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一次办成·一窗办好”改革经验

时间:2021-02-17 17:08来源:紫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文件名称 紫阳县“一次办成·一窗办好”改革经验
索引号 zyxzfzyxzfbgs/2021-0966 公开目录: 调查研究
公开责任部门 紫阳县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年02月17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1年02月17日
内容概述 紫阳县“一次办成·一窗办好”改革经验

    2020年以来,紫阳县面对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把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狠抓抗疫情、防风险、保稳定、促发展各项措施落实。尤其在政务服务领域,坚持以党中央部署的“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导向,以“破解县域内群众和企业的实际难题”为问题导向,以“适应群众和企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和预期”为需求导向,推行了“一次办成·一窗办好”改革创新,让助企纾困、保障民生、复工复产、促进就业工作见到了实效。该模式下,“五窗联动”发力,“五项制度”保障,追求“五心标准”,全面提升了行政审批、政务服务效能。五年来,推进办理各类事项60余万件,企业群众满意率达99.6%;净增市场主体11993户,同比增长119.3%。实打实增加企业群众便利、释放市场活力,为稳住社会基本盘、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五窗联动”优化政务服务功能,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坚持“枢纽+网格”“网上+网下”“人力+科技”“被动+主动”的理念建强五类窗口,让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都能从最便捷的入口迅速到达全县政务服务体系,促进政务服务整体质量上台阶,增强营商环境的“硬实力”。一是升级“实体一窗”。严格按照《陕西省政务服务地方标准》,推进实体政务大厅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的办事体验。在政务大厅设置综合受理、统一出证、免费邮寄窗口,180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结果限时办结、证照免费送达”一体化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了办事群众的跑路次数和办理时间。新设“复工复产稳岗就业”窗口,兑现减税降费、社保返还等助企纾困政策,累计发放各类稳就业资金2617.47万元。二是建设“智慧一窗”。充分运用现代化电子审批设备,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智慧政务体验区,引进公安、人社、市监、税务、金融、交通等领域自助服务终端18台,43项业务办理实现立等可取和24小时自助不打烊服务,有效分流了窗口业务压力,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三是对接“网上一窗”。对标省“四级四同”目录,统一网上办事入口,提升“网上查、网上问、网上办”能力,拓宽服务渠道,减少办事成本。无缝对接陕西省政务服务网和安康市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县本级603项政务服务事项中595项实现“网上可办”,网上可办率达98.7%,2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只跑一次”。四是做强“热线一窗”。依托市“12345平台”建立县、镇、村三级热线服务体系,为畅通民意搭建互动桥梁,为政府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撑。目前紫阳县已建成热线信息终端79个、专业数据库1701个,录入城乡居民电话18万部,累计受理转办工单4万余件,接听热线近10万通,拨打电话46万人次,开展各项调查347轮次。疫情期间,收集并向指挥部报送疫情信息86条。五是延伸“基层一窗”。按照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要求,加强镇便民服务站、村(社区)便民服务室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建成镇便民服务站17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175个,分别梳理镇级、村级、社区权力清单和办事指南58条、25条、29条,为8.23万返岗复工农民工兑现交通补贴239.75万元,实现了更多事项在群众“家门口”即可完成办理。

  二、“五项机制”提升行政审批效能,为市场主体添活力

  针对信息获取不对称、权责边界不明晰、服务体系不健全、便民程度不到位等问题,着力构建阳光透明、极简极速审批服务模式,促进了“紫阳县富硒茶交易中心”“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等7个硒产业孵化基地和75家社区工厂的落成,全力打造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紫阳高地。一是信息推送机制。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出台了《审管信息双向推送制度》,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与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互联共享、沟通顺畅、获取及时的信息双向推送机制,实现了审管信息闭环联动和无缝对接,促进了行政审批及政务服务的“跨界融合”和高效运转。二是审管分离机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建立了审批与监管相对分离、相互协调工作机制,构建了“宽进严管、审管分离”格局,促进了权力的规范运行。出台《审管分离实施办法》,明确了审批和监管的责任边界,建立了审管协调联动长效机制,确保审批极简极速、监管及时到位,杜绝了“审批真空”和“监管空白”。三是告知承诺机制。在相对范围内推行“告知承诺”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办事创业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许可快准入、项目早落地、企业早开工。目前,紫阳县政务大厅已通过“告知承诺”完成办件200余件。四是容缺受理机制。对行政许可申请材料的必要性程度和许可结果的预期风险进行政策性评估,梳理《容缺后补清单》,探索“容缺受理”机制,22项事项实现缺项受理,可容缺申请材料23项,有力助推了“最多跑一次”进程。五是评价反馈机制。依托安康市智慧治理政务服务平台和县级相关平台,配合建设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评价对象全覆盖、服务渠道全覆盖、评价方式全覆盖,形成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流程衔接,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评价、政府部门及时改进的良好局面。

  三、“五心标准”衡量营商环境水平,向社会评价要质量

  为持续做实抗疫情、复产业、保民生、促就业各项工作,紫阳县出台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援企稳岗支持产业健康发展政策实施办法》等3个政策文件,围绕稳岗稳企、金融税务、奖补降费制定了46条具体措施,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工作推进中,坚持服务绩效由服务对象来评判、用最高标准来衡量,增强营商环境“软实力”。一是“暖心”标准。在各级政务中心和大厅设置帮办代办窗口,推行主动、下沉、延时等服务,上线运营全市首家“政务微店”,开发了“全周期生命树”政务服务导办平台,为群众办事提供全方位保障。紫阳县政务服务中心已主动上门办理营业执照、不动产登记等各类事项1000余件,提供延时服务3000余次。服务有温度,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暖心。二是“顺心”标准。通过陕西政务服务网、安康市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县政府网站等多种渠道,主动公开、广泛公布事项标准和“办事指南”,提高企业群众的知晓率和覆盖面,申请材料清清楚楚,办理流程明明白白。服务有广度,企业和群众办事更顺心。三是“放心”标准。行政审批过程采用“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结果限时办结”服务模式,受理与审批不见面,权力运行过程可查可溯。服务有深度,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放心。四是“省心”标准。以办事结果为导向,梳理制定了“三清单一指南”,对同一主题事项“打包重组”和“流程再造”,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目前已有33项“套餐服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推出了全省首家“企业开办大礼包”,企业开办实现“零材料递交”“0.5天办结”。服务有准度,企业和群众办事更省心。五是“舒心”标准。对政务大厅业务窗口实行日检查、周反馈、月通报、年考核,定期评选“党员示范岗、流动红旗岗、五星店小二”,形成了争先创优、引领示范的良好氛围和长效管理机制,提升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服务有热度,企业和群众办事更舒心。

  (注:该经验做法获得2020年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