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1-01-20 10:23来源: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件名称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索引号 zyxzfzyxzfbgs/2021-0698 公开目录: 教育信息
公开责任部门 紫阳县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紫政办发〔2021〕3号 成文日期: 2021年01月18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1年01月20日
内容概述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县直总公司(社):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安政办发〔2020〕19号)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县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体育教学、业余训练和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五育并举、体教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标,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得到切实保证;青少年人群健康意识和运动水平不断提升,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普遍达到合格标准,优秀良好等次占到一定比例,肥胖和近视群体占比逐年下降。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基本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注重实效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1.完善体育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小学、初中每周不少于4节体育课,高中(中职)不少于3节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科学安排课程内容,鼓励中小学和幼儿园研发富有特色、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课程。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基础上,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大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基础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体操等特色项目,发展手曲棒垒、击剑等新兴项目。

2.强化课外锻炼。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将大课间、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和课表,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由学校统筹安排、集中组织,当天有体育课的班级,以“大课间操”、“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以“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予以保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社区要积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定期开展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坚持开展学生冬季长跑等群体性活动,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

3.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关注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资源,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升体育教学和科学化水平,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

(二)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

4.开展课余训练。研究制定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长,积极组建体育运动队、俱乐部、兴趣小组或单项社团,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长路径,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妥善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继续抓好体教共建的运动队,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扶持建设一批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武术等特色学校,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5.完善竞赛体系。围绕市运会和市级单项赛事科学合理安排县级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建设常态化的学校体育竞赛机制,强化以赛育人。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学校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田径或球类专项运动会,开展灵活多样的班级体育竞赛活动。运动项目设置突出集体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体现本校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区域内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推动开展跨区域竞赛活动,针对每年举办的中学生篮球赛、中小学生乒乓球赛、校园足球联赛等传统体育赛事,组织相应的选拔性竞赛,完善市县校三级联赛制度。

(三)提升学校体育保障水平

6.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费生安置、事业单位招考、实施特岗计划、高层次人才和紧缺特殊专业人才招聘等途径解决体育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探索建立体育教师“走教制”。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推进体育与健康学科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实施每位体育教师每5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计划。体育教师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应纳入教学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扬、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7.加强体育设施设备建设。大力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为学生配齐配足体育活动器材,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教学装备。将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结合学校布局科学规划新建公共体育场地,促进学校与社会共建共享公共体育场地与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逐步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及公众有序开放。

8.健全体育风险管理机制。认真落实教育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教体艺〔2015〕3号)相关要求,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根据场地器材设施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将风险等级标示、使用说明和安全提示等信息在显著位置公示,定期开展检查。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校内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健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有序开展。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运动伤害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运动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对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故,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原则和程序,及时进行救助。

9.整合资源支持学校体育。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鼓励专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鼓励体育教师(教练员)利用周末、寒暑假、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到体育协会、俱乐部等开展训练和相关服务活动。

(四)加强考核评价监测,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10.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校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工作敷衍了事、数据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11.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完善体育考试考核评价办法。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对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各学校每学期应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2次监测,每年12月前对所有学生进行1次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数据要真实、有效、完整,严禁弄虚作假。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测试数据经教育部门审核后提交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确保上报率达100%。落实学校体育年度报表、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严格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与研究,以指导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教体部门牵头,发改、财政、人社、卫健、共青团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学校体育工作。教体部门要将学校体育发展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发改部门要把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部门要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人社部门要做好体育教师的配备和补充;卫健部门要配合做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在青少年近视预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要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运动,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稳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改善。

(二)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稳步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经费占比。安排专项经费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支持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的经费予以保障。探索和鼓励社会力量协助发展学校体育,增加学校体育投入渠道。

(三)加快设施改善。坚持“集约多元化投入,立体复合式使用”的规划建设理念,综合考虑全民健身、体育赛事和学校体育等各方面需求,统筹规划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场馆。推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优先安排在学校周边,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日常免费或低收费面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人群开放。

(四)坚持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宣传力度,传播正确观念,营造良好氛国。采取有效方式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充分展示新时代青少年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形成全社会重视青少年健康的良好氛围。

紫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月18日