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一片接一片,漫山遍野,绿绿茶园,春意盎然;一株挨一株,亭亭茶树,错落有致,在微薄的晨曦里,连绵起伏地抖着嫩黄的尖儿,使劲地蔓延和蓬勃,苍翠了一座山,生动了一条河,有风吹来,层层云雾,就从那天地间,梦幻般徐徐展开,变奏出一幅幅“锦绣画图”……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还以为这是烟雨迷蒙中的“江南水乡”。其实,这是秦巴腹地的汉江小城紫阳,是紫阳城边的茶马古镇向阳!
向阳,虽名不见经传,却有一个非常大气而富有诗意的名字。我很喜欢。听起来,暖暖的,很舒服。春暖花开,山高水长,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藏着一个中国绝无仅有的“北五省会馆”。看吧,一条条石板铺就的长街小巷顺山势排开,一座座民居依江边分布,房与房之间石阶相通、巷道相连。在汉江两大支流任河和渚河的交汇处,突然拱出一个金碧辉煌的所在,那是向阳瓦房店的“北五省会馆”。整个建筑气势恢宏,沿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楼、观戏楼、钟鼓楼、过殿、大殿,形成三进封闭院落。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殿与殿之间飞檐饰物栩栩如生,一砖一瓦,无不见证着昔日向阳的荣耀。此地上通巴蜀,下接荆湘,依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繁忙的茶叶贸易,成为商旅马队市井。早在明清时,有四川、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以及“北五省”商帮在此建有会馆,通过这些商会将当地盛产的茶叶、麻、蚕丝、生漆、桐油、木耳、药材等土特产运往汉口、上海、重庆、西北等地,日夜舟楫穿行、车水马龙,被誉为“小汉口”。
自然与人文结合得相得益彰,古典与现代陪衬得妙趣横生,身临其境,可品茗论道,坐听山歌,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山前花开花落,一时竟不知云里雾里,欣欣然,其意气风发者也,怎一个美字了得!
去过陕南的人都知道,紫阳富硒茶很有名气。最名副其实的,不仅色香俱佳,而且保健功效与文化价值也受世人称道。这诚然与其生长的地理环境有关,当然也与陕南浓郁的乡土文化有关。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独特的物种,独特的物种产生独特的文化气质,这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规律。我觉得,最能体现陕南文化特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这里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艺、茶道、茶礼,在千百年岁月的浸泡中,逐渐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茶,不仅成为世人醒脑提神、有助消化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历史上还一度成为促进世界贸易、推动文明发展的“绿色能源”呢。“茶马互市”、“以茶制夷”的故事就是有力佐证!
当年,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的茶商,用马驮或人挑篓背,一路经西乡、汉中到河西走廊,和以咸阳为出发点的丝绸之路相接;一路从任河进入四川到成都,再通过雅安地区的荥经境内的尊楗阁茶马古道,就和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相连接,通向西藏、印度、缅甸等地。运输茶叶使沿途每三四十里形成一个集镇,“其民昼夜治茶不休”,达到“男废耕,女废织”的程度。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这是史书关于秦巴茶区的最早记载。
过去,茶和大黄属于最受夷人欢迎的东西,而这些“土特产”在世界上也只有中国可以供给。所以,夷人对茶的欢迎程度,就像当时中原人对夷族交易物中的马一样。他们天生爱好牛奶和奶油,这种奢侈嗜好的结果造成了结便的毛病,这毛病只有靠大黄和茶才可洗他们的肠胃,恢复他们的精神,一旦把这些东西予以剥夺,便会马上病倒,进而危及民族存亡。
正因如此,夷人对茶叶十分依赖。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腻、助消化,若控制了茶的供给,就等于控制了夷人的生活,所以茶叶自唐朝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夷人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内地与边疆、西域地区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茶马互市”,因此而生;向阳茶山,就是佐证!
这一贸易活动,不仅维护了当时中国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而且也成为唐宋以来历代王朝采取“安边兴国”的重要策略。通过“茶马互市”,既满足了封建王朝对战马的需要,又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为此,许多夷人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对华夏民族倍增向慕之心,友好往来、和平发展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经济意义。
“蚕丝素为夷人所重,至茶叶则夷人更以之为命,是中华之所以能制外夷在此,而外夷之受制于中华亦在此……与夷人交易,茶叶为先”。随着茶的传播,华夏与番夷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合作。通过贸易、思想等渗透,最终获得番夷在心理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心也随着茶而发生空间上的转移,最后形成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与茶叶贸易圈。这不能不说是茶的魅力所在!
唐宋至清,紫阳茶叶年年入贡,遂成天下名品。《新唐书》记载的“金州土贡”有麸金、茶芽、椒、干漆、麝香、杜仲等,国家档案馆珍藏的《大清征茶令》是记录紫阳茶的历史物证。自大唐帝国第一个“茶马互市”催生中华第一条“茶马古道”后,这条商贸之旅便在陕甘境地绵延,最终汇入“丝绸之路”,紫阳茶便是这条古道上流通的重要物品。
那么,茶叶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效益?我们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找到惊人的答案。据史料记载:清初,全国茶叶产量为235万担,到光绪年间增至450万担,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用于出口;嘉庆年间(1796-1820),政府茶叶财政收入仅为57万两白银;从1867到1894年,即便英国人大量输入鸦片,中国茶叶的出口额也能与之相平衡;1880到1894年,茶叶关税收入达到了5338.9万两,年均449万两,茶叶确实为大清财政带来很好的收入。根据1871-1873年的外贸统计,中国平均每年出口值为11000万元,其中茶叶出口值为5797万元,占52.7%。而福州口岸输出的茶叶价值又占全国茶叶的35%至44%,福州港仅茶叶出口一项,就占全国出口总值的20%左右,成为中国港口的执牛耳者。
不得不说的是,随着英国人在印度进行茶园种植实验开始,茶叶市场的国际占有率就渐渐发生倾斜,茶叶不再属大清王朝的独有之物。这份长期被中国人寄予厚望的“专利产品”,一旦“利益共享”,无形的“绿色长城”便顷刻倒塌,从此“以茶制夷”、“以茶富国”的梦想成为烟云。
尽管如此,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点点滴滴仍在惠泽着向阳人。随着鄂、川、湘、皖为主的大量移民迁入陕南垦荒,带来先进的茶叶种植、制作技术,使向阳茶山重焕生机,依然以与众不同的品性,源源不断地为这个世界奉献着独特的财富和使命。
今天,我们轻轻漫步在马帮曾经走过的斑驳商道上,耳边依稀回响着哒哒的马蹄声,还有那身强力壮牙子客们围着货物的讨价还价声。叮当叮当,一串串铃声由远而近,是淳朴勤劳的山民在赶着马队运板石……
远处,一缕青烟从山谷深处升起,青烟下几间石板老屋,一篱野花,三五老人坐在泉边石头上谈笑风生。他们眼神明亮,尽情品茶,一脸皱纹,却是气定神闲。一条条曲径幽巷,一块块门匾石雕,浸透着几许沧桑,诉说着多少往事。
弯弯山路,暖阳拂面。不经意间,可见石径上、云深处、松竹间、洞泉旁,一个或几个青袍道士、海清僧人、山中樵夫,或头戴斗笠,或一袭蓑衣,或一管洞箫,或竹杖芒鞋,悠哉游哉,逍遥而过,向苍茫走去。
“桃花未尽菜开花,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林立风中,我想着清代兴安知州叶世倬的诗句,面对静美如画的茶山,神思飘扬,不禁感叹:心若向阳,岁月无恙;人生如茶,何惧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