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存在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6-02-06 00:00
文件名称 关于我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存在问题的思考
索引号 0000001450000201606002 公开目录: 调查研究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6年02月06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6年02月06日
内容概述 关于我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存在问题的思考

我县自2009年全面启动生态创建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实施四大工程、建设五个紫阳”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县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1个,市级生态镇15个、市级生态村10个,县级生态镇18个、县级生态村69个。但由于我县地处汉江上游,秦巴腹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加上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有限,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矛盾,生态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环境保护压力较重,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省级生态县创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生态创建工作氛围不浓。在生态创建方面,由于县委、县政府暂未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创建工作不是约束性指标,因而各镇创建热情不高,创建工作还处在自发、自觉状态,部分乡镇领导创建认识也有待提高,对生态县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概念理解含混不清,掌握不全面,个别镇虽然在年度工作安排中提及生态建设工作,但是缺乏工作措施,县城和集镇主要街道、村委会(社区)、道路沿线的宣传标语只有党建、计划生育、创卫、创园的内容,很少有生态创建和环境保护的内容,从而全县创建整体工作不大理想,未掀起创建热潮,广大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不了解,知晓率不高,创建氛围需要进一步营造。

二是生态创建资金投入不足。当前各镇期望有单独专项的生态建设资金用于创建,而我县尚未设立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创建的“以将促治”、“以奖代补”专项补助资金。同时缺乏各种专项资金整合使用的思维,上级政府及其他有关专项建设经费,如水利、交通、能源、造林、卫生等专项资金整合力度不大,专项工程实施后,生态工程建设整体成效不明显。

三是生态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品牌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意识亟待增强;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总量不大问题仍较突出,新增工业项目的污染隐患仍然存在;生态旅游方面,仍然存在景点少而散、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与服务滞后,游客增长不快、游客逗留时间过短、消费带动力不强等问题;生态林业方面,由于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建立,林农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合理补偿。

四是农村环境整治任重道远。农业和农村污染量大、面广,而且处理率很低。农村村庄脏乱差、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还较严重,大量生活污水、垃圾直排河道,畜禽养殖污染呈加剧趋势,大量分散的小型养殖户,基本上没有污染防治、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多数随地表径流进入小溪河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不但影响农村环境卫生,而且根治难度极大,严重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如何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无疑是生态县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五是农村环保设施严重滞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避灾移民安置点的建设,由于县乡两级政府财力有限,在急需配套的集镇垃圾处理和集镇给排水工程方面的投入难于满足发展需要。多数镇集中饮用水源地未划定水源保护区,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水源遭受周围工业、农业及居民生活的污染,存在饮水安全隐患。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及配套收集管网由于投入大,除县城外其余各镇生活污水基本处于直排状态。垃圾填埋场虽然大部分镇已修建,但统一收集仅仅涵盖了集镇建成区,修建也只是租(征)几亩地,建简易拦渣坝,简单堆放,消毒、覆土、压实无法按规程操作,渗滤液基本没有任何收集和处理措施,无法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个别镇因为垃圾填埋场的臭气、蚊蝇、白色垃圾污染,激化了与周边农民的矛盾。因而我县只有向阳镇1个镇命名为省级生态镇,省级生态村处于空白,与省级生态县至少50%的乡镇获省级生态镇命名相差甚远。

二、关于省级生态县创建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础,全面推进生态镇村创建。生态创建是一项时点性强、覆盖面广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要强化政府调控机制,将创建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实行部门、乡镇一把手亲自抓的领导责任制。促创建变被动为主动,与新农村建设、避灾移民安置和创卫、创园、创优工作紧密结合,从上至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要借鉴双创工作的经验,增强督查工作的权威和力度,狠抓工作落实;二要建立典型辐射机制,精心培育生态亮点。根据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努力培育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和生态文化六大重点工程和污染防治方面的先进典型,在全县推广,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生态创建奖励办法,把生态创建考核情况与经济奖励挂钩,补贴奖励在生态镇村、绿色单位创建及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先进典型。

(二)加强宣传,积极营造生态创建氛围。创建省级生态县,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亦是思想观念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和监督的作用,聚焦创建活动,在县级各部门、各镇、村居开设生态县创建专栏,在县城、集镇主要街道、居民小区等场所制定固定性标语和宣传橱窗等方式,在政府网站、广播、电视上开设生态环境专题栏目,以学校为阵地,加强中小学生生态环保教育,从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入手,对生态县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其相关创建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达到家喻户晓,增强全社会重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的责任意识,动员组织全民参与省级生态县建设工作。

(三)拓宽渠道,有效保证生态创建资金。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重点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确保列入规划的相关工程项目能如期启动和建成使用。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拨款。争取国家、省、市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扶持资金及有关国家政策性贷款。二是县政府将生态乡镇创建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足用好每年从财政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中切块10%用于生态创建和农村环保工作的政策,编制乡镇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并逐年加大乡镇生态创建资金投入,扶持镇村生态创建。三是多方努力争取外来资金。发挥生态环境和旅游、水电等资源及无公害食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努力争取县外资金投入。

(四)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生态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态经济,要把我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生态经济比重,增强经济实力。一是科学发展生态工业。加快紫阳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成中国富硒产品研发、生产贸易聚集地,按照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大力培植茶叶、魔芋、畜牧、药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鼓励发展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影响小甚至无污染的项目进驻工业园区;二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以双安现代农业园区为示范,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大力发展富硒粮油、富硒蔬菜、高效经济作物、富硒养殖业、农产品研发加工等产业,以园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以农业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汉江画廊、茶歌水乡、诚信紫阳”为旅游品牌,打造紫阳汉水民俗风情画廊,引领紫阳汉水沿岸整体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汉水画廊游、茶园生态游、民歌民俗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养生体验游”六大产品系列,将紫阳建设成集观光、度假、休闲、康体、娱乐、探险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尽快构筑起我县大文化、大生态的旅游产业格局。

(五)抓住重点,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是生态县建设的主战场,也是统筹城乡环保的薄弱环节。因此,要结合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创建,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生态县创建的重要引擎和抓手,拓宽资金整合使用的思维,整合各项资金使用渠道,统筹资金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政(集镇)设施、安全饮用水、改圈改厕和农林牧水项目,有目的地向规划的重点镇倾斜,减少项目资源浪费。一是各镇污水处理采取生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村落污水处理提倡庭院式处理模式。集镇应因地制宜建设适合本地特点、简易、高效、节能、投资省、占地小、管理方便、处理成本低、简单实用的污水处理站,分散农户逐步加大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配备三格式化粪池,二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垃圾终端处理模式,妥善解决垃圾场二次污染与周边农民的矛盾,健全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集镇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建制村按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相关规定,建立保洁收费制度,增加和完善农村环卫设施,本着各镇1个垃圾处理场、501名保洁员、100户一个垃圾归集池的原则开展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保洁。三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积极开展规模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示范工作,推动全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