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紫阳自然地理 | ||
索引号 | 0000001450000201806004 | 公开目录: | 调查研究 |
公开责任部门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18年05月19日 |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18年05月19日 |
内容概述 | 紫阳自然地理 |
第一节地质
一、岩石
早古生代晚期(4.4亿年),秦岭褶皱束发生强烈构造运动,沿断裂上涌出大量岩浆岩,形成广泛的中一基性硷性岩浆岩脉。县境内基性岩脉(群)约45条,超基性岩脉28条,案岩石类型分为超基性岩类、基性岩类、中性岩类。
二、地层
紫阳位于扬子准地台沉积区与秦岭地槽沉积区过渡带。西南部为大巴山地层,属扬子地层沉积区;中部为高滩——兵房街地层区和北部紫阳——平利区属南秦岭地层区。区内地层从震旦系至侏罗系均有出露。特别是与地质灾害有关的寒武、奥陶、志留系地层更是广泛出露。
三、地质构造
紫阳横跨扬子准地台,秦岭褶皱一级构造单元。二者以饶峰——麻柳坝断裂为界,南为扬子准地台的南大巴山台缘隆褶带,北为秦岭褶皱系。区域性大断裂主要有饶峰——麻柳坝断裂(F6)、高桥——八仙街断裂(F7)、红椿坝——曾家坝断裂(F8),一般性断裂有白鹤——铁佛断裂、蒿坪断裂、汉王——双安断裂。境内岩土体类型主要有块状坚硬侵入岩类、中厚——厚层状坚硬碳酸盐岩类、薄层状较坚硬浅变质岩类和松散粘性碎石土类等。
紫阳全境坡陡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地质环境条件极差等特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其中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且分布广、损失大,是陕西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
四、地质遗迹
20世纪80年代初,紫阳境内志留系笔石被国内笔石界称为“笔石圣地”,尤其是“萨马尔克弓笔石”最有影响。2002年,县政府以《关于申请建立紫阳县志留系标准剖面地质遗迹的报告》,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地质遗迹保护,拟建保护区位于紫阳县城西南部,南起高桥镇裴家坝,北至向阳镇。剖面出露层位于任河和渚河两岸。2004年6月,县矿管局与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共同完成《紫阳志留系标准剖面地质遗迹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志留系申遗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2010年5月,中国地层委员会第二次来到紫阳县芭蕉乡召开弓笔石现场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20余位专家到现场参观。
第二节地貌山脉
一、地貌
紫阳属于秦巴山地的一部分,地貌轮廓呈现为“三山两谷一川”的特征。汉王、任河将全县分割为大巴山、米仓山和凤凰山三个部分,山脉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凤凰山东部有蒿坪河川道,汉江、任河流经地均为峡谷。
地面海拔277~2522米,以洞河口最低,大巴山脊最高,境内2000米以上高峰11座。北部为低山区,海拔多在600米左右,山势较缓;中、南部为中山区,海拔一般为1500米左右,山势较陡,水系发育、切割深度在1000米左右;东南部高山区海拔多在1800~2100米间,峡谷深邃,峰岭陡峭。
近三十年来,襄渝铁路二线、陕川高速公路、镇村级公路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持续开工建设。全县兴修农田21.41万公顷;新建公路543条2325千米,大中型公路桥梁44座;建设100以上的铁路桥梁29处,开通500~3190米长的铁路隧道29个。1981-2010年,煤炭、板石、毒重石、锰矿等矿山开采频繁、城乡房屋建设普遍。这些人类活动,即为人类创造了财富,又因开山放炮对地层、地貌带来一定破环,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诱因。
二、山脉
大巴山县境内的大巴山,总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东以洞河为界,与岚皋县地域相接;西为任河,同米仓山隔河相对;南至川陕边界大巴山脊;北至汉江。海拔280~2522米,千米以上山峰5l座,县内2000米以上高峰均分布于本区。最高峰为川陕边界的五个包,其次为漆朳大梁(2279米)、界岭(2260米)、大太阳山(2137米)、中山寨(2ll8米)。许多山溪性河流发育于大巴山脊,北流形成深切峡谷与险峻山岭相间的地形。地域较大的汉江支流有洞河、汝河及任河较大的支流权河、绕溪河、盘厢河。
米仓山为大巴山的一部分,同狭义的大巴山以任河为界;西南部为其东缘。县境内的米仓山总面积约85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285~1799米,千米以上山峰47座,以老兰山为最高。河溪皆自北西流向南东,进入任河或汉江。较大支流有渚河、麻柳坝河、朱溪河、绵鱼河等。
凤凰山横亘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原为米仓山之一部分,后因汉江改道而独成一条山脉。汉滨、汉阴、石泉、紫阳诸县区的若干乡(镇)均在凤凰山内。南临汉江,北靠月河。紫阳县北部为凤凰山中段南麓。中山地带为狭长的地垒式山岭,两侧断崖发育,流水侵蚀强烈,狭窄的岭脊上多陡峭的山峰,形成优美的擂鼓台风景区。县境内凤凰山总面积约35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277~1891米,1000米以上的山峰20座,最高点在九条沟大粱顶(营盘粱)。地域内有汉江较大支流林本河、蒿坪河、沔峪河。
第三节河流水系
紫阳县属汉江水系,任河为汉江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的有洞河、汝河、林本河、蒿坪河等;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绵鱼河,沔峪河等。
汉江 源于秦岭中段南侧宁强县境内,从秦岭、巴山两条大山脉间向东流湖北注入长江。在地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大巴山的组成部分凤凰山南侧发生断裂沉降,以至汉江在石泉县以东折向南流,在米仓山、大巴山和风凰山之间形成一个大弯弓,至吉河口以下进入安康盆地。汉江径流紫阳县75千米,常年水位宽80~200米,深0.7~1O米,流速每秒约200立方米,河流总比降为0.6%。夏秋汛期常达0.1万~1.4万个流量,最高达2万个流量,秒速达3米以上。1987年,安康水电站建成,汉江紫阳段形成72.2平方千米库区,成为安康瀛湖重要组成部分。
任河 为汉江上游最大支流,源于重庆城口县和四川巫溪县同陕西省镇坪县交界处的大燕山(古名万倾山).向北西流经城口、万源两县,穿越大巴山后,与青荆(原来乡政府所在地,现为竹山村)、麻柳镇进入县境,折而北东,与县城南(任河嘴)汇入汉江,形成独具一格“鸳鸯水”景观。全长211.4千米(俗称“700里”),流域平均宽度20~25千米,总面积4871平方千米。在紫阳县境内长56.9千米。河床狭窄、河面宽100~150米。常水位宽50~80米。任河及其支流主要有:渚河、麻柳坝河、权河沿岸,沿岸设有麻柳坝、毛坝关、高濉、高桥、瓦房店、红椿坝等自然村。任河上、下、中游城口县、万源县境内,有灰龙峡、青龙峡、平坝河峡等大峡谷。川陕交界处紫阳县竹山村的三十里峡,最为壮观,因木兰灌生,又称木兰峡。1979年7月枯水期测量,仅小术兰、幺卡子、窑坪、木兰洞4处2千米流程,跌差12米。2003年,毛坝水电站建成,在毛坝镇上游形成库区30.87公顷,长约30里的木兰峡水库。
汝河 源于大巴山北坡,流经双桥镇、洞河镇,于洞河自然镇西流入汉江。上段名六道河,中段名许家河。干流总长51.9千米,流域总面积262.75平方千米,均在县境内。河床比降为30.3%,均宽50米。上游地处大面积天然林区,水量丰富。
洞河 位于汝河东侧,流经界岭、斑桃、洄水等镇,于洞河镇流入汉江。源头在大巴山五个包,分岔为大北河和八道河,分别在岚皋县和紫阳县境内。干流长69.1千米,县境内长61.9千米,流域总面积532平方千米。
林本河源于凤凰山南坡,上段支流有牛溪河、廖家河、闹河、安家河等,下游名沙坪河。干流总长35.3千米。沿岸地势开阔平缓,为紫阳县水稻、蚕茧集中产区。流经双安镇、汉王镇,于双安镇三元沟口流入汉江。
蒿坪河源于凤凰山炮台梁北坡滴水崖,干流长37.9千米,县境内长11.4千米,流域总面积100.8平方千米。
绵鱼河又名鲇鱼河,源于米仓山北坡,分叉于焕古镇王家沟和尖山沟,西段称东七元河,东段称五郎河。干流长19.95千米,于椿树垭西流入汉江。流域面积64平方千米。
沔峪河为断层形成的河流。源于蒿坪镇明垭子,流经蒿坪、双安镇,由东向西流入汉江。干流长18.86千米,流域面积51平方千米。
渚河 为任河最大支流,源于汉中市镇巴县星子山东坡,上游支流分别为中渚河、大市川河。人县境内后,在红椿坝汇合小石河,于瓦房店流入任河。干流总长125.1千米,县境内27.4千米。
权河 源于大巴山脊光头山金山谷,在高桥镇汇合东权河,于权河口流入任河。干流长28千米,流域面积120.85平方千米。河床比降极大,为62%。
绕溪河 呈南北走向,纵贯饶溪镇境内。发源于饶溪镇鸡公梁北侧,全长26千米,河床均宽约10米,平常流量两立方米/秒,流域面积76.36平方千米,因河流绕山而去故名。
盘厢河 又称盘旋河,源于大巴山脊干沙坝,纵贯联合镇全境,从观音寨入任河,全长45千米,曲流21.7千米,流域面积55平方千米。有“百里盘河十八弯,七十二道脚不干”之说,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人民经过30多年的水利建设,将河道截湾取直,把盘旋的河道变成良田,人工开凿岔河口、磨耳梁、岩洞湾、科家庄、观音寨等隧道,挖断两座山梁,灌溉水田20多公顷,深山峡谷呈现田园景色,颇为壮观。
朱溪河 源于镇巴县星子山三叉河,上游称白河,全长41.1千米,流域面积161.69平方千米。在县境内斑竹园与瓦庙河汇流,流经瓦庙、毛坝二镇,在吴家坝流入任河。
麻柳坝河源于镇巴县星子山,入县境内后与紫溪河、青岩溪合流后,于唐家大湾流入任河。干流长33.4千米,流域总面积262平方千米(县境内102平方千米)。
此外,干流长度在10千米以下、流域面积在20平方千米以下的流入汉江的河流有:松河、磨房沟(即魔王沟)、西门河、紫阳沟、长滩沟、大米溪、小米溪等6条;干流长度在10千米以上、流域面积25平方千米以上流入任河的河流有青石板河、渔溪河、竹瓦溪、黄谷溪等4条。
第四节气候
紫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一、气温
年平均气温15.O℃,年平均最高气温20.2℃,年平均最低气温11.2℃。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5.7℃。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3.5℃。极端最高气温41.2℃(1994年8月4日),极端最低气温-8.9℃(1991年12月28日)。
二、降水
年均降水总量1066.0毫米,年≥0.1毫米降水平均日数为131.6天,年≥50毫米降水最多日数为6天,最多年降水量1682.8毫米(1974年),最少年降水仅623.2毫米(1999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191.3毫米。2001年7月13日8时至下午两点6小时降雨180.3毫米;2010年7月18日,8小时最大降雨量194.7毫米。
三、日照
年均日照时数1586.8小时,8月最多为202.6小时,2月最少为85.5小时。年日照百分率36%,最大8月为49%,最小2月为28%。
四、蒸发
1986-2010年,全县累年蒸发(采用金属圆盆状的小型蒸发器测定)平均为1188.5毫米,大干年平均降水量1066毫米。春季蒸发量最大,夏季次于春季,秋季至冬季逐渐减少。
五、湿度
1986-2010年,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因受季节影响,空气干燥的春季相对湿度较小,夏季空气中水汽含量最多,相对湿度最大,到了秋冬季节,大陆季风开始活跃,湿度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