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紫阳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城镇化路径选择研究

时间:2021-01-15 16:24作者:王树声 范晓鹏来源: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
文件名称 陕西紫阳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城镇化路径选择研究
索引号 zyxzfzyxzfbgs/2021-0158 公开目录: 调查研究
公开责任部门 紫阳县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年01月15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1年01月15日
内容概述 陕西紫阳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城镇化路径选择研究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特别是实现陕南秦巴连片特困区与全国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现阶段落后地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城乡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地处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及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紫阳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为此我们以紫阳县17个镇为研究对象。围绕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在紫阳县开展生态城镇化路径选择研究,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转型、生态保护、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可能模式。

    一、问题现状

    紫阳县地处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几何中心地带,是沿汉江生态城镇带重要节点城镇,也是安康市通往成渝城市群的门户。紫阳县处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限制开发区,面临生态保护与发展限制的双重压力。同时,紫阳县位于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当地干部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紫阳县当前发展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此外,紫阳县域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生态保护压力大、城镇功能不完善、产业集群水平低、旅游业发展缓慢等现实问题。

    二、原因分析

    1.生态保护压力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降低等风险加大。部分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难度大、资金十分短缺。县域重点开发区面积占比仅6%左右,75%以上区域属限制开发区,发展空间不足,承载能力有限。

    2.城镇功能不完善。集镇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水平总体偏低,文化体育、农贸市场、集中停车场、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发展空间被压缩,对功能提升形成约束。中心镇规模效益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对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和集聚效应不强。

    3.产业集群化水平低。现有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缓慢,全链条增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综合竞争力不强。以富硒食品加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仍处于转型升级初期,资源优势转化慢,高端化功能性产品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足。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小,产业发展层次整体偏低。

    4.旅游业发展缓慢。旅游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城景融合、农旅融合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业态较为单一。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缓慢,尚未融入安康市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产品开发以自然观光型旅游为主,配套服务不完善,体验性产品供给不足。

    5.协作机制不健全。资源共享程度低,缺乏统一有效的资源开发模式。城镇间产业分工协作关系较弱、联动效应不足,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健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足,运营管理效率不高,县域一体化发展偏慢。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不强,环境共治推进比较困难。

    三、对策建议

    1.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强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依次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科学划定重要水源地及各镇的重要水源地禁建区和控制区保护红线。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推动生态建设联动,构建“三屏两廊”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三屏,即大巴山水源涵养、天然林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屏障;米仓山水源涵养、特色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屏障;凤凰山水土保持、绿化造林、旅游景观生态屏障。两廊,即汉江干流及两岸滨水走廊和高速路(铁路、任河)沿线生态走廊。实施汉江、任河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和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汉江生态长廊。将生态效益融入绿地建设中,重视山地和汉江对气候与生态的影响,保护汉江的生态环境,筑牢汉江重要生态屏障。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建设沿汉江干流及重要支流为脉络的湿地生态绿廊,开展物种保护与繁育,提升湿地水源净化功能,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切实减少和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加快沿汉江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全面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促进低碳循环发展。

    2. 打造完整产业链条,推动特色发展加快发展富硒农业。打造高产、高效、优质茶叶基地,提高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实施茶产业“十百千万”工程,打造茶叶全产业链。在中高山区重点发展核桃、板栗,浅山丘陵区重点发展金钱橘、皱皮柑。不断扩大厚朴、杜仲、金银花、黄柏等秦巴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形成种苗、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打造秦巴道地中药材供应基地。推广魔芋林下种植模式,建成全国重要的富硒魔芋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园区协调发展格局,同时积极推动园区功能由基地型向示范型、服务型转变。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富硒茶、粮油、水产品、肉制品和果蔬等精深加工,积极研发富硒降脂减肥、降压降脂等各类不同功能的茶产品冲剂及胶囊(保健品),积极发展运动员饮料、复合饮料、茶饮料、谷物饮料和咖啡饮料等,全力支持“真硒水”品牌创建。坚持镇园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智慧物流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枢纽经济,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3. 完善全域旅游格局,推动升级发展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构建全季时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产品品质化提升工程,以“稳观光、强度假、大休闲”为理念,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绿色元素,构建自然山水观赏、历史人文博览、乡村田园体验、休闲农业观光和生态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在发展中文化产业的同时,注重文化遗产保护,构建县—镇—村三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快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汉江、任河沿线区域为主,结合“汉水、富硒、商帮、茶韵、民歌、道源”六大元素,围绕“生态观光、文化休闲、养生度假”主题,打造“城旅”“农旅”“文旅”“产旅”融合发展的秦巴汉水人文生态旅游区。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全域旅游服务水平。打造百亿康养产业,发展森林康养和体育康养等产业,培育康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彰显汉水、道教和茶歌等文化特质,打造具有紫阳特色的森林康养示范区。完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全民健身公共设施,打造养生、休闲及健康于一体的康养产业。

    4. 构建韧性城镇布局,推动智慧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镇品质,重塑“江产城”融合发展新空间。按照城镇组团、乡村聚落、田园网络(水网、茶网、田网)发展的生态空间形态,构建县中心城区、汉江干流沿线镇为主要载体的“江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通过城市建设规模控制红线、城市空间扩展边界控制红线、产业园区扩张控制红线、生态环境保育控制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红线“五条”红线的刚性约束,实现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提高城市韧性,统筹布局市政设施和地下综合管廊,高规格规划、高水平建设交通、电力、给排水、供气、电信、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公路、铁路、航空、水路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快速便捷全域交通网络,辐射布局生态经济城镇带建设。强化城乡融合,交通融合,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成“广覆盖、深通达、高品质”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切实解决好农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提升城镇韧性,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推行日常监测管理常态化、网格化、信息化,扎实做好重点人群、重点部位防控工作,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巩固稳定向好的防控态势。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本文系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重点项目【2019SJ003】结项成果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