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紫阳县人民政府> 新闻中心> 今日紫阳>正文详情

紫阳县“四维发力”助推“组团式”帮扶见成效

时间:2024-12-05 08:05作者:刘 浩来源:紫阳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安康市紫阳县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人才优势作用,着力建机制、强政策、优服务,推动帮受双方紧密配合、同频共振,有力提升了帮扶综合效应,为推动全县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服务与保障并举,抢抓帮扶工作新机遇。该县成立帮扶工作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为紫阳中学、职业教育中心配设了正科级党委书记,任命3名援紫专家为受扶单位院(校)长,调剂事业编制43名,下达备案制编制54名。将“组团式”帮扶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近三年共从苏陕协作专项资金中分别安排3000万元、400万元用于医疗、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占全县苏陕协作资金总量的7.25%。出台《紫阳县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引进培养激励保障十二条措施,着力破解教育、医疗、农业科技等领域人才“招不来、留不住”问题。把“组团式”帮扶专家纳入县委联系服务人才工作,县级领导和部门领导定期走访慰问帮扶专家,优先将帮扶人才纳入各类表彰推荐评选范围,共17名帮扶人才受到市县表彰,为8名帮扶人才解决副高级职称晋升问题,着力解决帮扶专家后顾之忧。

帮扶与帮带并重,救治能力取得新提升。实施“党建+541”工作模式,持续巩固胸痛、卒中等“五大中心”建设,对口援建心内科、肿瘤门诊等4个薄弱科室建设,帮助设立10个新科室,建成全县首个介入导管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71项,填补技术空白26项,累计开展心血管等各类介入手术1002例,手术量位居全市县区二级医院首位。大力实施“师带徒”模式,采取“一对一”带教的方式为紫阳县医院培养业务骨干20名;选派16名骨干医生赴常州进修学习,指导帮扶科室发表专业论文4篇,先后帮助紫阳县医院修订完善9项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县医院管理人员轮训活动,64名中层以上干部前往常州一院跟班学习,县医院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理念与教学结合,教学质量取得新进步。建立“1410”工作机制,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在紫阳中学推动“五环节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规范“听评研一体化”集体备课活动,开设“双师班”,2022年—2024年,中考成绩前100名学生流失率分别下降20%、30%、38%,近两年紫阳县本科达线率、上线人数和“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实现“三个增长”;在紫阳职教中心新开设3个专业,与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开展五年制联合办学模式。建立帮受双方长效交流机制,邀请西安、常州16位名师赴紫阳讲学,安排骨干教师50余人次赴常州和西交大附中跟岗学习;实施“青蓝工程”,帮带培养青年教师近40人,带动该县18名教师获得省市表彰奖励。组建共建教学团队10个,成立名师工作室5个,建立联合教研平台5个,“宋红卫名师工作室”荣获“全国先进名师工作室”称号,紫阳中学先后获得4项省市集体荣誉。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建成VR虚拟实验室,不定期邀请江苏专家来紫阳指导交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共19名学生在中省竞赛中获奖。

科技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建立科技特派团成员包镇联村机制,设立“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中心”,为帮扶专家搭建产学研合作、帮带交流平台。聚焦紫阳县茶叶、油菜、中蜂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大力开展本土农产品提纯复壮和制种选育工作,共引进新品种19个、推广新技术33项,指导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基地32处,落地省市农业科技项目15项(涉及资金780万元),签订成果转化协议4项。聚焦富硒茶首位产业,协助编制了《紫阳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指导制定了紫阳富硒茶7项技术规程,帮扶专家曾建明课题成果“‘硒茶香’加工技术规程”被县内120余家茶企采用,推动全县茶叶2024年实现产值35.5亿元,同比增长5.97%。实行“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本土人才”帮扶模式,共帮带县级农业技术人员19人、高素质农民和致富能手43名,培育高素质农民800余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开展农业科技技术培训,服务新型经营主体220余次,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知识讲座等活动77场次5100余人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