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莲同志在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1-02-08 17:19来源: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件名称 陈莲同志在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
索引号 zyxzfzyxzfbgs/2021-0493 公开目录: 领导讲话
公开责任部门 紫阳县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第1期 成文日期: 2021年02月01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1年02月08日
内容概述 陈莲同志在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

下面,我就经济工作讲两点意见,并就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情况作简要说明。

一、2020年经济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紫阳发展史上极为特殊、极不平凡、极其不易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奋力答好疫情影响“加试题”,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虽然固定资产投资等部分经济指标受多方因素影响,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但脱贫攻坚底线任务如期完成,“十三五”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克难奋进中稳步推进。

(一)坚决打好收官硬仗,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高质量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行动和“对标补短”工作,全力补齐搬迁后扶、安全饮水、旧宅腾退、产业增收、兜底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强化“两类人群”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剩余1923户3691人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紫阳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二)全力抗击新冠疫情,有效捍卫“人民健康”。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统一指挥,统筹调度,紧扣“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三个关键,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措施,构筑起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实现了“零死亡、零扩散”,取得了抗疫斗争决定性成果。慎终如始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启动了县人民医院芭蕉传染病区建设,规范了县镇医疗机构预检分诊流程,建成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累计开展核酸检测21169人次,开展环境物表核酸采样检测1285次。全年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疫情防控成果得到持续巩固。

(三)聚力抓好“六稳”“六保”,县域经济加快恢复。及时出台应对疫情支持政策和46条措施,全力以赴稳增长、稳市场主体、稳就业。投入纾困惠企财政资金1.33亿元,设立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落实减税降费 873.8万元,投放特色产业贷438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17万元,158家“五上”企业、77家社区工厂有序复工复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试点县建设,扎实开展“三大主题年”活动,全年组织招商推介和项目对接40余次,成功举办“云约紫阳”网络招商推介会,建设重点项目228个,新签订招商项目44个,其中亿元项目6个,签约项目全部启动建设。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22期11522人次,举办“人才夜市”等劳务招聘会16场,劳动力转移就业8.3万人,其中“点对点”组织农民工返岗复工49批次5900余人,兑现交通补助148.8万元。新增规模企业7家、限额企业9户,新增市场主体5106户。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排名全市前列,“五窗联动”政务服务工作入选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典型案例,政务服务中心被评为2020年“全国最具标准化管理政务服务大厅”。

(四)加快推动转型升级,产业质效稳步提升。富硒产业提质增效进程加快,围绕“三品一标”重点,持续推进茶产业“四大体系”和“八大创新工程”建设,茶叶产量增长16.8%,产值增长13.3%。紫阳荣获第五届农业博鳌论坛“2020年中国产业互联网区域公用品牌优势县”称号,连续三年荣获“茶叶百强县”称号,入选第二批中欧互信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品牌价值达到62.22亿元。富硒茶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蒿坪富硒茶观光园、神农园区、半亩茶园等一批茶旅融合项目取得新成效,魔芋、林果、中草药、山野菜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园区聚集能力不断增强,新建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引进入园企业5家,紫蒙聚丰生物有机肥项目建成投产,中药材加工提取、环保建材、工业机器人等项目快速推进,富硒产业科研检测孵化服务中心项目全面开工。全域旅游加快发展,文笔山公园改造提升工程、郭家梁民宿集群一期全面建成,县游客接待中心建成投用,茶山旅游公交专线开通运营,“老城记忆”特色旅游文化街区开工建设,茶马古道旅游区、隐居乡里民宿项目稳步推进。蒿坪富硒康养小镇、焕古硒茶小镇加快建设,蒿坪村、青中村、贾坪村等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建设初显成效。成功举办云上开园节、春茶采摘季、漂流季、冬泳文化节等系列文旅活动。焕古镇和焕古老街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向阳镇营梁村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青中村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五)持续推动生态宜居,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实施县城品质提升工程,滨江广场地下通道、环城路、神钟路、会仙路、桥沟路改造项目建成通车,环城路农贸市场建成投用,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完成迁建并投用,河堤路二期、月畔湾社区、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成功创建省级园林生态县城,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高。国道541堰门至紫阳段、北沔公路全面通车,向阳江河大桥主体完工,城乡交通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力打好四大保卫战,建成高滩、毛坝、红椿等7个镇一体化污水处理厂,实施农村改厕4100座、矿山生态恢复治理217亩。“河(湖)长制”全面落实,秦岭“五乱”整治有力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扎实有效,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汉江流域紫阳段全面退捕禁捕工作强力推进,汉江出紫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60天以上。“五边五治、四化四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洞河镇、焕古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

(六)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切实增强。全年民生支出40.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6%。投入资金2.1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县幼儿园改扩建工程、蒿坪中心小学和红椿中心学校标准化建设、双安、双桥、焕古、麻柳镇中心幼儿园等10个教育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新招录教师288名,高考二本以上达线1831人,连续十四年保持增长,成功创建“双高双普”合格县,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先进单位”。县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建设全面启动,县中医院新院建成投用,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成,“省级健康促进县”创建通过评估验收,紫阳健康扶贫经验入选国家《基层健康扶贫典型案例》。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应保尽保,社会救助、优抚优待政策全面落实,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441人。全面落实乡镇干部补贴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保障,稳定提升干部考核奖励,切实增加干部收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便捷高效,“三调联动”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信访维稳、防汛防滑、市场监管等工作统筹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同志们,过去一年,全县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在一场场硬仗恶仗中践行初心使命,在一次次大战大考中诠释根本宗旨,顶住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展现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畏担当,全县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筑起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钢铁长城;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困扰紫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得到根本解决;县域经济持续恢复性增长,牢牢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取得这些成绩十分不易,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辛努力和超常付出。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全县去年多项经济指标未达预期,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新一年对冲下行压力、争先进位的难度加大,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思想观念守旧、开放创新不足、干部能力作为不够、市场主体不强、产业质效不优、重大项目不多、投资增长乏力、各类要素短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工作安排

2021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是我们奋进“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也要看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一方面,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等一批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中央明确要为摆脱贫困的县设立5年过渡期,在西部地区脱贫县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些利好政策为我们加快追赶超越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过去五年,我们抢抓脱贫攻坚重大历史机遇,坚持跳出脱贫抓脱贫、围绕脱贫抓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更加精准、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建成投用,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培育了要素、创造了条件。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县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既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牢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又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抢抓机遇,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扎实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县部署安排,深刻把握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实现新阶段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民生第一导向不偏离,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推进“五大战略”,加快建设“五个紫阳”,聚力补短板、强基础、提质效、赋动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省市要求和县委部署,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以乡村振兴的高质量起步保障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巩固。

围绕全年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聚力实施发展赋能工程。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双招双引、营商环境、创新创优四大重点,全力扩投资、稳主体、促增长,持续优环境、扩开放、促创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一要开展项目建设大攻坚。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牢牢抓在手上,认真落实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全力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大力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坚持服务跟着项目转、要素跟着项目走,领导带头抓谋划、全员行动抓实施,推动全县上下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浓厚氛围,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紧盯国家战略导向、宏观政策走向、产业发展方向、项目资金投向,围绕基础设施、富硒产业、城镇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平台、生态环境、民生事业等领域,谋划储备重大项目300个以上。积极做好政府专项债券组织申报和县级融资平台整合转型工作,全年争取项目建设和政策性补助资金40亿元以上。组建项目工作专班,推进项目工作全链条管理,严格落实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市场主体责任制和项目进度目标考核责任制,推进项目建设台账清单管理和协同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月督导推进、季度集中开工、半年观摩点评、年终专项考核,加大考核权重,全力保障项目快速推进。加快建设国道541县城至汉王段、县城老旧小区改造、高桥田园风情小镇、焕古凤茗田园综合体等32个项目,建成擂鼓台旅游公路、惠民小区(三期)、汉江城畔保障房、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等118个项目,积极推进成都至安康高铁紫阳段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50个,完成投资70亿元以上。

二要实现双招双引大突破。要围绕加快融入国家和省市新发展格局,更大力度“走出去、请进来”,有的放矢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厚植紫阳开放发展新优势。要依托园区承载聚力招大引强,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围绕富硒产业、全域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对标高质量要求,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进优势资源转化、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坚持招商引资头号工程,强化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对接推介活动,全面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全年组织参加招商推介活动10次以上,力争引进招商项目35个以上,落地亿元项目10个以上。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吸引能人回家、资金回流、产业回乡。要加强招商项目跟踪服务,力促在谈项目加快签约落地,推动开工项目尽快投产达效。要加快推进招才引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深化政企院校战略合作,建立高端化、多行业紫阳发展智库,新聘专家顾问20名以上,引进各类人才240名以上,其中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10名以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要推进营商环境大优化。牢固树立营商环境“生命线”意识,以保障高质量开放发展为目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力打造全市最优、全省一流的县域营商环境。深入落实“五个一”企业帮扶机制,继续用活用好纾困惠企支持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为企业减负。扎实抓好“五大专项”行动,实施“五大环境”营造行动,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规范提升“五窗联动”,落实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探索完善“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审批服务模式,不断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度。切实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引导市场主体筑牢守法经营、依规经营、诚信经营底线,从严惩处损害营商环境、侵害企业利益行为,让企业专心专注强产业、心无旁骛谋发展。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000户以上,培育“五上”企业10户以上。

四要推动创新创优大提速。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各方面工作创新创优。统筹建设全国科技扶贫示范县、全省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以硒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科创平台,鼓励支持企业通过技改扩能和研发创新实现提质增效。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实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公共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全面推动创优创建,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单位和干部的创新活力,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加快“智慧紫阳”“数字政府”建设,积极争取中省市改革创新试点,创造更多“紫阳经验”和“紫阳模式”。

(二)聚力实施提质兴业工程。立足生态、富硒、绿色优势,落实“一县一业”要求,以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重点,壮大富硒产业、新型工业、全域旅游、新兴产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进绿色循环发展。

一要在富硒产业提质增效上实现新跃升。坚持茶产业主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做大做强1+X特色农业,加快培育富硒产业“百亿级”产业链,推动一业突破、多业并举、多态融合。实施茶产业“八大创新提升工程”,推进“三品一标”建设,积极构建“绿红白黑调”产品体系、“十百千万”组织体系、“全域绿色”生产体系、“线上线下”营销体系,推进与中茶公司深度合作,发挥紫阳富硒茶交易中心专业市场作用,积极开展产品推介、品牌提升和市场拓展。鼓励组建茶叶专业管护队,加强茶园绿色生产科学管护力度,加大夏秋茶的综合利用,提高亩产综合产值。全年改造提升标准化茶园10000亩,生产茶叶9500吨以上,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实现综合产值55亿元。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产量,加快发展魔芋、林果、中药材、畜禽养殖、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硒产业科研孵化服务中心,打造富硒产业生产型、服务型平台。强化园区承载、基地带动,“接二连三”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综合体。加快创建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完成省级产业示范园创建,培育市级园区6个,认定4个市级园区,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区10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新建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处,完成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溯源平台注册用户50家以上。

二要在新型工业提档升级上彰显新成效。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支持企业稳产达效,持续推进转型升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户以上。全面提升恒紫循环产业园区和硒谷生态产业园区集聚能力,聚焦富硒食饮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强园区招商,坚持扶大育强与招大引强、改组强链与引新扩链齐抓并举,着力构建龙头带动、产业互补、集群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新建标准化厂房2万㎡,铺设给水、污水、消防管网7800米,引进入园企业5户以上,园区产值增长7%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建立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闲置、低效用地和“僵尸企业”清理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聚集,大力引进产业链中高端企业,推动园区“腾笼换鸟”,实现园区“二次开发”。

三要在全域旅游扩面提速上迈上新台阶。坚持“文旅兴县”,牢固树立“旅游+、+旅游”的理念,立足“山水硒、茶歌道”特色资源,着力打造“汉江画廊·茶歌紫阳”“硒谷慢城·颐养紫阳”两个旅游品牌。按照全域旅游发展布局,以“一城四镇十村”为重点,加快景区景点、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游购娱、养学研、吃住行”旅游要素,推动城旅、文旅、农旅、产旅融合发展。加快环江旅游文化生态长廊建设,推进文笔山和大巴山茶马古道4A级景区创建,建设高速路口旅游咨询服务站,实施擂鼓台森林公园二期改造提升工程,加快焕古硒茶小镇、瓦房会馆小镇、蒿坪富硒康养小镇、高桥田园风情小镇和任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启动汉王汉文化风情小镇和擂鼓台森林康养基地规划建设。不断扩大“智慧旅游”覆盖面,打造“紫阳味道”美食品牌,创新开展四季文旅主题活动,推出大型茶歌实景剧《郎在对门唱山歌》。开发茶叶、美食、陶艺、竹编、木雕、石刻等旅游产品,持续推进“茶艺茶道、民歌民舞”五进活动,不断扩大紫阳旅游影响力和竞争力。梯次推进以青中村等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建设,大力发展民宿餐饮、生态农业、乡村工坊、文创产品、休闲体验、游学培训、体育赛事等业态,打造集精品民宿、文化体验、有机农耕、原乡生活、寄宿康养等为一体的田园乡村社区综合体,以三产带一产促二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互促。

四要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上培育新优势。实施更加积极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支持发展新兴产业,突出比较优势,吸引创新要素,加快培育一批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全力推动新社区工厂发展升级,探索“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新发展新社区工厂20家,建成以城关、蒿坪、毛坝为中心的县城周边、江北片区、任河流域3个毛绒玩具产业核心区,形成以毛绒玩具为主、鞋服制造为辅、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补充的新社区工厂格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继续争取国家2021年度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立物流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巩固提升镇、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打造5个镇级、20个村级电商标准化示范站点。稳步推进商贸餐饮、住宿文娱、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提等升级,培育旅居康养、茶事体验、足浴保健、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聚力实施城乡强基工程。坚持生态优先、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抢抓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试点县机遇,全面落实汉江生态城镇带发展规划,以县城为核心,加快推进沿江六镇“五带合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要坚持不懈加强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三线一单”制度,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铁腕治霾控污,突出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完成市定污染物减排和节能降耗任务。强化河(湖)长制监管责任,全面落实汉江水域退捕禁捕,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实施水生态恢复及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任河入汉江水质自动监测站和应急信息平台,建成瓦庙、洄水、界岭3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启动建设6座垃圾压缩中转站,加快蒿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治理,严厉打击、严格管控河道违法采砂行为,持续推进汉江增绿添彩,汉江出紫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标准。持续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秦岭巴山区域空间管控,建立和推行“林长”制,深入推进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五乱”整治,扎实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维护秦巴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以最严格的管理有效推进土壤污染治理、矿山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尾矿库治理等工作,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做好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二要聚焦品质推进城镇建设。坚持山水共生、产城融合、人文互动的发展理念,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创建,加快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发展城市经济,不断提升县城融合发展能力和综合服务承载力,打造山水形胜、生态人文、美丽宜居的特色县城。高质量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狠抓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划定与保护,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启动建设县城文体艺术中心,加快推进老城记忆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公路段片区棚户区改造、县城供水水源工程、瓦房沟水库项目建设,盘活江南滨江商业步行街,建成国道541县城过境线、一江两岸环江步道、河堤路滨江生态广场二期、汉江桥至彩虹桥道路连接线、紫府路改造提升等城市重点项目。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5G网络、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应用,提升城市建管水平。以集聚发展要素、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配套、提升宜居品质为重点,不断完善集镇功能,优化集镇环境,繁荣集镇业态。加大集镇道路桥梁、供水亮化、治污排污、通讯网络等基础建设投入,实现县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持续推动蒿坪副中心建设,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重点打造焕古、向阳、高桥特色小镇,优先支持汉王、洞河等沿江镇建设。支持各镇依托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

三要统筹发力推进乡村建设。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持续跟踪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坚决防止规模化返贫。在制度、规划、政策、产业和考核等方面,深入研究、系统谋划,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立足地域特色、产业基础,紧扣市场需求导向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硒+X”全产业链建设,着力培育融合型产业园区,推动康养休闲、农事体验、采摘认养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抓好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中30个村的争取和建设力度,做好县级5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点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覆盖面,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努力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切实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田园风貌,全年创建5个省级、10个市级、30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三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乡村振兴市级试点示范镇1个、试点示范村10个。持续深化“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尚。积极探索“三治融合”有效路径,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四要突出重点加快基础建设。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建成汉王跨汉江大桥、芭蕉跨任河大桥,完成和平至焕古、权河至高桥、蒿坪至黄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国道541汉王至紫阳沟段公路改建项目,全面启动瓦房店至红椿、洄水至双桥、县城至向阳集镇、毛坝至瓦庙、蒿坪黄金至汉王5条县镇道路改建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构建内畅外联互通的县域路网。以打通断头路、补齐安防设施、非贫困村道路改造提升为重点,进一步补齐村级道路短板。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建成双桥集镇、瓦房店片区、蒿坪滴水岩水库等堤防工程,建成集镇水源地保护设施9处,改造提升饮水工程16处。完成县城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县城排水设施改造、蒿坪镇联村供水、中低压电网改造等项目。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住房、通讯网络、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实际推动5G基站布局和商业化应用等“新基建”建设步伐。

(四)聚力实施民生补短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实事、就业保障、社会事业、平安稳定,倾力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围绕增收、教育、医疗、住房、出行等方面,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合理确定全年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待县人代会票决确定后,加快组织实施,确保当年完成、当年见效。

二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就业资金效益,把就业资金更多地用于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加快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转型升级,拓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培训项目和内容,围绕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和电子商务等,重点抓好“乡村经理人”“民宿管家”和“电商人才”培训,加大家政月嫂、康养护理等领域专业技术培训,推动劳务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全年完成培训3000人以上。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加强创业指导,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巩固劳务输出规模的基础上,依托园区劳动密集型企业、新社区工厂、产业园区等,让更多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健全完善治理欠薪问题长效机制,严厉惩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巩固提升“双高双普”创建成果,启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实施紫阳中学学生公寓楼、职教中心扩建等重点教育项目,新招录补充教师180名以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全市前列。加快县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建设,实施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机构能力提升达标,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保持城乡居民医保高参保率。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建成16个镇社区文体中心,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密切关注城乡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落实政策救助、关爱帮扶等措施。深入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力促县养老公寓上半年正式运营,积极创建全省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县。扎实做好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积极开展新一轮双拥模范县创建活动。

四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防控,为“十四五”开局起步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要扎实抓好疫情防控,时刻绷紧思想之弦,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加强督查指导,全面夯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各项措施。紧盯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扎实做好排查溯源、流调检测、隔离诊疗、信息通报、能力建设、物资保障等工作,堵住一切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坚决巩固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要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扎实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水上运输、危化物品、消防安全、建筑施工、校园管理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严防各类事故发生。紧盯防汛防滑防火等关键,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抗灾工作。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聚焦项目建设、经济运行、市场监管、意识形态、融资信贷等重点领域,密切关注各类敏感问题,妥善处置各种风险隐患,坚决防止“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发生。要大力开展平安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持续抓好“雪亮工程”,严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重拳整治治安突出问题,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完善提升“三调联动”多元化解紫阳模式,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违反信访规定“双向规范”工作,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全县“十四五”规划纲要说明

科学编制好全县“十四五”规划纲要,是县委、县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和推动“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我县于2019年6月正式启动《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先后召开了动员部署会议,成立领导小组和起草工作专班,制定印发工作方案,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开展前期调查研究。2020年5月,完成了《规划纲要(初稿)》,先后征求了各镇各部门、县级“四大班子”领导、部分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期间,县政府三次召开推进会议,并把研究规划编制工作作为县长例会的固定议题;12月上旬,军民同志专门主持召开座谈会议,听取了编制情况汇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召开后,结合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对《规划纲要(初稿)》进行了多次研究、反复修改,形成了《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20年12月中旬,组织专家教授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评审论证。2021年1月以来,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县政协对《规划纲要(初稿)》提出的建议,再次进行了系统修改,并与全市的《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充分衔接后形成了今天提交会议的建议稿,下面,我简要介绍规划纲要(建议稿)的主要内容。

关于“十四五”发展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贯通落实“五项要求”和“五个扎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持续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战略,建设富裕、文明、幸福、和谐、优美紫阳,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效能治理,实现高品质生活,奋力谱写紫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关于“十四五”预期发展目标:2025年,全县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富有紫阳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升,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突破发展,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文明紫阳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充分彰显。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城乡建设和美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关于“十四五”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以全域旅游带动全面发展,推进富硒产业、文旅康养“百亿级”突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符合绿色发展模式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振兴要素支撑,促进乡村全域振兴。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县城品质提升,建设特色精品集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构筑新型能源网络,加快“新基建”步伐。五是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修复,强化环境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注重环境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六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健康紫阳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七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能级。坚持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才、资本、创新资源与要素集聚。八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法治紫阳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平安紫阳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紫阳加快追赶超越、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我县“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请大家踊跃建言献策,聚智聚力,共同擘画好紫阳未来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