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紫阳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 ||
索引号 | 0000001100000201703001 | 公开目录: | 政府工作报告 |
公开责任部门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0年04月28日 |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17年02月26日 |
内容概述 | 紫阳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17年2月20日在紫阳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紫阳县人民政府县长陈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县十七届人民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县十七届人民政府的收官之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五大战略”,奋力加快追赶超越,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三五”稳健开局。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扣“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千方百计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完成生产总值80.48亿元,增长1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8亿元,增长25.9%;财政总收入2.9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1亿元,增长13.7%;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5474元和8789元,分别增长8.1%和9.2%。
二是循环产业提质增效。富硒农业规模壮大。新建茶园7116亩,年产茶叶5863吨,实现综合收入13.5亿元;种植魔芋6万亩,新建特色经济林3.3万亩;发展现代农业园区7个,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104个。紫阳富硒茶荣登中国名优绿茶十大公共品牌,紫阳古茶园与茶文化入围全国农业文明遗产,被确定为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荣获全国茶叶发展示范县、重点产茶县和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先进县、魔芋产业发展先进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先进县等称号。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恒紫园区、硒谷园区加快建设,轻质环保建材、中药材仓储与精深加工项目进展良好,康兮寿兮、金星烟花爆竹竣工投产,新增“四上”企业15户。文旅产业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和重点区域旅游规划编制完成,文笔山三期、硒茶小镇等旅游项目快速推进,任河漂流景区跻身省级水利风景区,“紫阳蒸盆子”入选陕西十大名菜,“汉江画廊·茶歌紫阳”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1.09%。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实现线上交易额1.35亿元,被确定为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三是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圆满完成河堤路西段拆迁,西门河新区、农业局片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验收。蒿坪、向阳副中心和重点集镇、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改善。实施移民搬迁8080户,建成保障性住房1928套,改造棚户区1500户。绿化造林7.09万亩,荣获“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30个村,5镇1村荣获省级生态镇村,建成三镇一区污水处理工程,集镇垃圾堆放场实现全覆盖,汉江水质稳定达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四是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通全省首个县级网上办事大厅,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程代理”政务服务模式在全市推广,商事制度改革荣获国家工商总局表彰。被确定为全省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硒产业“星创天地”获得国家科技部表彰。矛盾纠纷“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暨“三调联动”工作现场会在紫阳召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营改增试点运行平稳,不动产统一登记对外颁证。户籍制度、养老保险、公务用车、职级并行等既定改革稳步推进。
五是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全年民生支出19.66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86.5%。城乡20件实事较好落实,公开承诺的重点工作基本完成。实现22个贫困村出列、1.55万人脱贫,产业精准扶贫得到上级肯定,技能脱贫模式在全市推广。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教育,县城第三小学建成投用,改造薄弱学校13所,高考二本以上达线1183人,上线率位居全市县区第一。紫阳中学被命名为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获得全市高考“卓越贡献奖”。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县中医院综合住院楼主体竣工,建成标准化卫生室38个,2所镇卫生院创建为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发放创业贷款6513万元,城镇新增就业2210人。发放养老金6000余万元,城乡低收入家庭标准提高、应保尽保。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通过市级验收。治安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荣获全省2016年平安建设先进县、控制进京非访工作先进县和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生产、防汛防滑等工作扎实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六是政府建设得到加强。自觉落实县委决策部署,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3件、政协委员提案131件,“紫阳热线”、“县长信箱”、“网上信访”群众反映事项1.5万余件。修订了《县政府工作规则》,推行法律顾问、风险评估等制度。财政预算执行、“三公”经费等信息面向社会公开。加强审计监督全覆盖,村级财务审计试点工作“蒿坪模块”在全市总结推广。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年立案154件,给予纪律处分172人,营造了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2016年各项目标的实现,为县十七届人民政府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依靠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圆满完成县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谱写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新篇章。
五年来,我们转变方式、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县经济总量达到2011年的2.28倍,年均增长13.1%,增速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11年的3.3倍,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80亿元,年均增长24.2%;财政总收入比2011年增加7852万元,年均增长5.4%。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监测综合排名前进21位。
五年来,我们调优结构、推动转型,产业效益显著提高。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全国唯一的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获准创建,“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魔芋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紫阳实践”在全国推广。恒紫园区、硒谷园区跻身全省重点工业集中区,聚集企业23家。累计培育规模工业企业22家。生态旅游加快发展,瓦房会馆群荣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阳民歌影响力不断提升,旅游接待及综合收入逐年提升。电商、健康等新产业蓬勃兴起。
五年来,我们注重统筹、保护生态,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紫阳港大桥、西门河大桥、河堤路综合改造、文笔山公园、县文体活动中心、541国道、西门河新区等重点项目陆续建设。完成搬迁2.68万户9.41万人,建设保障性住房8010套,城镇化率达到38.9%。新建公路208.7公里,改造输电线路2671.4公里,22.7万人实现安全饮水。建成县城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和21个集镇垃圾堆放场。创建省级生态镇11个,市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治理水土流失540平方公里,绿化造林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6%。
五年来,我们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深入落实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在全省率先公布县级权力清单,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完成镇村综合改革和县政府机构改革,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建立矛盾纠纷“三调联动”机制,财政惠民补贴资金实行“一卡(折)通”兑付,基本药物实行“三统一”和零差价销售,“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全面实施。招投标管理、涉法涉诉信访、项目管理等领域的难点问题有效破解。
五年来,我们办好实事、和谐共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办理城乡实事100件,减少贫困人口6.23万人,发放创业贷款3.45亿元,新增城镇就业9378人。建成县城第二小学、第三小学和21所公办幼儿园,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00所。建成县医院综合住院楼,新建镇卫生院4所、标准化村卫生室120所。新建镇文化站17个、农家书屋175个。“六五”普法通过省级验收,社会治理不断强化,平安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同时,国防动员、民族宗教、机构编制、档案史志、统计、移民、外侨、老龄、供销、邮政、气象、残联、科协、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步。
五年来,全县很多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全市前列,先后获得国家首批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十大生态产茶县、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国家级荣誉19项,获得全省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县城建设先进县、平安建设示范县、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十佳县”、省级文化先进县等省、市级荣誉60余项,成为全省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电商扶贫试点县、金融扶贫试点县,两次荣获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奖,三次荣获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各位代表,奋斗历程铿锵激越,发展成就令人振奋。过去五年的成绩与进步,是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全县各条战线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干部、驻紫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探索实践启示我们,加快紫阳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奋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必须坚持发展为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努力迈出追赶超越的更大步伐;必须坚持民生为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用情用力改善民计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合作,敢想敢干敢作为,创新创业创一流,最大限度激活发展动力;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严守环境保护红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水青山的县域典范,奋力实现绿色崛起;必须坚持担当实干,胸怀紫阳情结,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断把紫阳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各位代表,昨天的奋进已载入史册,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冷静审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是最大的短板,经济总量小、基础条件差、产业层次低、环保压力大、贫困程度深的县情还未根本改变。活力不强是最大的差距,资源利用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弱,重大投资项目少,各类人才匮乏,企业实力不强,财政增收困难,转型升级步伐有待加快。基础薄弱是最大的瓶颈,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路网、环保设施、供水供电、网络通讯等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观念落后是最大的制约,开放发展的视野不宽,跳不出“大山思维”,思想僵化保守,干事因循守旧,引资融资的成果不多,开拓创新的能力欠缺。作风不硬是最大的隐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少数部门和干部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责任担当作为不够。对这些问题,我们绝不回避,将切实予以解决。
二、县十八届人民政府的历史使命
今后五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国家推动“一带一路”、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战略决策,为我们全面发展、实现小康提供了重大机遇。省委、省政府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持续加大脱贫攻坚、移民搬迁、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等政策投入,为我们补齐短板、赶超进位提供了强力支持。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石紫岚沿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我们加快转型、绿色崛起提供了更大空间。历经多年发展,紫阳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后发优势持续释放,承载能力有效提升,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干部克难奋进的精神更加饱满,全县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我们追赶超越的底气更足、士气更高。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只要我们把握大势、抢抓机遇,紧盯目标、创新实干,就一定能够夺取追赶超越的新胜利,建成全面小康的新紫阳。
按照县十五次党代会的部署和全县“十三五”发展规划,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县为目标,全力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五大战略,奋力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赶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紫阳。
今后五年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10%。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升,进入全市发展第一方阵,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前进10位,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围绕上述目标,未来五年我们将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加快发展为己任,努力在六个方面实现赶超。
(一)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在加快发展中实现追赶超越。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引擎,以“十三五”规划为统领,每年实施项目投资“双百”工程,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重大项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动力,完善优惠政策,推进精准招商,加快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和优质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市场、人才和理念,促进开放合作,增强赶超动能。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保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为项目引进、落地、投产提供一条龙服务,构建“亲”上加“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实现从政策优惠向服务优质转变。到2021年,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
(二)持续用力促转型、调结构,在转变方式中实现追赶超越。立足生态富硒特色优势,坚持聚集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突出创新引领、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园区承载,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跨界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上下功夫,发展壮大富硒产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以建设汉江产业经济带为契机,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打造蒿坪、双安富硒产业聚集发展试点示范区,培育1至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全国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国家富硒生态产业基地,推动富硒产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引领全市富硒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集中建设硒谷、恒紫工业园区,培育富硒食饮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以“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旅游形象为统领,做足“山水硒、茶歌道”文章,坚持“八个围绕”抓旅游,促进产旅、文旅、城旅、农旅深度融合,建成全省一流的生态观光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修脚足疗、健康养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持之以恒优环境、强生态,在绿色发展中实现追赶超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保护和发展生态,协同推进城乡发展和生态建设,让生态优势成为紫阳绿色崛起的最大后发优势。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优化镇村发展布局,突出“一城三镇十村”重点,打造山水人文县城,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到2021年,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集镇为依托、中心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铁腕保护汉江流域水质安全,扎实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林业生态工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集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建成国家生态功能示范区,汉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66%以上。
(四)蹄疾步稳抓改革、促创新,在解放思想中实现追赶超越。主动融入全市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以解放思想推动观念突围,用改革创新驱动县域发展,激活追赶超越的内生动力。深化供给侧、“放管服”、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等重点改革,统筹推进教育、文化、卫生、户籍制度、国有林场等改革,加速释放发展活力。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有机融合,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深化政企院校合作,建立完善股权投资、以奖代补、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等新机制。
(五)坚持不懈办实事、惠民生,在共享发展中实现追赶超越。坚持民生为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六个精准”要求,大力实施“八大脱贫工程”,到2019年,全县111个贫困村、8.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建设“健康紫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落实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创建全国治安模范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六)锲而不舍优机制、转作风,在务实担当中实现追赶超越。把责任、担当、落实作为始终如一的根本,优化机制体制,转变政风行风,干字当先,矢志赶超。坚持对标看齐担当干,聚焦追赶超越的目标,完善点评、督查、考核等机制,始终紧跟全市发展走在前列,每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前进2位。坚持立说立行落实干,建立权责明确的工作落实机制,推行重点工作公开承诺制、“一线工作法”,以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作风狠抓落实。坚持勇于负责激情干,用好激励鼓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积极营造比拼争先的实干氛围,奋力推动紫阳追赶超越。
三、2017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2017年是全县贯彻落实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是深入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奋力追赶超越、加快绿色崛起的攻坚之年。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必须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按照“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总要求,紧扣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脱贫攻坚统为统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五大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预期目标为:实现生产总值88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增长18%;财政总收入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81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3%、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66亿元,增长13.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766元、9668元,分别增长9%和10%,完成40个贫困村出列、1.8万人脱贫任务,汉江出紫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精准脱贫为统揽,坚决打赢攻坚战
落实“六个精准”和“七个一批”的要求,全面铺开111个村、8.02万人脱贫工作,完成40个贫困村出列、1.8万人脱贫任务。
系统提升攻坚实效。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更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强化系统思维,统筹项目、资金、人力、政策,大力实施“八大脱贫工程”,统筹组织111个村脱贫工作,同步推进42个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持续做好22个已出列村后续帮扶,提升精准脱贫实效,全面加快脱贫步伐。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找准贫困村发展定位,系统谋划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统筹组织社会管理、思想教育、乡风文明等工作,实现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
有效拓展攻坚路径。实施产业精准扶贫试点扩面,按照“镇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要求,每个贫困村都要发展一项主导产业、引进一家企业、培育一个专业合作社和一批产业大户,建立贫困户互助组织,有效将贫困户与企业、大户嫁接,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增收3000户以上。扎实推进技能脱贫,结合主导产业,实施五大培训工程,以贫困大学生和困难群众为重点,完成免费技能培训6000人以上,引导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3000人以上。扎实开展金融扶贫试点,用活“5321”政策,降低贷款门槛,落实风险担保金3000万元,撬动金融扶贫贷款3亿元。积极开展电商扶贫、旅游扶贫试点,通过订单农业、旅游产业,促进1500户贫困群众增收。探索创新思想扶贫、文化扶贫,开展讲孝心、讲良心、讲公心“三讲”教育,全面推进移风易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群众主动脱贫。精准落实教育、健康、生态、兜底等脱贫措施,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全面加快攻坚进程。突出抓好住房保障,按照“三年任务、一次下达、当年完成”的要求,坚持搬迁“三条红线”,用好搬迁补助、旧宅腾退等政策,4月底前29个安置点开工建设,年底前实施搬迁10277户,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年度任务。加快补齐基础短板,完成年度40个出列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启动剩余贫困村水电路讯及“两室一场”等设施建设,确保贫困村达标出列。
切实加强攻坚保障。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5.8亿元,确保当年出列村资金投入平均不低于800万元,其他贫困村不低于300万元。实行片区推进机制,统筹组织城关、江北、任河和权洄4个片区脱贫攻坚,落实脱贫攻坚目标、项目、资金、责任“四到镇”,建立指挥部管总、片区主战、工作团主责、工作队主抓的作战体系。全面落实贫困村帮扶责任单位,实现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组织百家企业“联百村、扶千户”,形成部门镇村、各类企业、社会组织、贫困群众合力攻坚的良好格局。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实施、常态化督查,综合运用目标考核、季度点评、述职评议、第三方评估、“三项机制”等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二)以稳定增长为目标,狠抓项目扩投资
实施“双百”工程,建设重点项目102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同比增长18%。
狠抓项目建设。始终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今年全力抓好河堤路西段综合改造、瓦房会馆片区开发、移民搬迁等25个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年内建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城江南供水、轻质环保建材等62个重点项目。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盯紧国家政策走向和资金投向,创新政府融资模式,切实加强中省项目精准对接,深度策划重大项目50个。积极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到位各类资金23亿元以上。全面落实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制,强化项目设计评审、风险评估、招投标、变更管理、考核奖惩等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刁难设卡、强买强卖、恶意阻工等破坏项目建设的人和事,努力破解征地拆迁、资金短缺等难题,确保项目建设接续有序、落地有声。
聚力招商引资。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主动融入全市开放发展行动计划,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招商项目库,落实考核激励机制,实行全员招商,形成领导带队招商、部门主动招商、干部人人招商的生动局面。利用苏陕交流、水源地对口协作、中省脱贫攻坚帮扶部门和紫阳籍在外创业人士等资源,紧扣富硒产业、文旅产业、城镇建设、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大力推行精准招商选商,积极引进优质企业,鼓励引导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扶持县内社会资本投资发展。落地亿元招商项目3个以上,实现招商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在公共服务领域包装PPP项目5个以上,实现PPP项目引进落地零的突破。完善招商项目落地运行机制,强化项目援建和后续服务,下决心破解滨江商业街、仁和国际、道教养生谷等开发项目遗留问题。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加快基础建设。完善环线交通路网,做好541国道紫阳段项目援建,完成县城高速路引线改造,新建汉王跨汉江大桥和向阳江河、洄水堰门、双安双河口3座中小型桥梁,实施村级道路完善提升工程160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0公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新建河堤及护岸3.2公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2处。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新增变压器59台,改造供电线路295千米、户表16142户。实施乡村信息覆盖工程,完成有线电视入户1.5万户、宽带入户66个村,升级改造16个镇视频监控网。
(三)以产业升级为支撑,加快转型提质效
立足生态富硒特色优势,按照产业聚集发展要求,围绕汉江、任河、富硒三个产业经济带和面上均衡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做特做优富硒产业。富硒产业是紫阳最具比较优势,最具有成长性、带动性的“朝阳产业”。要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坚定不移发展富硒首位产业,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始终引领全市富硒产业发展。一是突出科技支撑、夯实产业基础。抢抓省级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机遇,编制完成紫阳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以“八大行动计划”为引领,以硒产业小镇为抓手,启动建设蒿坪、双安富硒产业聚集发展试点示范区。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优“硒+X”产业模式,推进硒康养、硒休闲、硒度假等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接环搭链、互补互促。把加快富硒科技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富硒产业攀高升级、跨越发展的“新引擎”,统筹建设中国紫阳硒产业研究院及产业孵化服务中心,恢复紫阳茶叶研究所,为产业和园区发展提供科学研究、检测检验、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努力在富硒产业基础研究、标准设立、技术创新、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推行产业标准化,建立富硒产品质量标准,开展产品溯源体系和国家级硒元素健康标准体系建设,力争建立紫阳主导的富硒行业国家标准,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二是坚持园区承载、促进产业协同。实施28个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工程,新建现代农业园区10个,发展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培育专业合作社50家、新型职业农民200人。突出富硒茶产业主导地位,实施富硒茶产业创新行动计划,推动基地扩面、产品提质、品牌提升、文化融合、市场拓展。新建茶园1万亩,改良茶园1.5万亩,发展紫阳种系良繁基地600亩。大力发展标准化园区,组建富硒茶标准化技术服务队30个,新建清洁化茶厂3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全年生产茶叶6200吨,实现综合收入14.5亿元以上。引导各类主体细化产业链分工,建立起农户、合作社、小型加工厂、龙头企业各有侧重、互补互促的生产格局,力促产业发展壮大、企业达产达效、农民增收致富。叫响“世界硒源地”地域品牌和“紫阳富硒”公共产品品牌,实施“富硒产品走出去”战略,继续加大品牌宣传推广,鼓励企业拓展新市场。协同发展魔芋产业、山林种养、蔬菜杂粮等特色产业。种植魔芋6.5万亩,新建特色经济林2.6万亩。加大硒肥等富硒工业品和衍生品研发生产,围绕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积极开发新产品5个以上,构建富硒产业多元发展新格局。实现富硒产业产值40亿元,增长15%以上。
做实做强新型工业。坚持循环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提质增效,稳定工业经济增长。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循环发展、高效利用上下功夫,开展瓦板岩废弃物综合利用、板石文化创意创新等研究推广工作,助推板石矿产、烟花爆竹、锆刚玉等传统产业,逐步向价值链和产业链中高端迈进。二是推动新型工业升级。大力发展富硒食饮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产业,实施年产1万吨电池级硫酸锰、年产250万双成品鞋、富硒苦荞开发等项目,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溯源认证、转型升级等工作,重点支持盘龙、闽秦、和平、秦巴山、焕古庄园等茶叶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富硒食品、开源科技、康兮寿兮、绿安农业等企业提质升级。三是做优产业发展平台。组建紫阳富硒产业园区管委会,统筹组织恒紫园区和硒谷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招商服务等工作。成立紫阳硒谷产业发展投资公司,搭建富硒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依托园区聚集要素,明晰园区产业定位,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配置,建设恒紫园区管理服务中心,新建硒谷园区标准化厂房2.5万平方米,实施魔芋深加工、黑蒜饮料、精品粮油等富硒产业项目,新引进企业6家以上。
做精做靓生态旅游。立足“山水硒、茶歌道”,坚持“八个围绕”抓旅游,大力发展汉江画廊游、问道养生游、小镇体验游、美丽乡村游,促进文旅、产旅、城旅、农旅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崛起。一是打造核心景区景点。加快文笔山景区、任河漂流二期建设,力争创建4A级景区。加快推进焕古硒茶小镇和瓦房会馆片区开发,完善码头、停车、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实施魔芋包观光茶园提升改造项目,完成北五省会馆彩绘和江西馆布展,建成紫阳养生硒陶研究院、体验展示中心、老茶馆体验室。完成擂鼓台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规划,启动擂鼓台景区旅游公路建设和景区内部道路设施改造。启动汉江、任河沿线景观带建设,完成补茶、兴果、植花、造林、添彩2000亩。支持焕古、汉王、高桥、毛坝培育区域旅游核心,延伸乡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线路。二是提升旅游服务能力。落实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县文化旅游公司投入运营,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建成桑树沟至瓦房旅游公路、向阳茶山旅游公路,开通县城至焕古、县城至瓦房店水上游线。加快完善旅游标识体系,建设青中农庄项目,鼓励发展民宿客栈,深度开发富硒美食、茶饮山珍、养生硒陶、板石工艺等旅游商品。围绕“旅游+”,培育旅游新业态,建立“智慧旅游”新平台。三是拓展旅游营销渠道。加强与国内专业营销团队、省内外旅行社、新媒体、知名电商合作,丰富旅游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营销形式,扩大紫阳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四是创新开展文旅活动。组织开展“春天茶歌体验、仲夏亲水欢乐、秋季画廊畅游、冬日美食养生”四季文化旅游主题活动,举办民歌民舞大赛、道教养生论坛、硒茶道艺展示、悟真登高祈福、汉江冬泳竞技等特色文体活动,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增强紫阳特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五是繁荣发展特色文化。突出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人才培养、文艺精品创作,建设4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培养20名本土新生文艺力量和民间手工艺人,推出5个以上在省市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精品,推动“民歌民舞、茶艺茶道、富硒科普”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让特色文化成为紫阳的靓丽名片。
做活做新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统筹推进国家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和全省供销电商示范县建设,完善电商服务体系,建成县电商运营服务中心,10个镇、100个村电商服务站点,培育5家电商龙头企业,新开网店300家以上,实现网上交易额3亿元以上,打造富硒电商第一县。做大修脚足疗养生产业,政企合作做优培训,定向输出保障就业,培育修脚足疗师6000人以上,打响紫阳“修脚足疗师”品牌。大力发展“紫阳味道”健康美食,积极培育茶饮、茶楼、茶餐厅和“硒”养、“硒”疗、“硒”健康等服务业态。启动西门河商业街运营,推进专业市场、特色街区和集贸市场建设。融合一、二、三产关联行业,利用“互联网+”“文化+”“健康+”等模式,加快发展医疗保健、康体养生、现代物流、家政服务等新经济。
做大做壮实体经济。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建立县级领导和部门联企帮扶机制,针对企业需求落实帮扶单位和责任,制定帮扶清单,实行“一企一策”,加强土地、水电、科技、环境等要素保障,用活创业孵化、财信担保、品牌奖补等措施,指导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真心诚意帮助企业搞建设、抓生产,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闯市场。激发金融活力,完善风险补偿和政银企联动沟通机制,推进担保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设立2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3000万元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资金周转压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鼓励支持兴办社区工厂。实施企业梯次成长培育计划,建立“四上”企业培育库,促进“个转企、小升规”,新增“四上企业”15户、市场主体2000户以上。
(四)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厚植发展新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绿水青山的“安康样板”中树立“紫阳典范”。
铁腕保护环境。严守环境保护红线,突出垃圾和污水两大防治重点,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强化“河长制”、“网格化”和“视频化”监管,全力抓好汉江水质保护。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设河堤路污水管网、“两镇一区”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小米溪沟及田家湾、蒿坪河流域、红蝶化工废渣等环境治理项目。落实大气防治计划,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完成市定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建设县城气化工程二路中压管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重污染企业退出制度,持续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电站生态基流等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厚植生态本底。加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建设,大力推进汉江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生态项目,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绿化造林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10平方公里。坚持依法管地、节约用地,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8000亩,补充耕地1000亩。启动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完成全市森林城市创建相关工作。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五)以城镇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
以新型城镇化为目标,突出“一城三镇十村”重点,坚持产城融合、景城互动,打造山水人文县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统筹城乡发展。
在建设品质城市上下功夫。老城区做减法提升品质。除棚户区改造项目外,从今年起老城区一律停止新的开发性商住项目建设,有计划梳理腾退更多空间,建设市场、绿地及市民休闲活动场所。以河堤路西段为重点,启动环江休闲文化长廊建设,实施东城门、教场坝至石梁子棚户区改造。以“双创”为抓手,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启动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实施城市增绿添彩工程、文体设施改善工程和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整治市容市貌突出问题,规范城区摩托车停放管理,新增县城停车位330个。新城区做加法强化配套。用好棚户区改造、移民搬迁等政策,加快西门河新区和任河咀新区建设,配套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文笔山片区和蚂蝗梁片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优化配套设施,加快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推动城市扩容提质。
在培育特色小镇上求突破。把培育特色小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一镇一特色”,按照“特而强、精而美、新而活”的要求,依托硒、茶等优势资源,突出文化内涵,厚植产业本底,完善公共配套,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抓好蒿坪、向阳、焕古特色小镇建设,聚力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新载体。
在打造美丽乡村上出亮点。以环境美、百姓富、社会安为目标,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抓好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基础配套等工作,完成30个村整治任务。全县集中建设青中、太平、新田、蒿坪、金石、黄金、大连、营梁、贾坪、权河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各镇以年度出列村为重点,在脱贫攻坚中打造美丽乡村。落实领导包抓、部门帮建、镇村主体责任,推动项目资金、各方力量向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聚集,高标准、高起点组织规划建设。开展乡风文明进万家活动,树立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
在强化精细管理上促提升。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编制完善县镇村修建性、控制性规划,促进各类规划统一衔接、功能互补、协调融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严格规划管控,深入开展规划执行专项治理,严肃查纠规划违法案件。着力培育多元城镇管理主体,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让企业、社区和中介机构参与市政维护、市容环境、公共服务等管理,构建城镇管理全民参与、共创共享的良好局面。
(六)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激活内生源动力
坚持用改革破解难题、用创新打造引擎,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持续推进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围绕防控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成本、盘活“僵尸企业”、补齐民生短板等抓好政策落地。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提升“全程代理”政务服务模式,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实行“多证合一、一证一码”,优化网上办事大厅,形成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办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做实做强“1+N”国有投融资平台,组建县投融资开发公司,做实县城投公司、扶贫开发公司、文化旅游公司、硒谷产业发展投资公司等平台,规范国有资本的运营与管理,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招投标“管办分离”体制创新,建立项目评审和绩效评价机制,成立投资评审中心,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评审和绩效评价。积极做好统筹农村发展创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财税管理、市场监管、国资国企等领域改革。
大力推动创新。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富硒资源利用、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积极搭建“双创”平台,打造一批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重点支持富硒产业孵化基地、电商孵化中心发展壮大,吸引人才、创客来紫阳创业,引导百名返乡农民工、百名高校毕业生创业发展,在创业扶持、培训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多渠道共助创业者成长。
加强人才保障。落实全市“百千万”人才计划,多措并举保障人才需求。建立紫阳发展智库,在全国范围内聘请20名专家顾问,指导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围绕科技、规划、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制定引才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00名以上。建立优秀人才培养体系,免费组织100名民营企业家、专业人才、技术人员、产业大户和村组干部走出去培训学习。完善人才选拔、流动、激励等机制,调动各类人才扎根紫阳、服务紫阳的积极性。
(七)以民生保障为根本,增强群众获得感
始终把民生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优先保障民生投入,办好城乡20件实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办好民生实事。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办好20件民生实事。实施县城河堤路西段综合改造、高速路引线改造、江南供水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城市“增绿添彩”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城镇10件实事。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产业发展工程、交通路网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农网升级改造、电商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教育均衡发展、乡村信息覆盖农村10件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达标。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建立教师招录补充长效机制,计划招录教师200名。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考二本达线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分级诊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最大限度减轻群众看病负担。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康复、中医保健、养老护理等健康服务机构。严格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创建计划生育转型发展示范县。
提升保障水平。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全覆盖,参保率达到95%以上,待遇发放率达到100%。做好就业服务,新增城镇就业2230人,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探索建立企业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强劳动监察和维权服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关爱帮扶农村“三留守”人员。完成县城殡仪馆迁建,实现集镇殡葬服务全覆盖。加快完善日间照料、农村幸福院等养老福利设施,继续办好残疾人十件实事,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加强社会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50%以上。建立县综治信息中心,加强“基础数据+视频信息+电子地图”的智能互联运用。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完善“三调联动”机制,逐步实现“一村(社)一法律顾问”和贫困村法律援助全覆盖。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规范信访秩序,加强应急管理、舆情导控,做好防汛防滑、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一届政府将勤勉尽责,主动作为,以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态度,坚决抓好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为民服务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谋利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提升行政效能,扎实推进政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围绕群众关心、基层关注的热点难点,坚持每年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各级干部重心下移,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完善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全面提升“县长信箱”、“紫阳热线”服务水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让政府工作更加贴近群众。
建设创新开放政府。始终以新理念为引领,坚决打破妨碍发展的观念束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推动开放发展。坚持对标一流、奋力赶超,努力走出新路、创出亮点,勇于在全市争一流、在全省争先进。以更大力度推动“走出去”,每名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要带队组织外出考察调研和招商引资活动2次以上。积极想办法“请进来”,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学者,来紫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指导,帮助干部树立新理念,增长新本领。引导干部“自主学”,开设“紫阳干部讲堂”,每月确定一个主题,领导干部带头讲座,部门组织干部讲座,增强干部主动学习、创新落实的能力,切实把思路和措施转化为创新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建设责任担当政府。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富民强县的重任,从政府班子自身做起,强化“责任在我、发展靠我”的担当,敢于担难担险担责,把事干实干成干好,保持超常规、高标准、快节奏,变规划为行动,化蓝图为现实。树立“说了算、定了干”的施政新风,强化执行力,提升落实力,推行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公开承诺制,实行月督查、季点评的工作机制,紧盯落不实的事,问责不落实的人。落实“三项机制”,给干事的人鼓劲、为改革的人松绑、叫为政不为的人让位,树立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
建设廉洁法治政府。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坚决贯彻县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健全完善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邀请群众代表列席常务会和政府法律顾问等制度,提高政府依法决策水平。落实政府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让人民赋予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持续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营造崇廉尚实、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正处在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具挑战的时代!在奋力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将会遇到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在追赶超越的征程中,也将付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让我们与全县人民一起,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同心同德,同力同向,苦拼实干,奋勇争先,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未来,无愧于紫阳人民的崭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