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紫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2-01-23 15:51作者:刘 磊 唐 超 梅树宝 王伦顺来源:紫阳县发展和改革局
文件名称 新发展格局下紫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索引号 zyxzfzyxzfbgs/2022-0348 公开目录: 调查研究
公开责任部门 紫阳县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安康发展》第202106期 成文日期: 2022年01月23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2年01月23日
内容概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既融合城乡、又支撑区域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挖国内需求潜力,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县域经济育新机、开新局的重要机遇期,研究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紫阳县作为富硒产业聚集、旅游资源富集的核心区域,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迎来了全新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既融合城乡、又支撑区域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挖国内需求潜力,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县域经济育新机、开新局的重要机遇期,研究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发展重心发生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国际循环,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重点挖掘和激发国内市场、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县域市场的需求潜力也将更具可挖掘性,必将汇集更多资源,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阵地。

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十四五”期间,区域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和重点工作之一,将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发展和区域间开放合作。在“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战略带动下,为县域融入都市圈发展、中心城市建设和参与国际循环提供了更多机遇。

发展方式发生转变。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和越来越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县域经济已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循环、创新驱动等多元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培养培育为县域经济实现绿色崛起县域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新发展格局下紫阳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紫阳县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776元和10955元。

机遇: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来陕考察,提出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和“五项要求”,为陕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为紫阳坚定走绿色崛起之路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并强调“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县乡消费”等工作,为汇集县域经济发展资源、挖掘市场需求、培育发展动能、构建发展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一带一路”、自由贸易港(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战略的深入实施,为紫阳带来千载难逢发展契机;陕西省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强基础、立支柱、上水平,扎实推进一县一策、一园一业,培育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板块,形成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生态旅游名县”,在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格局和安康市打造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发展体系下,紫阳作为富硒产业聚集、旅游资源富集的核心区域,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迎来了全新机遇。

挑战:县域发展核心竞争力较弱,县域经济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总量偏小,每年财政收入仅1亿元;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一产以茶叶、魔芋、畜牧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层次低,标准化、链条化、品牌化水平不高,缺乏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产受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保护,资源型、能耗型工业限制开发,新型工业发展土地资源制约严重,县境内工业化率低,规上企业46家,年产值107亿。三产服务业受城镇化率不高、旅游发展起步晚、消费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创新驱动不足,受县级财力制约,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人才支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短板明显;区域间统筹协调力度不强,市区县之间、部门之间在涉及科技政策、财政投入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会商机制,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形成缺乏统筹协调,县域内融资难、资源整合难;国际循环参与性不强,由于深入内陆腹地和出口资源限制,对外贸易微乎其微。

三、紫阳县域经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

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必须找准定位,突出自身优势,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多元融合,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把县域经济发展嵌入国内、国际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

(一)扬优势,找准融入双循环的嵌入点。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特色产业是支撑特色经济的根本动力。立足富硒、生态资源禀赋,坚定不移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是紫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紫阳的特色产业发展应紧扣安康市建设富硒产业、旅游康养、新材料三个千亿级全产业链目标,以恒紫循环产业园区和硒谷生态工业园区为依托,打造富硒食饮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四大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做优富硒产业。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省科技厅科技合作,完善县域内富硒资源详查与综合评价,夯实富硒产业发展基础。坚持“一业突破、多业并举、多态融合”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培育“硒+X”全产业链,突出富硒茶首位产业,加快富硒食饮品、富硒保健品及富硒功能日化品为主的富硒产品开发,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富硒特色品牌,提升富硒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中国硒谷”品牌影响力。通过种业选育、平台建设、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升级、骨干企业培育、专业人才引进等工程,打造全国富硒产业发展核心区。二是做强新型材料。抢抓全市打造千亿级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构建以环保建材、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扶植壮大一批新型工业企业,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手段,提高富硒工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积极承接沿海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引进发展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等电子新材料。三是做大生物医药。依托境内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厚朴、大黄、杜仲、茱萸、天麻、猪苓、艾草等优质中药材种植规模。引进高新技术和现代制药企业,综合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做大产业基地,深化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专业市场,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由种植型向种、加、销、研、学、游一体化转变。支持企业开展中药现代剂型、中药饮片、口服液等产品研发与生产,建设中医药研发中心与药品生产线,把紫阳打造打造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优质道地中药材产品供应基地。四是做响文化创意。强化文化创意企业引进和文创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推进特色文化资源活态保护与活化利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以安康打造毛绒玩具新都和全运会吉祥物需求为契机,鼓励毛绒玩具企业自主研发设计、产品代加工生产,做大做强毛绒玩具产业。支持以汉水硒陶文化产业延伸陶瓷产业链条,丰富陶瓷产品,形成日用品陶瓷、艺术陶瓷等多种产品体系。坚持以三产带一产促二产,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寄宿康养、原乡生活、产品制作等为一体的田园乡村社区综合体。深入挖掘紫阳“山水硒、茶歌道”为重点的本土文化,提升紫阳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强创新,寻求融入双循环的着力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理念创新与方式创新缺一不可。一是打破行政区划思维定式。跳出县域看县域、突破县域发展县域,在更大的空间和格局中去谋划紫阳“十四五”发展,找准县域发展优势定位,才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去配置和聚合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通过借力发展破解县域资源和空间瓶颈制约。二是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与西安、安康、成都、重庆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产业联动,以城市群推动产业群集聚,发挥紫阳特色产业在城市群中产业、技术比较优势,推动供给侧资源合理布局、产业链合理分工,提升区域间协同水平,加快形成产业链的闭环。三是充分利用等新技术新业态。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以及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业态,为县域经济发展赋能,建立安全、共享和高效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

(三)促融合,探索融入双循环的承载点。结合县域优势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多元整合的发展模式,促进县域经济壮大,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镇园一体发展模式。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重点,推进蒿坪镇和硒谷生态工业园区一体发展,强化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园区承载,建立县域内要素发展的重要集聚点和重要平台。聚力区域优势,聚集资源要素,推进互补式集镇和园区协同发展,通过示范打造,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镇园发展体系,建设一批基础条件优越、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产业强镇,培育县域产业“增长极”。二是产业融合互促模式。依托生态富硒资源,以养生硒陶、毛绒玩具等文创产业为重点,强化地方特色与潮流趋势融合、传统工艺与新兴元素互动、田园风情与现代风格重组、山水小城与精品集镇共生,不断延伸产业价值链,逐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满足游客深层次体验需求,探索“一三相融、接二连三”的复合业态融合发展模式。三是“飞地经济”多赢模式。充分利用“飞入地”区位优势和立地条件,大力推进恒紫循环产业园区建设。引导新型材料、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等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交互平台,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研发体系,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向关联企业“溢出”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持续探索飞地经济运行先进经验,争创资源、区域、人力“多赢”局面。四是服务利企助力模式。依托线上数据分析,建设创新课题、专家团队、技术成果、信用信息、服务指南、司法保障等数据库,实现创新供需对接精准匹配、快捷通达。融合工商注册、企业产学研、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等信息,实现数据共享,提升服务质效。开发“政策大师”工具,及时精准推送政策,做到惠企政策“一站查询”“一键直达”,实现惠企服务“零距离”。五是产业转移承接模式。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和东部沿海地区竞争优势削弱窗口期,切实发挥人力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充分利用各大展会和平台,落实“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机制,严格准入标准,提升创新能力,聚焦汽车零部件、电机加工生产、中药材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完善服务配套体系,推进资本招引和产业承接,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六是众创孵化带动模式。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产学研创孵投”大平台——硒产业科技研发孵化服务中心,发挥专家智库参谋决策和本土精英人才引领带动作用,综合利用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业人员、孵化场所、金融资本等要素,开展创业规划大赛、创新项目路演、创客故事分享等活动,打造“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探索创新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具化的众创孵化带动模式。

(四)抓合作,扩大融入外循环的对接点。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古丝路重要节点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引擎作用,进一步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交流合作。依托津陕对口协作平台,拓展与京津冀地区在技术研发、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依托苏陕对口扶贫协作的良好基础,持续开展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相邻县区、汉江流域地区、川陕革命老区、秦巴连片贫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县域组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交通节点、资源产出区域合作共建外贸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共同开拓国外市场,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参与国际循环。

——原载202106期《安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