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紫阳县十一届一次全委会委员提案第97号

时间:2012-05-10 10:40

案 由(标题):关于加强我县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建议

提案人:曹和祥(县扶贫局)

理 由:

一 、紫阳县移民搬迁现状

紫阳县地处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辖21个镇,210个行政村,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24万人,全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境内最高海拔2522米,最低海拔331米,1000米以上的山峰达118座,地貌复杂,农业资源及生产条件的垂直和水平差异十分显著。山高、坡陡、土薄是紫阳县土地资源的三大基本特征。紫阳立地条件极差,山体稳定性脆弱,极易形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据长安大学调查统计,全县地质隐患点高达1201处,涉及6万余人。全县60%以上的农户居住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这些农户只有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安置,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和自然灾害的困扰。

紫阳县移民搬迁工作自1997年开始,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搬迁,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梯次安置三种安置形式,逐步解决居住在高寒山区贫困人口的迁移安置问题。到2010年全县累计搬迁贫困户7250户30000人,建移民新村30个。通过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贫困户生存和发展空间,提升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加快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这项工程被群众称之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十二五”期间紫阳县移民搬迁任务十分艰巨。据2011年调查摸底统计,全县21个镇210个村共有32213户132525人在2011-2020年间需要搬迁。其中“十二五”期间需搬迁20000户80000人。

二、紫阳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主要特点

紫阳县自2011年5月省政府在安康召开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年度20件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按照省市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加快实施,从人、财、物等给予重点保障,努力克服任务、时间和资金上的巨大压力,按计划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移民搬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紫阳县移民搬迁工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底子清。早在2011年3月中旬,紫阳县在省市政策没有明确、任务没有下达的情况下,就把移民搬迁安置摸底工作作为当年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安排,把搬迁户的基本情况逐户逐人进行了登记造册,确定全县共有32213户、132525人需要搬迁。

二是规划先。在上级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紫阳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摸清紫阳县未来10年移民搬迁农户底子的基础上,把移民搬迁与城乡统筹和鼓励农村居民进城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了“富裕户进县城、中等户进集镇、一般户住社区、困难户靠保障”的搬迁工作思路,制定了全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总体规划,同时,以集中安置小区为核心,对每个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具体规划,严格按规划搬迁、按规划建设、按规划发展。

三是抓点实。在认真抓好双星市级示范点的同时,把县级示范点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9个,同时,县上还确定了安置农户在30户以上的19个镇级示范小区,从干部力量、资金投入、配套措施等方面加大力度、予以倾斜,县级部门除直接参与包村联户外,还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资金和项目投入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初步统计,全县捆绑用于移民搬迁安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3100余万元。同时,社会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按照垫资微利的原则积极参与移民搬迁安置房建设,有效解决了上级补助资金没有到位,县、镇政府和搬迁群众筹资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加快推进移民搬迁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是成效显。截止12月底,全县共启动移民搬迁6132户24528人。房屋主体完工4964户18899人,其中集中安置3349户 12483人,分散安置 1615户6416人。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农户户数和搬迁农户房屋主体竣工户数分别占任务的204%和165%。安置特困户318户499人。在2011年移民搬迁年度目标考核时获得全市单项第一。同时在省上考核中,成绩也名列前茅。紫阳县2011年度移民搬迁工作受到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先后到紫阳追踪报道移民搬迁工作。

三、紫阳县移民搬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11年紫阳县移民搬迁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紫阳县经济条件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加上立地条件差等因素的制约,实施移民搬迁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贫困农户缺乏搬迁的动力

近几年来建材价格、人工工资迅猛上涨,群众建房成本不断提高,紫阳地貌结构恶劣,秦巴凤凰山系在紫阳境内占国土面积的4/5以上,山高坡陡沟深,建房多需开山,砌坎,修挡护,直接导致房屋基础部分投资加大,约占房屋总投资的40%左右,建房成本明显高于平川地区,加之搬迁户经济基础普遍较差,移民户建房资金负担更重。特别是条件极其恶劣的高山边远地区的特困家庭,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所限,难以实现搬迁。

移民搬迁资金投入力度有限 ,规划区内部分需要搬迁的农户由于自身经济条件较为薄弱,单靠他们的自身力量和有限的补助资金,根本无力承担巨额的建房费用而只能选择放弃,该搬却搬不出,搬迁农户缺乏搬迁动力,无法实现“搬得出”。

(二)搬迁农户缺乏相应的生产资料,后续发展乏力

由于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制度的完善,迁入地无法提供相应的生产资料,搬迁户仅靠自身的劳务经济收入支撑,缺乏产业的发展和后续的经济来源,最终会导致返贫现象,无法真正实现“稳得住”。

(三)搬迁农户思想认识有差异,就业能力弱。

搬迁农户本身地处偏远山区,受教育程度低,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外界接触少,部分山区农民思想观念保守,难以转变“山里人”小家难移、故土难离的传统思想,安于现状,缺乏异地脱贫致富的决心,缺乏谋生手段和信心,害怕进入社会,参与竞争。无法真正实现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四)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整合难。

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的落实问题是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难点、重点之一。今年紫阳县63个安置点必需的基础设施经摸底估算,需要投资32200万元,但县一级可供整合的项目十分有限,且许多涉农项目省市一级是带帽下达,存在着条块资金使用上“各自为政、难以整合”的问题,配套项目实施难度很大,特别是安置点水、电、路、桥、绿化、亮化等项目,项目支撑乏力,致使移民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合建设节拍。

(五)集中成片安置难度较大。

实施移民搬迁的农户想法各异,家庭条件不一和地理条件限制等原因,搬迁农户集中成片安置的难度很大。据调查摸底统计,我县移民搬迁可栋集中安置3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只有428个,要安置3.2万户的搬迁群众,安置地的选择成了紫阳移民搬迁的一只拦路虎。特别是农户对上楼安置不方便生活、无土安置带来生计困扰心存顾虑。

建 议:

对于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的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是摆脱贫困,实现安居的重要手段。按照“梯次搬迁,全县统筹”的原则和“富裕户进县城、中等户到集镇、一般户住新村、困难户靠保障”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实施移民搬迁。建议如下:

(一)强化宣传力度,更新搬迁农户观念

要加大宣传力度,把移民搬迁各项政策措施宣传到家喻户晓,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克服贫困山区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彻底转变“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守旧思想,教育群众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积极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使移民搬迁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建议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专题对陕南移民搬迁进行宣传报道。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合力

移民搬迁面临最大的困难和问题还是资金问题。建议:一是对各部门扶持的资金,省、市、县应统筹安排,打捆使用,形成长效机制,有利于加快移民户建房进度和移民搬迁安置点尽早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市、县级对搬迁户的建房配套补助要落到实处;三是县政府要明确移民搬迁建房到户补助标准;四是政府要切实解决移民搬迁专项办公经费。

(三)移民搬迁安置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安置。

在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时,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地安置方式进行移民搬迁安置。一是对一部分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户安置到城镇居住和就业;二是对移民搬迁量大而且集中,土地资源相对宽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建设一批移民新村;三是对移民搬迁量少且较为分散、自然条件受限、土地资源紧缺、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地方,鼓励群众选择避险安全的地方采取“藤结瓜”的方式自主建房,或就近选择和依托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进行迁并,实行相对集中安置;四是鼓励农户举家迁往外县、外市、外省定居;五是对于特困户安置,由政府统规统建安置房,采取村属镇管的模式,让特困户免费居住。

(四)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

实施移民搬迁不仅要搬得出,而且要稳得住、能富得起,才是陕南移民搬迁的目的。对于广大搬迁的农民来说,掌握一门致富的技术、寻找一条致富的门路,是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必备条件。建议充分利用各类技术培训,加大对移民搬迁农户的实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水平,实现有效的劳务输出,使那些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务人员稳步带动家人,实现“输出一人,搬迁一家,致富一家”的目标。同时,应积极培育移民搬迁后续产业的发展,促使移民能真正地富起来。

审查意见:请县政府办办理。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对县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九十七号提案回复的函

曹和祥委员:
  您在县政协十届三次全委会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县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建议”收悉,现回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关心。2011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决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20项重点工作,从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确保移民搬迁工作顺利开展。通过摸底调查,我县共有32213户、132525人需要搬迁。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县制定了《紫阳县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0—2020年)》,计划10年内全面完成搬迁任务,其中“十二五”期间搬迁20000户80000人。截至目前,全县共启动建设3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52个,完成移民搬迁4007户16028人,任务完成率136%。2011年度3006户按照标准兑付建房补助资金。全县确定的首批37个安置点73处在急建设项目,启动建设60处。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移民搬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我县移民搬迁工作单项考核名列全市第一。今年3月13日,全市年避灾扶贫搬迁现场推进会在我县召开,我县移民搬迁工作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
  虽然我县在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缺口大、政策执行不严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移民搬迁工作,力争使该项工作继续走在省市的前列。
  一是突出集中安置。抢抓移民搬迁机遇,将避灾扶贫搬迁安置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原则上三年内不搞分散安置,在集镇兴办一批集中安置点,引导群众进城入镇,提升全县城镇化水平。
  二是实行以户定建。由镇政府收取押金确定搬迁户数后向县政府申报基础设施项目,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再予以实施,避免盲目上项目,铺摊子,摆乱子。
  三是打造特色集镇。推进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突出地方特色,引导各镇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优势和资源,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集中安置小区,实现“20年不落后,50年不拆迁”的目标。
  四是注重产业配套。把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放在突出位置,由县扶贫局牵头,人社等相关部门配合,加大对搬迁农户的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产业建园、创业就业、外出务工等方式,帮助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实现有业搬迁。
  五是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按不同项目类别,制定具体明确的避灾扶贫安置社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和资金捆绑办法,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职责。按照“政策优惠算清账、基础配套算清账、资金来源算清账、收补双线算清账”的办法,分散安置每户补助3万元,集中安置补助5万元,其中分散安置每户1万元、集中安置每户2万元作为基础设施配套全县统筹使用。
  六是规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程序。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严格按照程序建设,由各镇根据搬迁安置点的规模,提出建设项目、投资规模送县搬迁办初审,县搬迁办以正式文件报县政府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审核并确定建设责任单位,由建设责任单位汇同镇政府进行工程设计并拿出投资预算,送县政府领导确定最高限价后,按照县招投标管理办法,进行招标并实施。
  特此函复    
  联系单位: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5—4421637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