘。春茶采摘后20-30天,即可采摘夏茶。秋茶采摘根据茶树发芽状态,可随时采摘。后推行夏秋茶分期分批多次采摘,春、夏、秋三季可采摘40批次。紫阳茶采摘标准大致可分为四种:细嫩采、适中采、成熟采、特种采。20071011日,紫阳富硒茶整合为紫阳毛尖、紫阳绿茶两大系列产品,并制定出紫阳毛尖、紫阳绿茶、紫阳晒青茶鲜时采摘标准。紫阳毛尖特级规定八不采:雨天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不采、风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有病弯曲芽不采。

二、采摘方法

紫阳茶采摘技术大致有:按标准及时采、分批多次采、合理留叶采摘。紫阳夏秋茶采摘上还未完全改变传统习惯,即夏、秋茶不采或少采。手工采茶是紫阳茶区传统的茶叶采摘方法,采茶时实行提手采,分朵采。机采主要适用于大宗茶园采摘。机采效率是人工采茶的20-50倍,机采完整芽叶可达60%-70%,可制率达90%以上。实行机采时,当春茶有80%、夏茶有60%、秋茶有40%新梢符合采摘标准时就可进行机采。机采批次为春茶1次,夏茶1-2次,秋茶23次。2004年,随着茶园面积不断增长,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茶叶采摘缺劳现象日益突出,开始推广试用机采,引进简易式手动采茶剪,用于坡地茶园鲜叶采摘。由于茶园管理技术存在差异,部分茶园管理水平达不到机采标准和要求,加上不重视采摘夏秋茶,机采技术推广步伐缓慢。

三、鲜叶盛装器具

采摘鲜叶时,一般采用清洁、通气性良好的竹、藤编茶篓、茶篮盛装茶叶,不许用不通风透气的布袋、塑料袋等器具。鲜叶采收后,平摊在阴凉处保鲜,防止变质,及时快速运到茶厂加工。贮运时,机采叶和手采叶分开,不同茶树品种的原料分开,晴天叶和雨天叶分开,正常叶和劣变叶分开,成年茶树叶和衰老茶树叶分开,上午采的叶和下午采的叶分开,便于分类包装,以防等级混乱。

第四节 茶叶加工

一、手工加工

紫阳富硒茶手工加工经过摊晾拣别、杀青、初揉、炒坯、复揉、烘焙、理条提毫、复烘、足干焙香烘、复火收藏等工序。l986年,县科委和县茶叶站联合完成提高紫阳毛尖品质研究课题,取得安康地区科技成果特等奖,紫阳茶手工加工发生变化。从l989年开始,陆续引进浙江富阳茶机厂电炒锅、湖北省五峰茶机厂手推式揉捻机、浙江省上洋茶机厂电动式30型和35型名茶揉捻机,手工茶加工质量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20世纪90年代,苏陕交流对口扶贫,紫阳县先后派出农民技术员到浙江和江苏学习龙井和碧螺春茶手工加工技术,并聘请两省茶叶技术员和农民制茶能手,到紫阳进行实地培训,现场指导茶叶技术干部进行工艺改造研究和示范,手工制茶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碧螺春茶加工技术重点在向阳镇推广,最后扩大到城关、焕古、洞河、芭蕉、双桥等乡(镇)。龙井茶加工技术重点在向阳镇江河村、红椿镇盘龙村示范,最后推广到全县15个乡(镇)。手工加工的名茶和大宗茶先后获得安康地区、陕西省茶叶质量评比多项大奖,名茶从几十元500克卖到300多元500克。茶叶采摘时间和茶树品种是加工高中档茶的基本标准,中叶种芽头状,为加工紫阳毛尖的基本原料,每斤茶叶需要1.8-2.4万个芽头;小叶种芽头细,是加工紫阳碧螺春的基本原料,每斤用芽头3.2-3.8万个。手工采摘每个工日,一般只能采摘鲜叶500克左右。

二、机械加工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县共建立茶叶初制加工厂77家。由于选址和设备配套不完善等原因,能够正常加工的48家。到1995年,全县初制加工厂仅有5家继续生产。1998年,先后引进浙江上洋、富阳茶机厂名优茶机械,扶持名优茶机械加工示范厂建设。

2001年,采取以农户自筹为主,国家适当补助的办法,引进安装配套小型名优茶机械,2005,全县新建名优茶加工厂98个,首次实现以紫阳毛尖为主体的半机械化加工。

2006年,将茶叶机械纳入省农机示范项目和国家农机补贴范畴,促进小型加工厂向中型加工厂的转变。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利用陕南突破发展项目资金,实施茶叶加工体系建设,新建清洁化加工厂15座,年加工规模设计为30-50吨;建设标准化初制加工厂60个,年设计加工能力为10-15吨,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年产500吨精制加工厂一座。

2009年,全县获省农机补贴178.37万元,获得省农机示范项目扶持22万元,建成茶叶加工厂201个,拥有机械设备1346台,其中标准化加工厂14座,引进清洁化加工生产线13条,茶叶初制加工厂60个,名优茶加工厂127个,机械加工能力2500吨,实际加工1860吨,占年总产量的67.4%。择优扶持培育的骨干加工企业,名优茶加工质量达到国内标准,产品相继获“中茶杯”特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秦巴茶王”金奖。

2010年底,引进各种名茶加工机械千余套,建成茶叶加工厂168家,其中,标准化初制加工厂建成60个,配套扶持30家骨干企业,建成清洁化加工厂14个,县茶叶研究所引进乌龙茶加工机械,派人到福建省安溪县学习,研制成功紫阳富硒乌龙茶。紫阳闽秦茶业有限公司研制出紫阳富硒红茶。紫阳富硒茶两大系列产品机械化加工的工艺流程和加工技术趋于成熟,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三、加工工艺

紫阳县富硒毛尖茶加工工艺:清明前采摘一芽一叶初展嫩叶,现采现制,加工工序:

杀青用平锅,燃料干柴,锅温达150度,投入鲜叶1500克左右,先用双手翻炒,当芽叶受热烫手时,改用木杈继续翻炒,叶色变为翡翠深绿,叶软如棉、并发出青香气,即可出锅薄摊,以散发水分和热量。

初揉杀青叶冷却后可初揉,将茶叶放在平板或蒲蓝内,双手如抱球回转或揉面式揉捻.先轻后重,待茶汁外溢时,改用轻揉慢翻,中间适当结块,散开时茶叶成条状即可。

初干 初揉茶坯薄摊在蒲篮或晒席上摊晾,放置通风干燥、清洁卫生处,切忌烟熏,半干时即可复揉。

复揉 将半干茶捏在手巾,两手向不同方向旋转,利用掌力使茶叶相互摩擦,使之紧卷成条,白毫显露。晾至茶叶含水量6%左右,即成紫阳毛尖。

第五节 茶叶包装

1986年以前,紫阳茶叶包装非常简陋,一般以白布袋子、纸箱、木箱包装外运;民问的礼品茶,通常用报纸、小布袋、塑料袋临时包装;居民储存茶叶以竹篮、篾筐、木箱、纸箱散装。20世纪80年代中期,茶叶市场出现铁盒、专制纸盒包装茶叶,每盒1斤,但制作工艺简单。1987年,县茶厂与西安影像公司共同设计紫阳县富硒茶纸盒包装,在全国茶叶包装评比会上获商业部优秀包装二等奖。市场茶叶包装普遍采用专制的塑料袋包装,并印制有茶叶品名、生产厂家、采摘时间、净重数量等,一般为250克、500克装。2002年,紫阳富硒茶包装更加精致,设计新颖,印刷精美,具有保鲜功能。

2007年,县政府采取“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经营管理模式,茶叶包装不仅外观美观大方,内容也更加丰富,内装有紫阳富硒茶品牌介绍,茶叶元素成分含量,有的还配有陶瓷茶具等;包装容量以适应各类消费者,一般以500克为单位,内装50克一装10个小盒或100克的5个小盒。2010年,每套茶叶包装价格在20-30元左右。茶叶储存方式不断规范,商家或多数居民,由堆放散储变为使用冰箱、冰柜冷藏,确保成品茶叶长时间保值保鲜。

第六节 产业规模

2010,紫阳县茶园面积达到1.15万公顷,全县形成茶叶主产乡(镇)20个,其中茶叶基地乡(镇)15个,有5个基地乡(镇)茶园总面积超过0.07万公顷。人均茶园面积达0.07公顷以上的专业村55个、人均茶园面积超过0.13公顷的专业村13个。20个茶叶主产乡(镇)茶农4万户13.5万人。全县建成名优茶机械加工厂210个,其中建成标准化加工厂14,引进建成清洁化加工生产线13,拥有机械设备1300余台(件),年机械加工能力2500吨,实际加工1860吨,占紫阳茶叶年加工总量的74.6%,基本实现机械化。茶叶总产量2983吨(其中名优茶1680吨),实现产值3.6亿元,综合收入3.64亿元。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4.56%,综合收入占全县GDP15.35%。紫阳跻身全国118个茶叶重点县,被农业部列为国家茶叶商品基地县和优质名茶区及名茶百强县,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茶叶经营

第一节 茶叶销售

20世纪70年代,紫阳茶叶被列为国家统购统销二类物资管理,并且视为联系大西北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产品,每年下达的收购计划占茶叶总产量的80%,茶收购量占全省的一半,收购部门按照管理计划,统一收购,统一经销,主要销往西北地区。为完成茶叶交售任务,收购季节县、区、社层层开会,队队动员,把完成茶叶交售任务,提到爱党、爱国的政治高度,以此动员茶农积极踊跃地把茶叶卖给国家。县规定,每人一年只允许自留500克喝茶,其余必须交售给国家。茶叶低山不到清明、中半山不到谷雨不采摘,其原因是担心产量上不去,影响完成交售任务,另一方面还没有“中高档茶”概念,只有粗细茶之分。再因加工设备简陋,生产的茶叶,粗茶多细茶少,细茶只占总产量的15%上下。县、区、乡购销社均设茶叶收购站,政府每年下达茶叶收购任务。

1988年,国家调整对茶叶购销体制,茶叶由二类物资降为三类物资,茶叶经营出现多渠道不同形式的经营格局。1989年,县政府放开茶叶经营市场,允许个体户自由经营茶叶买卖。到20世纪末,因科技成果无序竞争、经营失误等多种原因,天然富硒茶厂、金蕾茶厂、名优茶厂、灵芝茶厂及县茶厂先后倒闭,一度影响紫阳茶的发展与销售。

1990-1999年,紫阳富硒茶主要以安康、西安、关中、宝鸡、兰州、甘肃、银川等市场为主。2000年,开始向新的区域发展,逐渐销往山东、北京、上海、广州、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区。

2001年,一批紫阳富硒茶专营连锁店在安康、西安等城市相继成立,初步形成营销富硒茶产品销售网络。对于在各地开设紫阳富硒茶专营连锁店、直销店的经销商或紫阳富硒茶生产企业,政府给予扶持,即每建一个专营连锁店给予0.5-1万元的店面装修扶持,每建一个销售中心或紫阳富硒茶旗舰店给予5-10万元扶持。

2004年,紫阳县城出现一支庞大的茶叶销售队伍,有紫阳人,也有外地人,没有门店、没有包装,以“游击战”方式,三五成群地在茶市上收购茶叶,一次背几十千克坐火车、乘汽车,到安康等周边城市随去随销,一次可赚几百元。此外邮政、快递业务迅速发展,每年通过邮寄紫阳茶2万多斤。

2007年,有小批量紫阳富硒茶产品经中介外贸出口到国外,或作为特种茶原料销售到省内外大型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紫阳县天然富硒茶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宗茶作为茶浴保健原料出口到日本,每年销量20多吨,向阳茶厂生产的大宗茶(夏、秋茶)作为茯砖茶加工原料销往陕西省苍山茶业有限公司,年供应量100吨左右。

2010年,在安康、西安等城市扶持建立紫阳富硒茶专营连锁店60多家。本地经营紫阳茶的小商小贩和外地茶商来紫阳直接采购,形成多种渠道销售网络。

第二节 品牌建设

紫阳富硒茶系列产品有富硒紫阳毛尖、富硒紫阳翠峰、富硒碧螺春、富硒紫阳香毫、富硒紫阳龙井等品牌。1985年,茶叶局组建紫阳县名优茶公司,注册“巴茗”商标,主营紫阳翠峰名茶;县农办成立县天然富硒茶厂,注册册“紫健”商标,主要经经营陕青茶;县民政局成立的灵芝茶厂,注册“山花”商标,主营炒青茶和灵芝茶;县科委成立金蕾茶厂,注册“金蕾”商标,主营名优茶。一些乡(镇)茶厂也开展产、加、销一条龙的业务,如和平茶厂,生产销售“和平”牌紫阳毛尖、紫阳翠峰及高中档炒青名茶。向阳镇茶厂与江苏吴县合作,引进碧螺春加工技术,生产销售“月月池”牌碧螺春。江河茶厂引进龙井加工技术,生产销售富硒龙井。

2000年,推行茶叶生产营销“四证”(名优茶生产许可证、包装许可证、质量认证书、工商营业执照)制度,建立品牌创建的基础。20041029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通过对紫阳富硒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并向全国发布2004164号公告,全国各地质监部门开始对紫阳富硒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后改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紫阳富硒茶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富硒茶类产品,也是安康市第一个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农产品。

20051021日,县茶业协会申请“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审定注册。2006810日,茶研所、盘龙茶厂、焕古茶厂等10家紫阳富硒茶生产企业顺利通过市质监部门各项检测,成为全市第一批领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证的茶叶企业。同年95日,紫阳县茶叶产业办公室申报无公害茶叶产地(包括蒿坪镇、红椿镇、焕古镇、高桥镇、洄水镇),通过陕西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并获颁证,认定产地规模0.15万公顷。

200410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紫阳富硒茶原产地域保护的公告》,指出在紫阳富硒茶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紫阳富硒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紫阳富硒茶“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2007814日,陕西省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申请“春独早”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颁证。同年,县内13家茶叶企业产品获得QS认证。

200842日,陕西省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申请的ISO9001200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认证,并获得认证证书。同年93日,陕西省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申请019万公顷紫阳富硒茶有机茶园,通过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并获颁证,旗下11家成员企业同日时获得认证。200912月,紫阳富硒茶有机茶园转换018万公顷正式通过有机认证,11家成员企业也正式获得有机茶认证。

第三节 品牌宣传

19899月,国家对日发行刊物《人民中国》第九期,以《陕西省南部名茶小镇一一焕古镇》为题,用9个彩页介绍紫阳名茶一一焕古毛尖。刊登16幅照片配发日文,宣传紫阳茶历史、生产规模、茶叶品质。同时《中国经营报》对和平乡、焕古镇、县茶厂、茶试站的茶叶加工经营情况进行宣传报道。199659日,在北京举办紫阳富硒茶暨富硒食品新闻发布会、宣传推广会,国家、省部级、领导及36家新闻单位记者和80多名商界朋友参加会议,紫阳富硒茶开发研究成果通过鉴定,会上于若木教授宣讲紫阳富硒茶的保健作用,并且题词“国饮新秀天然富紫阳茶”。紫阳富硒茶进入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经几十家媒体宣传报道,在全国影响不断扩大。同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关于紫阳和紫阳富硒茶的宣传稿。1998528日,“98西安紫阳富硒茶开发推广会”在西安陇海大酒店召开,省、地有关领导、有关专家,各新闻媒体,商界人土等200余人参加会议,宜传紫阳富硒茶开发、推介紫阳富硒茶产品。

2007年,投入200万元,利用中省市各种媒体,城市(西安、安康)公交车及路牌,以及省内区间列车等户外广告,宣传和推介紫阳富硒茶品牌。2008228日,中央电视台用一个月的时间在CCTV2品牌栏目《购物街》品牌资讯榜中播出“春独早”牌紫阳富硒茶。同年中央电视台(CCTV7为紫阳富硒茶作1个月扶贫广告宣传;325日,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今晚播报》《陕西新闻联播》三个品牌栏目,分别在节目中插播紫阳富硒茶广告;《陕西日报》用半个版面刊登紫阳富硒茶广告。同年《安康日报》连续两个月刊登紫阳富硒茶广告;1020日,副县长郑红丹、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龙安、茶业局副局长吴世明做客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现代新农村》节目,就紫阳富硒茶品牌建设接受省台记者40分钟的专题采访。200931日,《文汇报》在重要版面大篇幅刊发《于若木与紫阳茶》文章,同年328日《人民日报》刊发《春天去紫阳品茶》通讯。20106月,打出安康至神木紫阳富硒茶列车广告。

第四节 品牌成效

19877月,紫阳县被省农牧厅列为优质茶叶基地县;10月,县茶厂生产的紫阳毛尖茶产品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1227日,紫阳毛尖茶参加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名、特、优、新产品评选,获得博览会银奖。1989年,“紫阳毛尖”“紫邑翠峰”被评为全省优质名茶,“紫邑翠峰”参加全国评比受到表彰。

1990年,紫阳翠峰、紫阳香毫、紫阳银针获得中国西部地区首届“陆羽杯”名优茶评比名茶奖。1991518日,县茶研所生产的紫阳银针、紫阳翠峰在“91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评选为“文化名茶”,获得国际茶文化名茶奖,紫健牌250克彩色纸盒包装获优秀茶包装奖。同年88日,县茶厂生产的“神云”牌紫阳毛尖茶、天然富硒特级茶获中国优质保健食品金奖;紫阳富硒茶在“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2年,在名茶评比中,紫阳毛尖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紫阳翠峰获第二届中国西部“陆羽杯”名茶奖、国家优质保健食品金奖、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紫阳香毫获“陆羽杯”名茶奖,紫阳银针获1992年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19951218日,“神云”牌紫阳天然富硒茶参展第二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荣获“第二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后稷金像奖”。1998年,和平茶厂生产的“和平”牌紫阳翠峰在1998年陕西名优茶评比中获优质名茶金奖。

2005421日,在陕西秦巴赛茶大会上,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春独早”牌紫阳毛尖被评为全省第一,获得“秦巴茶王”称号,紫阳绿茶获得全省大宗茶等奖。725日,中国·紫阳富硒茶观光园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列为首批12个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817日,和平茶厂选送“和平”牌紫阳翠峰茶,荣获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

20071011日,对原有20多个茶叶商标的紫阳富硒茶统一整合为“春独早”品牌,包含紫阳毛尖、紫阳绿茶两大系列产品,实现了紫阳富硒茶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五统一。同年“紫阳富硒茶”证明商标获市知名商标。

20087月,市政府授予陕西省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春独早牌紫阳富硒茶为安康市特色品牌产品,10月被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春独早”商标获市知名商标。同年1031--113日,在西安绿地笔克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首届陕西旅游商品博览会上,紫阳富硒茶被评为“旅游商品最受欢迎奖”

200998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紫健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春独早牌紫阳富硒茶以其特色品质夺得国际金奖。12月,“春独早”商标获得省著名商标称号。同年在农业部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价值评估中,“紫阳富硒茶”公用品牌价值达7.04亿元人民币,名列全国茶叶类公用品牌第9位,西部地区茶叶类公用品牌价值第一名。

2010428日,在中国陕西(汉中)茶叶节上紫阳县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生产的春独早牌炒青绿茶获得大宗茶类金奖。由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杂志(受国家农业部委托)对全国113个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进行评估,在首度发布的全国8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当中,“紫阳富硒茶”再次以96亿元的品牌评估价,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排行榜二十强,位居西部地区茶叶类公用品牌价值第一名。全县茶叶产值由1986年的不足1000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2.17亿元,富硒茶业综合收入由1986年的1500万元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3.64亿元。

第五节 紫阳富硒茶品牌确立

1987年,成立紫阳硒资源开发利用领导小组,组建紫阳富硒茶开发研究课题组;6月中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程启坤、阮宇成、沈培和、王自佩、吴幼亭一行五人到紫阳县实地考察,建议紫阳县茶厂直接向市场宣传和打出紫阳富硒茶品牌。期间,程启坤题词“紫阳毛尖,香高味浓,历史名茶,焕发青春”,阮宇成题词“安康地区紫阳茶,滋味鲜浓香气高”。

198996日,陕西省科委在北京组织召开“紫阳天然富硒茶开发研究成果鉴定会”。由沈治平、陈椽教授为首的国内13位营养学、医学、茶学、地方病学、微量元素学著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审议通过《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报告》,专家们从科学角度肯定紫阳茶“天然富硒”的独特性,从此紫阳茶正式命名为紫阳富硒茶。

19907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紫阳富硒茶专家评议会,于若木教授应邀参加会议,于若木教授在发言中谈到茶叶的保健作用和保健功能,应对紫阳富硒茶重新作出评价、赋予新的价值,引起医学、营养学、茶学及微量元素学各界人士的关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紫阳富硒茶专家评议会结束后,全国人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向紫阳订购紫阳毛尖茶250千克,习仲勋副委员长品饮后题词“健康佳品,驰誉神州”。1212日,安康地区扶持紫阳县100万元科技开发贴息贷款,用于紫阳富硒茶精制加工项目。

2002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紫阳县实施国家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获得天然富硒茶系列标准的制订权。200399日,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DB61/T3072003省地方标准,成为国内第一个省颁天然富硒茶地方标准;2004年,紫阳富硒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