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常态 实现新突破一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紫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时间:2022-10-08 17:37来源:紫阳县统计局
文件名称 立足新常态 实现新突破一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紫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索引号 zyxzfzyxzfbgs/2022-5506 公开目录: 统计信息
公开责任部门 紫阳县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2年10月08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2年10月08日
内容概述 立足新常态 实现新突破一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紫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追赶超越“五个扎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实施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五大战略,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基础、促赶超,突出精准脱贫攻坚、循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全县整县脱贫摘帽如期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2019年两次荣获全省践行新发展理念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县。

一、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日益艰巨的改革创新发展任务,紫阳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践行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全力追赶超越,全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2年至2021年,紫阳县地区生产总值由46.70亿元增至107.84亿元,2013年至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规模由15.53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年均增长7.4%,财政收入税收占比由32..3%增加到80.31%;2021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481元,为2012年的2.52倍,年均增长8.5%。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21年末,全县市场主体达到2.65万个,较2012年净增超2万个。其中:企业达到2317户,“五上企业”达到174户。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力补短板、强弱项,助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1.6:47.3:31.1调整为2021年的17.5:40.8:41.7,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0.6个百分点。2020年,紫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三二一”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发展活力持续增强。2021年全县非公经济占GDP比重56.0%,比2012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城乡结构方面:2021年全县城镇化率45.3%,比2012年提高了15.1个百分点。

三是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现代农业稳步推进,三农质效全面提升。全县坚持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领农村工作全局,全面推进“五大工程”,精准落实“八个一批”,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全县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2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86亿元,较2012年增加8.77亿元,年均增长4.7%。占全县GDP比重为17.5%。粮食生产持续稳定,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0万吨以上;突出富硒茶首位产业地位,以富硒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实施“八大创新工程”,2021年全县累计建设茶园面积25.6万亩,茶叶产量9513吨,分别较2012年增长43.6%和149.6%。工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十八大以来,全县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导,充分发挥园区承载功能,助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2021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4.8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6.03亿元,年均增长10.3%。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比2012年增加44家,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01.87亿元和15.1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15倍和30%。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全县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4.1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44.93亿元,年均增长8.3%,占比由31.1提升至41.7,成为全县三次产业首位产业。

三、投资消费规模不断攀升,内需潜力持续释放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县坚持项目带动策略,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不断优化投资结构。2013-202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2年的7.1:33.4:59.5调整到2021年10.1:15.0:74.9,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5.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热度持续升温,占比达到45.4%。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541国道和平至高速路引线桥段开工建设,河堤路内侧及石梁子片区棚户区改造、月畔湾社区、三岔路口滑坡治理等项目快速推进,滨江生态广场地下通道、环城路、神钟路、会仙路、桥沟路改造项目竣工通车,城市形象和品味不断提升,荣获省级生态园林县城、2020年全省县城建设示范县。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消费潜力不断释放。随着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乡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06亿元,比2012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0.9%。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加快,商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居民消费更加快捷,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四、城乡面貌持续改变,生态环保不断改善

十八大以来,紫阳突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山水人文县城、特色精品集镇和美丽宜居乡村。相继实施河堤路综合改造、西门河新区、仁和千户社区、县城道路改造提升等重点项目,改造棚户区、老旧小区4654户,建设保障房6527套,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荣获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

生态环境保护明显改善。2021年全县建成污水处理厂18个、区域性垃圾处理场3个,绿化造林45.83万亩,森林覆盖率64.52%,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第一轮中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部完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汉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县城环境空气质量排名省市前列。

五、民生保障全面增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十八大以来,全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加关注民生,全力推进教育、文化、医疗等各项重点民生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增收,人民福祉持续提升,紫阳正式实现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县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推进“五大工程”,精准落实“八个一批”,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累计投入资金94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8424个,产业就业帮扶14.17万人,易地扶贫搬迁6.4万人,教育、健康、兜底等政策措施精准落实。被确定为全国科技扶贫示范县,技能扶贫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扶贫案例和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健康扶贫经验入选国家基层健康扶贫典型案例。全县13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9994户132367人全面脱贫,2020年2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受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和脱贫攻坚政策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52元,比2012年增加9356元,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6元,比2012年增加6000元,年均增长10.5%。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47,比2012年下降0.91。同时,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608元,比2012年增加3493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974元,比2012年增加7817元。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等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明显上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7年以来全县累计民生投入141.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5%。引进各类人才1798名,免费技能培训2.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2021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98%,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9.8%,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5.67亿元。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迁建投用,新建镇卫生院6所、标准化村卫生室152个,2021年紫阳每万人拥有床位数50张,较2012年增加28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3人,较2012年增加18人。新(改扩)建幼儿园11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21年全县高考二本以上达线1782人,“双一流高校”录取人数净增22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得到中省市肯定,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6%,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这十年我们加快追赶超越,综合实力实现大幅跃升;这十年我们决战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这十年我们推动转型升级,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这十年我们守护绿水青山,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这十年我们以为本民,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展望未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民生优先”战略,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优美、富裕、幸福”紫阳,奋力谱写紫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